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精练中国史专题03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171541918 上传时间:2021-03-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精练中国史专题03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精练中国史专题03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精练中国史专题03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精练中国史专题03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精练中国史专题03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精练中国史专题03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精练中国史专题03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精练中国史 专题03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考纲要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考情分析】 本专题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内涵、特点,传统文化有历史遗传性、发展变异性,又有现实性,所以高考命题可以考察某朝代、某阶段、某代表人物的思想,又可以考察某思想的现实意义,还可以中西思想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在世界上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这在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充分体现出来。在高考复习中要高度重视本专题内容,要注意知识和

2、能力并重。【思维导图】【主干知识整合】考点一百家争鸣项目概况原因井田制的崩溃,阶级关系的变化;剧烈的社会变革;私学的兴起,学术逐渐下移派别道家来源: http:/ B道家 C墨家 D法家考点二 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时间概况代表主张春秋形成孔子“仁”、“为政以德”、“克己复礼”战国发展孟子“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本善”荀子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性恶论”西汉正统地位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魏晋三教并流隋唐三教合一宋朝理学程颢程颐朱熹天理是万物本原,主宰万物;“格物致知”明朝心学王阳明人心是万物本源,心即

3、理;“致良知”明清之际儒学批判李贽否定孔子的权威,抨击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易错易混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传统的封建纲常礼教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腐朽统治,反对专制、倡导民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与发展。归纳升华儒学发展历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感悟高考】(2011海南高考)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

4、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课后精练】1、 选择题:1.(2012中山期末考】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2.【2012石景山期末考】 “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下列为“戴神圣光

5、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A.孔子 B. 董仲舒 C. 王阳明 D. 李贽3.【2012宁波八校联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某一哲学家的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据此判断,陶行知推崇的哲学家是A 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4.【2012九江一模】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苟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战国时期

6、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5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A尊道礼佛之风盛行B心学广泛传播C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形成D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6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天人感应”学说 D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答案】D【解析】理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此这里的“理”应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考点定位】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7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

7、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B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的权利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8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A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思想 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答案】C【解析】题中提到的西周时期的“封建”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西汉的郡国并行制等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是为“一家”服务,并非为天下苍生考虑。【考点定位】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批判

8、思潮9顾炎武说:“博学于文,行已有耻,以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这说明其()A主张学以致用 B反对封建专制C主张男女平等 D对宋明理学深恶痛绝10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而已矣”“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他所说的“器”指的是()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人们的感知器官C科学试验的仪器 D万物发展的规律11据报道,日本皇太子的独生女起名为爱子,称号敬宫,这是出自儒家经典孟子中“仁者爱人,人恒爱之;有礼者敬之,人恒敬之”。说“仁者爱人”一句,最接近孟子本意的解释是()A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友爱 B每个人都应爱别人C统治者应爱惜民力 D夫妻之间互称爱人1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进

9、步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是()反传统反教条 反对封建专制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商品经济发展时代的要求A BC D【答案】A【解析】这三位民主思想家其思想的共同主张都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上的要求,都共同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儒家思想中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容,因而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考点定位】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批判思潮二、非选择题(第13题 20分,第14题 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材料2:仲舒复对曰:“春秋大

10、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材料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张子语录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官便殿奏礼材料4: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

11、请回答:(1)材料1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与材料1相比,材料2有何发展?分析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3中张载的言论指出宋代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有何建树?(2分)(3)根据材料3、4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8分)(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4分) (4)儒学自身不断发展与完善,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2: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