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201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质量评估)语文试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202588 上传时间:2017-11-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3.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南阳201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质量评估)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南南阳201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质量评估)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南南阳201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质量评估)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南南阳201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质量评估)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南南阳201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质量评估)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南阳201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质量评估)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南阳201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质量评估)语文试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南阳 2014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质量评估)语文试题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诗意地栖居”,这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从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中演绎出来的哲学命题,也是中西哲人深入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所产生的美好理想。这一理想表明:自然环境是所有生命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对“诗意栖居”的追寻,既是人类重新寻求生存根基、重建价值信念的过程,也昭示着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然而,现实的生态状况一度隔断了朝向理想的通路,为生命“诗意栖居”提供前提和基础的自然界正在承受不能承受曲破坏。人,从一开始使打量着、好奇地

2、注视着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生存是人的第一本能,人类的生存冲动构成了已有社会历史的恒久原动力,推动人类不断汲取自然资源、按照自身意志改变着大自然的本来面貌。伴随着这种改变,农业、工业等迅速发展起来。人,真切地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一切。尽管远古时代的主要命题都围绕着“生存”“汲取”展开,但古圣先贤也意识到了自然界对人类的重要,并萌发出了许多生态智慧。那是“诗意栖居”原初的朴素表达,中西哲人都曾对此有所阐发。中国古代哲人的生态智慧最为深邃,集中体现为视字宙与人自身为一体的、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理念。周易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如强烈的忧患意识,反对浪费和破坏资源、倡导把天地万物与人类道德紧密

3、联系等思想,都反映出先民在实践过程中自觉地把自然纳入视域进行考量。例如,易乾卦文言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表达。儒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比较丰富的理论,如孟子强调“天”与“人”相通的特性,要求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宋代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直接表达了人对待自然应该有的态度。道家创始人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人类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自然的朴质本性,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之伴生的是

4、古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的“诗意”情怀。西方古代哲学中也有丰富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表现为整体性的思想。古希腊哲学家往往把整个自然界视为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生命体,认为它是由许多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的和谐共生的整体,其根基、源头或为“水”,或为“气”。这些整体性观点虽然朴素,但也显示出了生态思想的萌芽。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判断具有一定的生态文明之义。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希腊人那里正因为他们还没有进步到对自然界的解剖、分析自然界还被当作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观察。”诗意让栖居更美好,人如果没有了诗意,大地就会遭到蹂躏,不再是家园;精神就会变得平庸,不再有幸福。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如何重返“诗意栖居”

5、?我们栖居的大地是否还能提供诗意的源泉?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的党和人民吸收了古今中外的生态智慧,读懂了自然的真、人性的善、和谐的美,把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互相融合,对我国和世界的环境给出了科学的解决构想。我们期待着终有一天,在美丽中国里,你我诗意地栖居。(选自 2013 年 1 月 9 日光明日报)1下列对于“诗意地栖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意地栖居”既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人类的一种美好的理想,这种理想把自然环境看作所有生命存在的前提和基础。B“诗意地栖居”需要人类重新寻求生存根基,重新确立价值信念,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理想。C“诗意地栖居”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但

6、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为了生存,就开始对自然界进行疯狂掠夺,致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隔断了朝向理想的道路。D“诗意地栖居”曾被古圣先贤所意识到,中国古代哲人视宇宙万物与人自身为一体的、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就是对“诗意栖居”的一种阐发。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生存的本能促使人类一开始就关注着自然界,不断地汲取自然资源,改变大自然的本来面貌,从而满足自己的欲望。B周易中包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很丰富,很深刻,其中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哲人的生态智慧,对人类很有启示意义。C儒家和道家尽管其社会思想观点不同,但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待方面却有其一致的地方,其中都含有“天人合

7、一”的理念。D西方古代哲学中也有丰富的“天人合一”思想,他们把整个自然界视为和谐共生的整体,认为自然界的根基、源头或为“水”,或为“气”。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比较丰富的理论,孟子强调的“天”与“人”相通的特性只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B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所以才有了古代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诗意”情怀。C古希腊哲学家把自然界看做是由许多紧密相连的部分构成的和谐共生的整体,这种朴素的观点虽然显示出生态思想的萌芽,有其进步意义,但也有其局限性。D吸收古今中外的生态智慧,把握自然规律,把科学

8、精神与人文情怀互相融合,付诸实践,人类就有希望在这个世界上“诗意地栖居”。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吕公著,字晦叔,幼嗜学,至忘寝食。父夷简器异之,曰:“他日必为公辅。”恩补奉礼郎,登进士第,召试馆职,不就。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司马光以论事罢中丞,还经幄。公著封还其命曰:“光以举职赐罢,是为有言责者不得尽其言也。”诏以告直竹閤门。公著又言:“制命不由门下,则封驳之职,因臣而度。愿理臣之罪,以正纪纲。”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起知河阳,召还。帝从容与论治道,遂及释

9、、老,公著问曰:“尧、舜如此道乎?”帝曰:“尧、舜岂不知?”公著曰:“尧、舜虽如此,而惟以知人安民为难,所以为尧、舜也。”帝又言唐太宗能以权智御臣下。对曰:“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尔。”帝善其言。未几,同知枢密院事。有欲复肉刑者,议取死因试劓、刖,公著曰:“试之不死,则肉刑遂行矣。”乃止。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及兵兴,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不敢言,公著数白其害。元丰五年,以疾丐去位,除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俄永乐城陷,帝临朝叹曰:“边民疲弊如此,独吕公著为朕言之耳。”哲宗即位,以侍读还朝。太皇太后遣使迎,问所欲言,公著曰:“先帝本意,以宽省民

10、力为先。而建议者以变法侵民为务,与己异者一切斥去,故日久而弊愈深。法行而民愈困。诚得中正之士,讲求天下利病,协力而为之,宜不难矣。”又乞备置谏员,以开言路。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一举行之。民欢呼鼓舞,成以为便。光薨,独当国,除吏皆一时之选。右司谏贾易以言事讦直诋大臣,将峻责,公著以为言,止罢知怀州。退谓同列曰:“诛官所论,得失未足言。顾主上春秋方盛,虑后有进谀说惑乱者,正赖左右争臣耳,不可使人主轻厌言者也。”众莫不叹服。元祐三年四月,恳辞位,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明年二月薨,年七十二。(节选自宋史列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11、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理臣之罪,以正纪纲 理:惩处。B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 竟:竟然。C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 幽:囚禁。D公著数白其害 白:陈述。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吕公著正直敢言的一组是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 大臣不敢言,公著数白其害边民疲弊如此,独吕公著为朕言之耳 太皇太后遣使迎,问所欲言又乞备置谏员,以开言路 公著以为言,止罢知怀州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公著自幼好学,为官后敢于进言。他小时候特别爱好学习,以至于废寝忘食,得到父亲的器重和赞赏。入朝为官后,为司马光因论事被解职的事多次向皇上进宫,为司马光说情,因此惹怒皇上而被免

12、职。B吕公著与神宗谈论为治之道,观点令神宗赞许。他与神宗一起谈论治国之道时说到尧、舜和唐太宗,以为尧、舜能知人安民,唐太宗能屈己从谏,神宗认为他说得好。C吕公著两次建言,对国事有独立见解。有人打算恢复残酷的肉刑,他提出不同意见,阻止了此事;朝廷要兴兵讨伐西夏,他又提出自己的看法,兴兵后又多次陈述兴兵的害处。D吕公著关心时政,进言切中时弊,重视谏官作用。他以侍读身份回朝廷后,陈述了新法颁布后产生的一些弊端,指出了正直谏官的作用,请求设置谏员,以广开言路。7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公著对还其命曰:“光以举职赐罢,是为有言责者不得尽其言也。”(2)诚得中正之士,讲求天下利

13、病,协力而为之,宜不难矣。(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苏轼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扬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对远在杭州的妻子的思念,写了这首词。姮娥:嫦娥。8有人说这首词的构思“有点特别”,那么,“特别”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5 分)9结合全词,说说上片中“飞雪似扬花”和“杨花似雪”能否对换位置,并说明原因。(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

14、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1)黑云压城城欲摧,。,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大守行)(2)放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屈原离骚)乙 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回味你的酒气徐立新四年前,留学莫斯科的我,每个周末的晚上都要到莫斯科一家叫“鲟鱼”的酒馆里打工,当一个端盘子的服务生。由于酒馆的地理住置非常好,而且价格也公道,因此每晚的客人都特别多,特别是周末,等待在“鲟鱼”门口的客人总是要排成一条长长的队伍。但是有一个人永远都不需要排队,她便是酒馆的常客,一位六十

15、多岁的老妇人伊丽娜大妈。伊丽娜大妈总是在每个周末下午的 5:20 准时来到“鲟鱼”,然后坐到一个靠窗户的固定座位上,再十分小气地点上两盘最便宜的小菜和一小壶 150 亳升的低档酒。“先给我来杯水,7:00 准时上酒起菜!”每次她总是这样对我吩咐道。之后,便打开随身携带的一本书,静静地看了起来,似乎不在乎外人看她的眼光。晚上 7:00 正是“鲟鱼”上客的高峰期,客人们三三两两地彼此推杯换盏,热闹无比,他们酒量大得惊人,每个人都要喝上好几大壶酒,而与他们相比,伊丽娜大妈显得很另类酒上来时,她会将酒慢慢倒入杯中,然后再将盛满酒的杯子移放在胸前,接下来她并不急于喝,而是一点一点地品尝桌子上的菜肴,其间

16、还不时地把酒杯端到面前,但却只嗅不喝,一副自我陶醉、始终舍不得喝的样子。更要命的是,伊丽娜大妈还故意吃得很慢,因此往往等她吃完起身离去时,“鲟鱼”里也差不多没有什么客人了。作为“鲟鱼”老板的谢尔盖先生对伊丽娜自然是压着一肚子的火,他的盈利主要来自于售酒,每张桌子上的客人酒喝得越多,谢尔盖也就赚得越多,但伊丽娜大妈不但每次只买一壶酒馆里分量最少的酒,而且还长时间地占着一个位置,还是靠窗户能看到外边风景的位置。但是谢尔盖又不能赶走伊丽娜大妈,因为要尊重每位进来的客人。一天,伊丽娜大妈突然把我叫到跟前:“你一定很奇怪,一个只点酒却又不喝的老太婆,为什么总要来酒馆,是不是?”我点了点头。“好吧,那我现在就告诉你,我来这里是为了怀念我逝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