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281927 上传时间:2017-11-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3.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1(1)偭规矩而改错 (2)山气日夕佳 (3)烟光凝而暮山紫(4)雕栏玉砌应犹在 (5)锦鳞游泳 (6)歌窈窕之章2C(怜:怜悯。)3C(是说王逊的孝廉;是说姚崇、爨琛抵御李骧的事。)4A(李毅去世是在西南发生叛乱之后。)5(1)先是 / 越巂太守李钊为李雄所执 / 自蜀逃归 / 逊复以钊为越巂太守。(2)王逊在外被李雄逼迫,在内有部族的叛乱,官员士人走的走,死的死,城池变成了废墟。(“逼”表被动,1 分;“丘墟”,名词活用作动词,1 分;语言通顺,1 分。)参考译文:王逊字邵伯,是魏兴人。在家乡任职被推举为孝廉后,担任吏部令史,转任殿

2、中将军,多次升迁后担任上洛太守。自己家中的牛马在郡中生的牛犊马驹,任职期满时全都交给官署,说这是在郡中所生的。惠帝末年,西南部族叛乱,宁州刺史李毅去世,城中一百多人拥戴李毅之女坚守多年。永嘉四年,治中毛孟到京城请求派刺史,没有得到答复。毛孟再三陈情说:“(宁州)刺史亡故,百姓亲人死去,(人们)关闭在围城之中,(我)万里之远来京城诉说哀情,朝廷不赐予怜悯给予救助。(我)既惭愧没有申包胥哭秦廷的感受,又惭愧没有杞梁妻哭塌城墙的效验,活着不如死去,请赐臣一死。”朝廷很哀怜他,就任命王逊为南夷校尉、宁州刺史,让他从郡中直接前往宁州赴任。王逊与毛孟一起动身,路上遇到盗贼,过了一年多才到任。这时王逊在外被

3、李雄所威胁,在内遭遇部族的叛乱,官员士人走的走,死的死,城邑变成了废墟。王逊斩除荒草纠正邪恶,收拢聚集离散的人民,专断刑罚使有威严,征服西南部落边远之地。又诛杀了不遵守法令的豪门大族几十家。征伐各地部落,俘获斩杀敌人数以千计,夺得马匹和牛羊好几万,于是没有人不被震服,威名在宁州之地流传。又派儿子王澄奉表劝元帝登帝位,皇帝嘉奖他,多次给他加官为散骑常侍、安南将军、假节,校尉、刺史职务照旧,赐爵褒中县公。王逊根据地理形势,上表请求分牂柯为平夷郡,分硃提为南广郡,分建宁为夜郎郡,分永昌为梁水郡,又改益州郡为晋宁郡,事情都得到批准施行。在此之前,越巂太守李钊被李雄俘获,李钊从蜀地逃回,王逊又任命他为越

4、巂太守。李雄派李骧、任回再次进攻李钊,李钊率兵抵御,在温水交战,李钊战败。后来李骧等又渡过泸水进犯宁州,王逊派遣将军姚崇、爨琛抵御,在堂狼交战,大败李骧等人,姚崇追到泸水,李骧的士卒跳水逃亡而淹死的有千余人。姚崇因道路遥远不敢渡水,王逊因姚崇不肯追击到底,发怒把众将领都关押起来,把姚崇绑起来鞭打。王逊愤怒异常,怒发冲冠,把冠冲裂,半夜就去世了。王逊在宁州十四年,(王逊死后)州中人士又拥立王逊排行中间的儿子王坚暂行州府事务。朝廷下诏任命王坚为南夷校尉、宁州刺史、假节,赐王逊谥号为壮。6(1)C(修辞格辨析有误。写“满地芦花”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格。“和我”是类似的联想,也不是比喻。)(2)表达了诗人

5、被俘离开故土,内心如杜鹃啼血般凄恻的感情;(1 分)表达了诗人即使羁留异域,忠魂也要化作啼归的杜鹃回归故土的坚强心志。(2 分)(回答包含思想内涵和情感特征两个方面,回答不完整可酌情扣分。意思对即可。)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7.B D(B 项:被指控的不是“谋财害命罪”,而是“巫术杀人罪”;不是“施以种种酷刑”“始终不招认强加的罪行”,而是第一种苦刑就把爱斯梅拉达给制服了。)D 项:欧也妮并没有“改变了节俭的习惯”,而是“生活仍和过去没有什么两样”;人们并没有骂她是“守财奴”,而是普遍尊重她。)8.略9.(1)都主张要行孝悌。(2 分)(意思对即可)(2)有子侧重于阐述孝悌与仁

6、德的关系,认为行孝悌是践行仁德的根本途径;孟子侧重于强调行孝悌的作用,认为行孝悌有助于社会的安定。(4 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有子说:“孝和悌,应该是践行仁德的根本之道吧!”孟子说:“只要人人爱父母、敬长辈,天下就会太平。”三、现代文阅读(24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10A(文章论述的是为什么需要用“中国时刻”赢得“中国时间”,而不是“怎样用”。其中第段“用实力赢得尊重”,关键语在“实力”而不在“尊重”或“荣耀”,该段侧重从过去的角度谈成就。第段侧重从当下的角度谈责任。第段围绕“新的战略契机和历史起点”,侧重从未来的角度谈发展,并没提到面临挑战。)11是指中国发展(实现“两个

7、一百年”的目标和追逐“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1 分),展现国家巨大变化和新的发展活力(1 分)、赢得世界关注(1分)的重大事件。(意思对即可。)12首先承上启下提出观点,(1 分)接着摆出“有人”的质疑,(1 分)然后通过举事例和讲道理(举车辆限行的例子,讲中国发展要融入世界的道理)得出结论(表明解决问题要靠发展,这正是追求新的“中国时刻”的责任所在)。(1 分)(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 分) (甲)13B D(B 项琴师“与人较量从未用过剑,以竹片代之”,表现他宅心仁厚,不愿伤人。D 项“琴声暗藏杀心”是因为在弹奏过程中,窗外螳螂正在捕蝉,楼兰王担心蝉飞跑,想让螳螂出击捕

8、蝉,并非针对琴师。)14(1)内容上,既表现琴师善于辨音的才能,又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2 分)(2)结构上,为下文他从楼兰王的琴声中听出潜藏于心的杀机做铺垫。(2 分)(意思对即可)15要点:(1)技艺方面,琴师从楼兰王的乐曲中能听出弹奏者内心的杀机,楼兰王 “杀心”已动却还浑然不觉。(2)修养方面,琴师为人仁厚,楼兰王争强好胜。(3)性格方面,琴师沉稳平和,楼兰王心性焦躁。(答对 1 个要点得 3 分,意思对即可。)(乙)13 B(项,首段没有解释其特征的形成原因。B 项,文中并无对鹤的生活环境作细致描写。)14要点:(1)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形象地介绍了说明对象。如标题引用唐人诗句。(2

9、)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如第段对花镜的引用,介绍了鹤繁殖率较低的原因。(3)据以指出古诗文在相关知识上的不确切之处,普及正确的知识。如第段对淮南八公相鹤经的引用。(答对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15要点:()严谨求实。本文对鹤的生理特征、生活习性和生存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客观准确的介绍。(2)批判质疑。作者通过考证,用科学的态度不断纠正古人在相关知识上不确切或错讹之处。(答出一个要点并能举例说明得分,答出两点并举例说明可得满分。若从生态保护的角度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四、语言文字运用(13 分)16C(A 项介词赘余造成主语残缺,删去“随着”;C 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添加上宾语中心词“的发展”;

10、D 项结构杂糅,“出现”和“发生”应删去其一。)17D(根据话题一致性原则,“使有限成为无限”排在上文的“使短暂变得永久”之后,可保持话题一致;再按照从少音节到多音节的排序习惯排出。)18(1)蹴;(2)把“摩”改为“摹”;(3)把引号改为书名号。19示例 1:多国(或“多国航空部门”)放宽飞机上使用电子设备的限制。示例 2:部分国家有条件解除飞机上使用电子设备的禁令。示例 3:一些国家的航空部门允许乘客在“飞行模式”下全程使用电子设备。五、写作(70 分)20(参见 2014 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20142015 学年高三上学期厦门市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分析评卷题组长第 1 题【考查内容

11、】要求默写的句子,从时间顺序看,落实在先秦、东晋、唐、五代、宋五个时期;从体裁看,诗词和文赋各三句。所考查的句子并非全是名句,要求考生扎实背诵全文,反复巩固记忆,特别是对于难写易错的字要特别重视。【能力层级】A【存在问题】1错别字较多。例 1,“雕栏”写成“凋楼”;“偭”写成“缅”;“窈窕”写成“窕窈”。2.第一句不会写或写错别句相对较多。【教学建议】本次默写考查,相对往年较好。但依然存在错别字,教学中,引导学生背诵时,要理解诗和句的含义,特别关注易漏、易错字。第 2 题【考查内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考查的四个文言实词“迁、怜、嘉、距”,都在中学课本中可以找到出处

12、,同学们并不陌生,关键是要结合语境理解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能力层级】B第 3 题【考查内容】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所给 6 个备选项,可以说是正面表现王逊的威德刚武,是从侧面表现王逊的这一品格,是干扰项,是说王逊的孝廉;是说姚崇、爨琛抵御李骧的事。【能力层级】C第 4 题【考查内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设题方式基本稳定。四个选项对应的内容分别在文章的 1 一4 段,概括分析不正确的是 B 项,根据原文内容,李毅去世是在西南发生叛乱之后。【能力层级】C第 5 题【考查内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设有两小题,分别考查断句

13、和翻译。第(1)小题考查断句。这一题型因具有考查知识的丰富性、考查能力的多样性、考查方式的灵活性和训练的可操作性等特点受到命题者的青睐。第(2)小题考查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语法特点鲜明,翻译时必须准确体现出来,为中等难度题。命题选取了两个语法特点鲜明的词语作为评分点,其余词语的翻译,意思对、语句通顺即可。【能力层级】B第小题【存在问题】关于断句1断句得满分的少。大部分得 2 分。普遍在“先是”后面没有断句。2.不理解语义,很多学生在人名后断句。例 2,“太守李钊”、“自蜀逃归逊”、“复以钊”等处断句。3.随意乱断句,有些学生,断到六处、八处。【教学建议】首先加强学生的文言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14、答题时让学生反复读断句语段,直至了解基本语义。其次辅以一定的规律,比如常见的句末虚词,人名充当主语或宾语,等等。最后结合一些小短文训练。第小题【存在问题】1省略的成分没有补出来。因“外逼李雄,内有夷寇,吏士散没,城邑丘墟”整句说的应是宁州城的情况,主语似应为“宁州城”,若学生写出“宁州”或“宁州城”亦给分。但能补出主语的非常少。例 1,在(宁州)外被李雄逼迫,在内部又有夷寇作乱,官吏士人都分散了,城邑变成了废墟。(2 分例。主语未补出,不得分。“逼李雄”译为“被李雄逼迫”体现了被动句式,“丘墟”译为“变成了废墟”体现了名词作动词的特点,给 2 分。)2缺乏语境意识,致语意理解错误。所要翻译的句

15、子是写王逊到宁州后所面对的困境,而下句则是他面对此困境采取的措施。因此,“外逼李雄”是被动句,意为“被李雄逼迫”,而非“逼迫李雄”。例 1,对外逼迫李雄,在内有夷寇,将士们都涣散殁没,守的城都变为了废墟。(1 分例,“变为了废墟”给 1 分)3. 缺乏直译的意识。“外逼李雄”应是“外逼于李雄”,省略了“于”字,直译应为“在外被李雄逼迫”。例 1,在外面有李雄相逼,在内部有蛮夷的盗贼,官吏士族都散乱在各处,城镇都变成了丘墟。(1 分例。主语未补出,不得分。“外逼李雄”译成“在外有李雄的逼迫”,因未体现句式特点,不给分。“丘墟”译为“变成了丘墟”,给 1 分。)例 2,外面有李雄大军压境,内部有蛮

16、夷之贼寇,官吏士大夫已各自逃命,留下了座荒废的空城。(0 分例。这位考生准确理解了句子的大意,要点却一个都未答出。)【教学建议】在第一轮全面细致复习的基础上,接下来建议强化三个意识:1.强化语境意识。读完一篇文言文要大体能够懂得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才能构成一个语境,有助于理解局部的意义。翻译时,一定要把句子放在文中去理解,从上下文来把握句子大意,也就是根据语言逻辑推断句意、词意。2强化直译的意识。学生翻译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只译出大意,而不顾具体的词语及句式特点。文言翻译要尽量直译,字字落实。3. 强化得分点意识。翻译之前,应推测得分点。得分点通常为:重点实词,有明确意思的虚词,有活用的词,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然后尽可能把这些点译好。翻译后,还应检查是否体现文言句式的特点,特别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是否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第 6 题【考查内容】考查能否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