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5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282048 上传时间:2017-11-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3.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5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5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5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5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5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5(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性测试题十五(必修三第一单元评估测试)本卷分为第卷(选择题) 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分,时间 90 分钟。第卷( 选择题共 5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2012浙江六校联考)诗经十月中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句话,往往被人用来形容春秋时代天翻地覆的变化。下列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一变化的是()A封建亲戚 B有教无类C学在官府 D工商食官【答案】B【解析】天翻地覆的变化最主要的体现是阶级关系和等级秩序发生了变化,有教无类主张招收学生不分贵贱,反映了这一变化。2(2012山西四校联考)战国时期,商鞅在魏没有得到重用,于是西入秦求见秦孝公,终于被委以重任

2、。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类似例子不胜枚举。此类现象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对“士”采取高压政策B “士 ”失去人身自由,不可“择木而梧”C “士”是个腐朽的阶层,各诸侯国皆竭力排斥D “合着留不合则去”的自由氛围促进了学术的发展【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大变革时期,形成了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氛围,这使士人阶层可以自由流动,故选 D 项。其它各项均不符合史实。3(2012山西模拟) 管子心术载: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道与德无间,德出乎人。这段材料()A表明了法与德的基本矛盾B奠定了法家学派的理论基础C强调了“人治”的治国理念D反映了

3、儒家“德治”的思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信息“道与德无间”可排除 A 项;韩非论证了对各谋私利的人群施以权术法制的必要性并提出切实的方法,由此正式奠定了“法家”的理论基础,据此可排除 B 项;D 项明显不符合材料;材料体现了“法出乎权”的理念,故选 C 项。4(2012衡水)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A法家 B儒家C道家 D墨家【答案】A【解析】材料的大概意思是:(在圣人进行了土地货财男女之分之后) ,确定了分配的方式却没有管理的制度,故而立下了法律;法律虽然确定

4、了,却没有掌管的,所以设立了官员制度;官员制度设立了却没有办法达成统一,故而君主就出现了。据此可知 A 项正确。5(2012湖南师大附中)2012 年春运期间,江苏太仓市民杨红权自掏万元,每天为排队买车票的陌生人送早餐。据悉,杨红权的送早餐行动一直持续到春节。杨红权这一举动最能体现哪种思想()A仁 B仁政C兼爱 D有教无类【答案】C【解析】杨红权为陌生的人送饭,这体现了墨家的“兼爱”思想;孔子的“仁”主张有等级差别的爱,故排除。6(2012云浮) 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 D严刑峻法【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信息

5、强调“严” ,这体现了严刑峻法的治国主张。7(2012山东模拟)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答案】B【解析】开创了法家学派的是韩非,排除 A 项;C 项不符合史实,儒家在西汉时期才成为统治思想的主流,排除 C 项;材料只是体现了被儒家视为异端的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不能体现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的结

6、盟,排除 D 项。8史书记载:“公元前 2 世纪,孔子学说被宣布为帝国的官方教义,其经典著作成为学者和政治家的主要研究对象。 ”与以上材料相关的史实是( )A变革时代的学术研究受到重视B统治者注重教育和培养人才C孔子提出中央集权的治国方针为统治者所接受D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答案】D【解析】公元前 2 世纪属于中国的西汉时期(公元前 202 年公元 9 年),这一时期孔子学说被定为帝国的官方教义,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9(2012深圳) 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

7、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信息“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等可确定 D 项正确。10董永卖身葬父,感天动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的推崇。世界上很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对这段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A该故事源于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的应用B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忠而备受统治者推崇C故事中的“孝”是受“君权神授”思

8、想感召而出现的D该故事充分说明了父子之间的尊卑秩序【答案】C【解析】“君权神授”强调的是君与天的关系,董永的行为与其无关。故选 C 项。11(2012深圳) 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 “有病邪者,以问欢( 人名 )。欢曰 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 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 治愈) 。 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 ”这则故事反映了()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答案】A【解析】孝经可以治病,且其因是“正胜邪” ,这体现了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儒学正统地位在西汉已经确立,排除 B项;C

9、 项不符合材料;D 项不是故事反映的实质问题。12(2012唐山) 魏书崔浩传记载了崔浩的这样一段言论,浩曰:“古人有言,夫灾异之生,由人而起,人无衅焉,妖不自作。故人失于下则变见于上,天事恒象,百代不易。 汉书载:王莽篡位之前,彗星出入彗星者,恶气之所生。 ”这反映了()A天人感应思想 B君权神授理论C封建迷信思想 D君主专制理论【答案】A【解析】据信息“夫灾异之生,由人而起” “人失于下则变见于上”等可确定 A 项符合题意。13(2012丹东) 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 ”由此可看出

10、董仲舒主张()A思想统一 B三纲五常C君权神授 D以刑辅德【答案】D【解析】董仲舒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刑主杀而德主生”等信息体现了其“以刑辅德”的主张。14(2012南宁) 粱书诸夷传:“今以此国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 ”“五体投地”一词源于()A佛教礼仪 B道教教义C墨家经典 D儒教学说【答案】A【解析】“五体投地”指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15(2012黄冈) 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 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

11、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赞同周桂钿的观点。在经过长期动乱后建立起来的汉武帝政权是社会秩序的代表,是社会安定的保障。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汉武帝政权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有利于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16(2012德州) 周敦颐在通书说:“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礼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后和,故礼先而乐后。 ”与此观点相似的

12、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存天理,灭人欲C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D先天下之乐而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强调严格的等级秩序,与之符合的是朱熹的 B 项。17(2012嘉兴)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 “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 “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 “正君心”才能天下平【答案】B【解析】格物致知指“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这最有可能体现“理”中有“科学”之含义。18(2012西安) 钱穆说:“宋朝的时代,在太平景

13、况下,一天一天的严重,而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士大夫社会渐渐萌茁中于巧吋十大夫之觉醒促进了在朝的变法运动。 ”宋朝时期最符合钱穆所讲的“自觉精神”的是( )A存天理,灭人欲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明道救世,经世致用【答案】B【解析】C、D 两项出现在明末清初,排除;A、B 两项相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自觉应对严重社会危机的精神。19(2012长沙)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法洽通透。 ”这段话提倡的是()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 D

14、经世致用【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理”的体验,故选 A 项。20(2012汕头) 北宋时,枢密副使任布娶了一位寡妇李氏。李氏相夫教子,传为佳话。明初,进士王希曾请求为曾改嫁的母亲守孝三年,明太祖以“失节”为由,只准一年。这反映了()A北宋枢密院权力逐步扩大B明代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C北宋时心学成为官方哲学D明代商品经济落后于宋代【答案】B【解析】以“失节”为由,只准守孝一年,这体现了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21(2012临沂)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 (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

15、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倡导“自由” “平等”思想【答案】C【解析】清朝的儒家代表人物根据时代的需求,赋予了儒学新的内容,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体现的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而非否定,故选 C 项。22(2012莱州)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 中说:“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 ”材料反映出宋代婚聘变化的原因有()科举制度盛行 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的兴起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A BC D【答案】D【解析】理学强调严格的等级秩序,不可能出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不可能是受其影响的结果,故排除;据“看重金榜题名之人”可确定;据“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结合所学可确定。23(2012滨州)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