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二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197462 上传时间:2017-11-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8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万州二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万二中高 2013 级高三(上)中期考试语文试题卷(说明:1、全卷满分 150 分,答题时间 150 分钟。2、试题卷分第 I 卷和第11 卷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一、科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第 13 题(9 分)深化到了一定程度,文化危机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

2、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也会或快或慢地变化,一些习惯、惯例、文艺形式、仪式等等甚至在总体文化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3、时,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上所经历的裂变与危机。再如,当一种文化中的个体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时,他也必须经历痛苦的文化模式转换问题;同样,当一个个体经历生命中的不同的生理时期,必须经过个体文化模式的阶段性转变,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应当懂得,文化转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在文化模式

4、的剧变期中,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变时期中,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而引起的质变。另一方面,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1下面对“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 分)A文化冲突与文化变革在量变过程中发生的具有转折

5、意义的质变。B特定的时代、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C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D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总体性转变。2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 )(3 分)A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的变化。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C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D传统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转变为现代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文化模式

6、的革命意味着由文化危机而达到文化转型。B文化危机与文化转型密不可分,文化危机一旦出现,就标志着文化转型的到来。C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D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交往或交流的接触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的碰撞和转变。二、文言文阅读(36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

7、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价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

8、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众有罪,已前系 系:关押。B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 培:加高。C将沈其军,乃阳约降 阳:假装。D帝贷诸将罪 贷:惩治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

9、)(3 分)光弼遣穴地颓之 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 不如起军逼之 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 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围攻安庆绪一战,众将不听从李光弼的建议,即在敌我杀略大当状态下,李光弼尚能整军还太原。B太原守卫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他镇定自若,力排众议,不死守城池,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成功解围。C李光弼率兵入太原后,借助诏书的威力巧妙地杀掉了向来傲慢无礼的侍御史崔众,从而得到了兵权。D李光弼年幼即能读史书,具有良好的品行与节操,年轻从军,擅长骑马射箭。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0、分)(1)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5 分)(2) 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酬 曹 侍 御 过 象 县 见 寄柳 宗 元破 额 山 前 碧 玉 流 , 骚 人 遥 驻 木 兰 舟 。 春 风 无 限 潇 湘 意 , 欲 采 苹 花 不 自 由 。8、 这 首 诗 中 的 “骚 人 ”指 谁 ? “无 限 意 ”究 竟 是 什 么 “意 ”? (3 分 )9、 试 分 析 诗 人 用 “碧 玉 ”作 “流 ”的 定 语 的 表 达 效 果 。 (6 分 )(三)名

11、篇名句默写(8 分)10、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一空 1 分) 、携来百侣曾游, 。沁园春长沙、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 。记念刘和珍君、实迷途其未远, 。 归去来兮辞、 ,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飞湍瀑流争喧豗, 。蜀道难、 ,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其三)、 ,金石可镂。劝学、把吴钩看了, ,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消逝的钟声史铁生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

12、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吗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

13、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

14、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

15、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它在哪儿呀,奶奶?”“什么,你说什么?”“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