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读后感_模板

上传人:缘*** 文档编号:172329538 上传时间:2021-03-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读后感_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读后感_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读后感_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读后感_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读后感_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读后感_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读后感_模板(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读后感_模板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读后感原创: 94 中学罗定昆廖帝学名师工作室我们在教学研讨中, 说到怎样把课上好, 每次都逃不开情境问题教学这个大框框,因为这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的大规模教育改革实验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经历了10 多年的调查、筛选和实验, 由研究小组提出的促进学生有效地数学学习的教学结构。我们用了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固化了,但凡公开课,优质课,都采用这样的模式。不过,许多老师对此都有很大的意见。观摩了别人的优质课之后,私下里讨论,总会觉得这不是我们真正的课,不可能每天的课堂都照着这个模式进行,给学生创设许多情境, 光是创设这些情境,就要

2、废去大把的时间。 因此也有人说, 优质课和比赛课都是表演,不是我们实际的课堂,那我就想问:既然都不是我们实际的课堂, 我们还比什么?展示什么?数学课就是数学课,本来就是很严谨的课堂,讲授的都是很有逻辑性的知识,能不能别来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这只是我的一些想法,似乎是异想天开的,因为在我接触到的教师中,就算有一些类似”出格 ”的想法, 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我们敌不过上世纪70 年代的那次课改,我们一线教师的想法没有理论的支持。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其中讲到中国数学教育的历史,介绍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这一部分,我找到了一个理论依据。20 世纪 90 年代初

3、,陈重穆,宋乃庆提出、组织并实施了综合性的教学改革实验,简称 ”GX”实验,目的就是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师生学业负担。通过多年的探索、发展, ”GX”实验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改革实验。这样的课堂表现出如下原则:积极前进,循环上升;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开门见山,适当集中;先做后说,师生共做。第一个原则中强调,在教学中, 只要学生理解了基本事实,会基本操作就可以前进,不一定要把定义全部搞懂,公式全部记住。 比如有理数的核心是运算, 因此对正负数的实际意义有所认识、 表达形式有所了解后就应进入运算,而不是纠结在正负数概念的理解上,也不是停留在熟记公式的过程中, 应该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

4、运算,在过程中逐渐体会。作为一线教师,我有所感悟,学生做错题,如果把问题归结为概念记不清,公式记不住,多次强调的问题仍然出错, 这是没有用的, 纠正之后不久他还是会错。什么原因呢?因为初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完整的, 没有体系的, 就是要在整个初中学习的过程中让他建立起这个体系,而我们经常做的是默认他有这个体系,然后用这个体系去思考每一个细节问题,这是我们成年人的思维,全面地去看问题,从理论去指导实践,初中生是没有的。他们必须从实践中去领悟理论。 但是为了构建理论体系,我们需要一定的循环重复,也就是在学会运算之后,回过头要积极地总结,内化知识。第二个原则淡化形式,要淡化三方面的形式:1.淡化概念,不

5、必在一些数学名词、术语上花太多时间。 有的老师对名词、术语孜孜以求,对概念的文字叙述字斟句酌,甚至要求全班学生按照教材的叙述朗读、背诵,这是一种形式主义。2.淡化文字叙述。数学学习,应该多用符号, 符号语言就是数学这门学科的语言,有些意义非常明确的公式,根本就不需要解释和翻译。 3.淡化形式理论,我们在教学中实际上经常给学生强行灌输数学思想,可能学生根本没有领悟到这一个数学思想,但是为了展示给大家看,为本堂课的规格更高, 刻意地加上提升的环节。 实际上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学生在练习中逐渐体会的,只有当他们体会到了一定的水准,再由老师提出来,才会给他们以触动,否则学生只能死记。第三个原则开门见山

6、。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很头痛的,有些问题其实很简单,甚至小学就学 , 比如 数, 但是在我 初中的教材中仍然要重新通 情境 置,学生在 察活 中 数。 上耽 了很多 ,而且做的是无用功。因此有的 ,最好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不要遮遮掩掩,故意和学生捉迷藏, 上学生早就知道”你藏哪里了 ”.第四个原 上我一直在 践中,尤其在 算的部分。我曾 与一位有 的老教 交流, 求教如何提高学生的 算能力。 位老教 ,有理数的 算,你上 他算再多遍都没用,板 写了几大 ,汗水 ,一点点教,每个步 化,都没有用,最有用的 法是 他每天都 ,不多, 每天 2 个 ,做 了就改, 上一个月, 效果 比你 好。确 ,

7、 个方法很有效果,重 了 手,老 也并不累。正如 上所 ”教 即使 得口若 河、津津有味, 但 效果未必好, 个原 就是要把学生和教 有机地 合起来,教 的主 作用要体 在 学生的主体作用上,主要工夫要用在 学,助学,促学上”. 一套理 不是一个模式,而是一些原 ,要求我 灵活运用,不要照搬教条。但是它的确 我 去的教育感悟找到了一个根源,一个依靠, 原来我 去的想法 是有依据的,我 的教研中 的一些 是有价 的,与我 不同 ,不同空 的教育者,也在思考 个 ,大家英雄所 略同!科学的故事 昆虫 有感朱雨凡我从未想 虫子的世界是什么 子的。每天,我 来来去去, 可曾注意 些小小的 西?答案多是

8、否定的。可有一个人就不一 了,他可是天天都在 察它 呢。他是 ?他就是昆虫 的作者:法布 。我之前从未 它,直到11 的一个午后,我才第一次拿起它。那天的阳光很暖和,照在我和 上。 不知是不是因 ,我感 中的文字也是暖暖的。我感 它把我 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我 平 从未注意 的虫子竟有 的秘密,毫不起眼的它 竟有如此神奇的技能。随着阳光和法布 ,我 入了昆虫的世界,目睹了一个个神奇的故事。我 了 的行 、蝉的悲哀、蟋蟀的住宅、漫天 舞的大孔雀蝶和小条 蝶、致命的蜘蛛和 牙舞爪的蝎子 我很惊 , 也很 , 我从不知道它 的世界也是 么丰富多彩。直到夕阳西下,我才合上了 本有趣的 。 子里全是

9、中的情 。 个暑假,我又 了一遍昆虫 ,一 的 ,却 出了不一 的感 。一个人能用一生的 来 察和研究昆虫,已属不易, 而又将 察到的 象写出一本著作,更不能不 是奇迹。昆虫 反映了法布 自然界的无限 和 大自然的向往。昆虫 不 是一本描写昆虫的著作,更是一本描写得生 有趣的故事 。“不,它仍然没有停止 ,它 在用它微薄的余力守 着 个家,它已 不能再做母 了,可是它依然能 家人守 ,抵 不速之客。” 是 中的一段文字, 是一段科学的描写,也是一段故事啊。 是一本科学的故事 。十八 出 行 后感(一):面 青 梁 雨青春当下, 等待我 的是泱泱未卜的大世界。我 在一片混沌中喘息着,摸不到生命的

10、脉 , 旁人嘴里吐着迷惑人的 像 法的黑厂房往 的空气中排放 。 条路, 越往前走, 越无知。 莽撞, 不出自己的小宇宙,只能沿着父 我 燃起的星星希望之火往前摸索。我想我陷入了一个困境,我需要灵魂上的支援。荒 的心田被 吹着 起烟煤,焦灼 在 。直到那天,我翻开了余 的十八 出 行。主人公拥有如此完美的十八岁 独自一人, 徒步旅行。 他和所有十八岁的少年一样懵然无知, 他和所有十八岁的少年一样血气方刚,他和所有十八岁的少年一样涉世未深、无所畏惧。 所以当他的肩头负上十八岁应负的红背包时,他并没有丝毫的紧张感,而是义无反顾地向前奔跑。在我看来, 他的人生之旅,从十八岁启程,在十八岁里经受磨砺,

11、最后于十八岁完成他的蜕变。启程,怀着满腔热血, 他像一匹兴高采烈的小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他是一个毛头孩子正在告别童年。从清晨走进下午,他寻不到一家旅店。他固执地想,旅途中怎可缺了旅店,正如人生缺不了理想。刚踏足社会,这是他萌芽的理智,幼稚却不失道理。诚然,这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理想就像盖茨比的绿灯,我们总向它伸出手去,却只触到它的光。但人生的海洋上,理想是必不可少的帆。沿途,他成了一只船。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他颠簸着,心心念念的,依然是不见踪影的旅店。 然而他以为自己找到了希望, 他搭上了一辆车, 即使它那么破,好像随时都会散架。 但他不在乎。但轻信他人是要付出代价的,为着他

12、的无知,他什么都没有了。 其实我们都是这样的, 嘴上口口声声说着有不变的信念可以为其赴汤蹈火, 一旦遇上了可取代的物质,原本绷着的精神就被安逸拖垮了。这条路那么长,坚定信念没那么容易,贪图一时欢快总是要付出代价的。终点,他卧在泣血的残阳里,那么舒适,夜色从远处赶来,吞没了他。像参透了一般,原来一直要找的旅店, 竟一直在这里。 兜兜转转, 命运那么荒唐, 跟我们开一个又一个玩笑,遍体鳞伤过后, 我们发现其实生活就是那么简单, 但它被我们过得那么复杂。 俯首抬眉间我们跨过了时光的裂缝,世界仍转动着,终于能跟上步伐。洗去青,直面责任。轻描淡写的却刻骨铭心。沙丘连绵着, 掩埋他的原本在黄沙中鲜红刺目的

13、背包,正如悠悠岁月洗濯他的青涩。十八岁需要旅行,十八岁需要被放逐。流浪着, 淌过海水再裹上黄沙。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二)周野生不得不说,在众多活着的中国作家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余华了。第一次接触余华是在高中的时候,我还记得那天的下午我刚刚吃完晚饭,准备回校, 正好在学校门前遇到了同窗好友,她递给我一本厚厚的书,盗版的,上面写着”余华作品集 ”五个撒着金粉的大字。那个时候,除了平凡的世界,其他作家的长篇小说我基本都看不进去。于是我说我可能不喜欢看啊。但是同窗好友很坚持地说,你一定会喜欢的,我觉得你看完之后,会喜欢这个作家。我将信将疑地接过这本缺乏与它体积相称重量的盗版书,随意翻了两页, 看着好友恳切的眼神,好吧,收下。首先看的, 是许三观卖血记 ,然后是兄弟,那个时候 兄弟 还没有分出上下集。好友说得对, 我确实迷上了这个作家的文字。书中似乎所有的调子都是冷冷的,不管是描述苦难, 还是描述主人公如何应对苦难,那种冷眼旁观的语调和温暖的事件,让人既不解,又着迷。再之后看的,就是这篇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的成名之作。当时的我,是完全地看不懂。那个时候, 不知道什么是先锋作家,不知道什么是魔幻主义,不明白里面所使用的大量大量的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