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地域建筑保护与更新——谢志勇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719601 上传时间:2017-07-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地域建筑保护与更新——谢志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年整理】地域建筑保护与更新——谢志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年整理】地域建筑保护与更新——谢志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年整理】地域建筑保护与更新——谢志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年整理】地域建筑保护与更新——谢志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地域建筑保护与更新——谢志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地域建筑保护与更新——谢志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域建筑保护与更新论文09 建筑学 2 班 谢志勇学号 0913112030地域文化的失落与危机以人居环境学为指导,讨论城镇建设中建筑地域文化的缺失与保护问题摘要:近年来国内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在涌现出大批作品的同时,地域文化的保护问题也日渐成为争论的焦点。本文以吴良镛先生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为指导,援引国内多个改造案例,探讨城镇建设中地域文化的缺失与保护问题,同时归纳在规划、建筑、景观等方面保护地域文化的具体措施。关键词:现代化、地域文化、有机更新、人居环境学早在 1982 年,吴良镛先生、林志群先生、周干峙先生就提出城乡建设的人口问题、住房问题、市政设施问题、土地问题、污染问题等五大问题。三十年

2、过去了,这些问题仍然是当今城乡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然而,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已悄然出现。在快速城市化的情况下,现代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变得十分复杂和尖锐。由于中国建筑设计市场的兴盛,国外许多建筑设计事务所纷纷来中国“抢滩” ,甚至把中国作为“国外建筑师的试验场” 。在西方往往只会在杂志、展览会上出现的畸形建筑,现在在北京及少数大城市已经真正建起来了。吴良镛先生就曾说:“如果东倒西歪、歪七斜八也算是一种美,那么震后的汶川不成了美的源泉?” 文脉主义认为:“一座城市的发展,其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建筑必须适应它,并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我们在感慨设计之天马行空的同时,也要试想一下,这些动辄十几亿

3、元,几十亿元的畸形建筑,它与城市文脉契合点在哪里?它如何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它体现了哪些独特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在城镇建设中,地域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不容轻视和忽视。地域文化生态的保护、营造甚至比自然生态更难,也更有意义。但随着社会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城市忽视了地域文化的保护,取而代之的是大规模的拆毁重建。二十世纪前期的城市改造受“形体决定”思想影响,以柯布西耶为首提出“现代城市”理论,即对老城区进行大规模的整体拆迁改造。这种思想导致后来产生了许多非人性的、乏味的城市空间,进而导致建筑地域性的缺失。(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上是国内几个大城

4、市的照片,你能分辨出是哪几个城市吗?因为有如此多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一种方法,或者是一套理论体系来协助解决。人居环境学是 20 世纪下半叶在国际上提出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前言学科,它以乡村、城镇、城市等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研究。吴良镛先生是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奠基人,面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复杂性、整体性,他在已有的人居环境研究基础上,创造性地构建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体系、学术框架和方法论,成为指导我国城乡规划与建设的基础理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当前全球化、城市化和现代化

5、背景下,吴良镛对人居文化的思考十分关注地域文化和设计的继承、转型和创新。吴良镛曾多次重申:“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在学习和吸取先进科学技术,创造全球文化的同时,也要对本土文化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和文化自强的精神。”结合到具体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建设,吴良镛认为:“光靠保护既有遗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历史地段、历史建筑物的整体保护与新环境的创造融为一体,即在保护的同时进行开拓创新。要研究传统的地域文化的本质,更要有意识地从传统中发掘出于今有益的建筑文化“基因”使之在新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得以“遗传” ,在新的人居环境建设中得到精心培植,并且创造性地发展。 ”“有机更新”理论是吴良镛先生于

6、 1979 年在北京什刹海地区规划研究中提出的,基于人居环境科学体系,应用于旧城改造。所谓“有机更新” ,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伴随快速城市化进程,城市对空间资源的需求加剧,受土地资源的限制,向旧城区寻求城市空间成为今天中国城市的必由之路。北京菊儿胡同住宅改造方案就是“有机更新”理论在北京历史文化地段的首次尝试。菊儿胡同位于北京南锣鼓巷地区,是一个始建于元代的历史悠久的地段,也是危旧房较为集中的街区。在分析了菊儿胡同

7、片区街巷脉络肌理及内在空间发展规律后,方案将原有建筑按房屋质量分为三类:一是 70 年代以后建设的房屋,质量较好,予以保留;二是现存较好的四合院,加以修缮利用;三是破旧的危房,予以拆除重建。其次,对拆除的房屋按院落边界确定“开发单元” ,以分期实施,然后按照“类四合院”的空间模式设计新建住宅和公建。根据“标准院落”的构成,维持原有胡同院落空间体系,并兼收单元楼和四合院的优点,通过院落形成独立的邻里结构,提供给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创造和睦的居住气氛。(图片来源于)菊儿胡同改造方案先后获得联合国、亚洲建筑协会以及国家有关部委和北京市颁发的各种荣誉。改造方案的成功标志“有机更新”理论的可行性,它与国

8、外旧城保护更新的各种理论方法,如“整体保护” (Holistic Conservation) 、 “循序渐进” (Ste by Step) 、 “审慎更新” (Careful Renewal)等汇成一体,已经被国内的苏州、西安、济南等诸多历史文化名城所接受。在实践中结合各自的地理历史条件,以期得到更好的发展。旧城由于自身的历史文化属性浓厚,在改造时较容易找到一个切入点,做到“有据可循” 。但对于现代城市的改造与建设,似乎很容易步入“千城一面”的怪圈。一方面规划管理部门只通过给定规划限制条件对建筑项目及进行约束,无法研判和控制项目的实际操作;另一方面,大部分城市改造与建设项目已然成为市场对经济利

9、益最大化追逐的对象,最终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和继承城市传统风格的诉求难以体现,城市风貌逐渐丧失特色,向着“千城一面”的趋势靠近。其实,现代城市建设并非无据可循。任何建筑在一定时空限制下的地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都会被赋予相应的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建筑在设计、建造并融入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而是与特定的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地域文化具有时空上的延续性、包容性和变异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趋势逐渐的加强,在建筑上也逐渐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但是,这种趋势并不能泯灭建筑在长期的发展中人们传统审美观的传承。也就是说,现代城市建设应当以地域文化为策动力,

10、延续老城区有益的建筑基因,做适当变异使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同时又能满足人们对传统审美的需求。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需要从规划和建筑两方面进行统筹考虑。(一) 科学规划,在布局上体现国务院颁发的城市规划条例中指出:“城市规划应当切实保护文物古迹,保持与发扬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这需要设计者在设计前充分解读城市风俗、历史、气候、视觉、尺度、建筑、景观灯多种元素,实现新城旧城的空间延续、城市规划与建筑形态之间的衔接过渡,创造城市形象,反映历史人文诉求。同时也需要城市规划部门要改进项目管理方式,对重点区域、重要地块、重大项目逐一进行剖析,在发展轴线、城市节点、综合体项目等重要环节研究开展城市设

11、计工作,将人居环境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援引成都市人民南路区域综合整治的一个案例。 方案通过对人民南路历史演进的研究,延续城区城市轴线,依照人民南路的功能特质和空间节奏,将 5.5 公里长的人民南路划分为四段:生活旅游段、国际医学城段、现代生活段、国际商务段,确定与此相对的时尚生活、宁静界面、活力街道、世界街道四种格调。四个区段结合建筑现状及自身功能特点统筹设计,对街道空间进行整合。统筹考虑建筑界面、街道景观、开敞空间、视线传达、夜景照明、城市家俱六大系统。同时,在每区段的设计中,根据区段性质赋予不同的风格,例如在生活旅游段,设计风格为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共生,努力延续城市记忆,对建筑的历史价值充

12、分控制并加以实现,实现新旧结合、古今共存。(二)严格建设,在建筑上表现构成城市风格和面貌的主要特征大多反映在建筑物上,反映在建筑风格,建筑艺术,建筑特色上。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地都不同程度的保留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 随着对外交流,一些发达国家的现代建筑艺术也不断引进,并与中国地方传统的建筑特色相结合,不但有强烈的时代感,并且仍保持浓郁的传统感,因此在城市建设中,要抓住能表现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重点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1、建筑形式。选择什么样的建筑形式是表现地方特色、布置合理空间的前提。在保持基本格局和风貌的要求下,表现民族特色,地方

13、特色的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实际建设中并不要求也不可能在一个建筑物上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统统反映出来,往往是取其一点、反映全面。2、建筑材料。建筑的特色同建筑材料的选用关系十分密切。江南传统的灰色平瓦、青砖、竹木、石料曾经表现过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传统艺术。在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推出的时代将更能满足地方特色建筑的要求。特别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能充分表现特色。3、建筑色彩。地方建筑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十分讲究建筑色彩的,例如闽南地区的红砖,白石。建筑物的色调离不开地方的风土人情,任意的色调搭配必然会造成视觉污染,破坏地方特色。(三)精心装点,在美化上反映。美化环境已经成为城镇建设上的重要任务。无

14、论是街头小品还是门面装饰,无论是园林绿化还是假山叠砌都应当着眼于地方特色,使人感受到传统美和时代美的整体观感。例如通过雕塑小品反映特色。选择造型别致,寓意深刻的雕塑小品不仅能起到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的作用,而且亦能充分表现历史文化的传统特色。小城镇要充分利用规模小,中心集中的特点,在小型广场、公园绿化、纪念场所设置具有本地历史文化意义和民族特色的各类雕塑、石刻,美化环境和教育人民。例如泉州的市雕“飞天迎宾” , 形状极似“ 南音”中的洞箫,高 25.8 米,底部直径 30米,绿地环绕着圆形水池,立柱上塑有 8 尊柴铜锻造的“妙音鸟”,或作捧物状,或手持“ 南音”乐器。既有现代感,又反映泉州悠久的

15、文化历史底蕴。(图片来源于网络)结语:1、 结合国内“千城一面”的建筑行业现状,探讨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护建筑的地域性特点。2、 通过实例分析,得出应延续传统建筑优秀文化基因,做适当变异使之满足现代化建设需求。同时从规划、建筑、景观三方面归纳具体处理措施,深入浅出。3、 之所以选择“地域文化缺失与保护”这个题目作为写作内容,一个原因是对当今国内建筑现状的不满,另一个原因是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对大四即将开始的广义建筑设计提前做个预习。注释:图片中城市分别为 左上北京 左下上海 右上成都 右下西安参考文献: 建筑不要过分标新立异 吴良镛 城市科学 2003 年 第 11 期浅析成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田凯.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 年第 3 期.33 卷.泉州西街地区小规模动态更新与保护设计模式初探.郑妙丰.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年 6 月吴良镛先生人居环境学术思想.武廷海.吴良镛选集.p152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 .吴良镛.建筑学报.2002.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吴良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 P68“菊儿胡同”试验后的新探索.吴良镛.华中建筑.2000 年.第 18 卷 试析地域文化在高层建筑中的表现 张斌 顾龙飞 福建论坛 2010 年第二期中轴线上的国际化田园 建筑与文化 2011 第 90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