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管理学】人性假设视野中的高职教学质量管理_其它管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72143498 上传时间:2021-03-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6.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文档-管理学】人性假设视野中的高职教学质量管理_其它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品文档-管理学】人性假设视野中的高职教学质量管理_其它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品文档-管理学】人性假设视野中的高职教学质量管理_其它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品文档-管理学】人性假设视野中的高职教学质量管理_其它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品文档-管理学】人性假设视野中的高职教学质量管理_其它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文档-管理学】人性假设视野中的高职教学质量管理_其它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文档-管理学】人性假设视野中的高职教学质量管理_其它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性假设视野中的高职教学质量管理_其它管理论文-毕业论文作者:未知下载前请注意:1:本文档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下载之前请确认。2:如果不晓得侵犯了你的利益,请立刻告知,我将立刻做出处理3:可以淘宝交易,七折时间:2010-06-10 21:09:19摘 要:任何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总是有意无意地基于对教师的某种人性假设。目前,管理实践中占统治地位的人性假设是“经济人”,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更加宽广的视野来看待教师。从教师的向度出发,总结了目前高职教学质量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人性假设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新思路:弘扬质量文化,构建质量共同体

2、;管理模式由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向心本管理转变。 GJC:人性假设;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心本管理 教学中心,质量永恒,已成为高职教育界的普遍共识。 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更是把教学质量建设提到了一个新高度。笔者拟从人性假设的角度,探讨高职教学质量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教学质量的新思路。 一、教师是高职教学质量的自觉贡献者 1教师因素的极其重要性。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教学质量建设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在高职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因素显得更加重要。相对来说,高职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不高,

3、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与学生“学”的质量相比,教师“教”的质量对总体教学质量的影响也就更大。 2教师是高职教学质量的自觉贡献者。所谓“自觉”,是指教师在教学质量形成过程中的觉醒状态。也就是说,同样一个教学过程,教师有可能以一种负责的态度全心投入,也有可能以一种应付的态度敷衍塞责,甚至会挖空心思地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制度空子,“完美地”做到既迎合了这一体系,又在教学过程中偷工减料,也许还能把学生糊弄得不亦乐乎。但是很显然,真正形成教学质量的只能是前一种态度,后一种态度只能是误人子弟,更谈不上什么高质量。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态度对教学质量的形成非常关键。 3教师并非高职教学质量的自动贡

4、献者。说教师是高职教学质量的主要贡献者,除了因为教师的“自觉”意识之外,还有“自愿”的意识存在。教学过程本身是充满乐趣的,教师总是处于改进教学质量的各种尝试的核心,总是有改进教学质量的主观愿望。但不管是“自觉”还是“自愿”,都不意味着教学质量会自动产生。因为这些愿望只是一种可能性,远非现实性。人都是有惰性的,还需要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约束。需要明确的是,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下监控而得的教学质量,只能是规定性的基本质量,而非创造性的卓越质量。 二、教师向度中教学质量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 1。丧失质量话语权,教学主体异化为管理对象。在很多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实践中,话语权往往属于校领导、教务处、学术委员会

5、或教学督导组,广大一线教师无权说话。这种事实的背后,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教师的被对象化。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教师是管理对象,必须使教学过程中的全部因素处于受控状态,教学质量来自对教学过程的检查和督促。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教师队伍中确实存在无心教书、疏于育人的现象。因此,教师的话语权应该是集体概念。保证教师的质量话语权,应该把教师作为一个整体,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让教师有对质量状态的解释权、质量事件的参与权以及质量事故的申辩权。这样,教师才能释放那些负面的心理能量,心情愉快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2质量文化弱化,“教”“管”关系紧张。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侧重点,多是教学信息

6、来源渠道的多元化,监控指向的均衡化以及教学质量结论的反馈化。多元化提高质量信息的准确性;均衡化提高教学质量监控的全面性;反馈化提高教学质量结论的控制性。在实际操作中,质量管理多指向一时、一事,重视短期效应,很少形成长效机制。长效机制的缺失,源于对质量文化的漠视和对残缺的质量环境的熟视无睹。作为教师质量管理体系的两个主体,教师和管理者并没有共同的信仰支柱,造成“教”“管”关系不友好,始终处于对立甚至冲突的状态。 3质量监控指向个体,缺乏整体考虑。目前,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监控指向多是教师个人,教研室或教学团队的教学质量远在视野之外。这容易造成一种局面,教师只求自己质量过关即可,而对其他教师的教学质

7、量漠不关心,不闻不问。这显然不利于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整体,合力意义上的教学质量绝不仅仅是单个教师教学质量的简单相加,教研室和教学团队的质量意义不容忽视。 4硬性规定多,管理不够人性化。质量控制,最初是源于企业的管理概念。无论是TQM,还是ISO,都带有明显的企业管理痕迹。企业管理实践中,质量往往源自规范化和标准化,只要工人的全部操作完全符合相关规定,质量因素处于全程可控状态,就可以保证高质量。这种理念迁移到教学质量管理领域中来,造成很多院校的教学管理措施缺乏弹性,在一定程度上压抑教师的创造性活动,从而不利于卓越教学质量的形成。 三、教学质量管理问题的人性假设偏失 1几种基本的人

8、性假设。任何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总是有意无意地基于对教师的某种人性假设。对管理问题进行归因分析,人性假设是一个重要视角。从管理思想史的角度,主要有下列几种人性假设。 !第一,“经济人”假设。这种人性假设的提出者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他认为,人是经济利益的追求者,本质上是自私的,是受利己心驱使的。人们主观上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会在客观上造成质量行为的出现。“经济人”的本质是理性人。第二,“社会人”假设。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的梅奥(Elton Mayo)教授提出了这种人性假设。他认为,经济利益的获得与作业质量的改善并不是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除了经济利益

9、之外,人们往往还有社会性、心理性的需求。管理的关键在于提高管理对象的满意度,提高其士气水平。“社会人”的本质是情感人。与梅奥接近,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在19世纪初提出了“环境人”的人性假设,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管理的关键不是消极地监督、惩罚管理对象,而在于营造一种环境,潜移默化但却根本地改善管理对象的作业行为。第三,“自我实现人”假设。这种人性假设认为,除了社会需求之外,人们还有一种想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才智的欲望。总是希望做成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追求一种成就感与胜任感。所以,人是自觉而且能自我克制的,外在的命令、控制有时反而会引起反感,使人感到是一种威

10、胁而无法适应。第四,XY理论。20世纪50年代,麦格雷戈(McGregor)对历史上的人性假设做了概括与总结,提出了XY理论。X理论是从悲观否定的角度来看待管理对象,认为人们天性是逃避工作的,没什么远大抱负,怕负责任。Y理论从乐观与肯定的角度看待管理对象,认为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在适当的条件下不仅接受而且实际上会主动地寻求责任,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 2质量管理问题的人性假设偏失。从人性假设角度考察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实践,可以发现管理者对一线教师的人性假设往往是从x理论出发,简单化地、习惯性地把教师当成是“经济人”了。这也是上述这些管理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其实,应该从更加宽广的视野来看待

11、教师。教师首先是“经济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在以计算利弊得失的方式对待教学。但是,教师绝非只是“经济人”。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当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之时,教师体会到的是一种超越利益快感的精神享受。因此,要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转变对教师的人性假设的角度,寻求教学质量管理的新思路。 四、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新思路 1弘扬质量文化,构建质量共同体。前已述及,质量信仰的缺位,质量文化的弱化,是目前高职教学质量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质量文化重塑的角度,夯实质量信仰基础,形成一种以改进质量为荣、以损害质量为耻,以全心教学为

12、荣、以敷衍应付为耻的局面。构建质量共同体是弘扬质量文化的基本载体。对高职院校而言,还应该构建一种质量共同体,让教学质量成为畅通无阻的衡量尺度。质量共同体,有广狭两义。广义的质量共同体,既包括一线教师,又包括教学质量管理者。有了共同的信仰支柱,“教”“管”就能各司其责,各尽所能,共同致力于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狭义的质量共同体是指专任教师内部的质量共同体。要大力发挥教研室或教学团队的作用,为教师之间的相互帮助、共同长进提供平台;要建立共同的专业文化,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改进教学质量成为大家共同追逐的目标。从“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出发,还应该更多地从教学成功的乐趣引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而

13、不是只用教学事故的惩罚来逼迫他们做出改善质量的被动行为。此外,还应该发挥教师中非正式群体的作用。要把全校的质量文化有力地渗透到每一个非正式群体中去,让教学质量成为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既让教学质量上佳的教师找到尊重与归属感,又让教学质量不高的教师不容于任何一个非正式群体。 2改进管理模式,从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向心本管理转变。基于“经济人”假设,把监督与控制奉为圭臬的物本管理模式,起源于美国,有利于作业行为的规范和管理秩序的稳定;基于“社会人”假设,认为人力是劳动者自身而非企业的资源,主张人性激发的人本管理模式,起源于日本,在应对复杂的管理问题时有其独到之处。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是一个巨大进步,

14、人们的需要、动机和兴趣逐渐进入管理者的视野,较好地实现了管理效率的提高。与人本管理注重来自外在的心灵感动不同,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心本管理模式更注重来自内在的心灵自觉,要求管理者构建一个每个人都能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好地做到自我实现,在这一基础上实现质量改进。从高职院校质量管理的育人特殊性来看应采用心本管理模式,才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本身蕴涵着无穷乐趣,提升教学质量的过程本身就令人充满好奇。只要激发广大一线教师愿意而且完全能够发自内心地提高教学质量,就能够真正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参考文献 1杨旭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建设的特殊性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2

15、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3吴甘霖心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尹弘飚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心理变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工艺与装备设计的基本要求必须牢牢树立质量、生产、经济三大观念。质量观念:药品用于防病、治病,药品的质量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伪劣药品直接危及用药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因此我国政府非常关注药品的质量,而质量的优劣首先是设计,之后是生产出来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第一应当关心的是工艺与装置设计能否确保投产后药品的生产质量,诸如洁净室的设置、 据悉,通过推动地方立法或党政制定下发文件,提供机制和法律保障,是各地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共同“法宝”。目前,全国有13个省(区、市)以党委或政府名义下发文件,推动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23个省(区、市)人大制定了“集体合同规定”或“集体合同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北京市委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2年,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比例达到75以上的目标。 据了解,各级工会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特别是以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为突破口,破解了工资集体协商中协商主体缺位的难点和科学确定劳动定额、工时工价的重点问题,切实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海纺织工会以完善行业劳动定额标准为切入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