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村中校语文胡淑芳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本色初探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078802 上传时间:2017-11-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村中校语文胡淑芳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本色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唐村中校语文胡淑芳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本色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唐村中校语文胡淑芳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本色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唐村中校语文胡淑芳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本色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唐村中校语文胡淑芳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本色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村中校语文胡淑芳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本色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村中校语文胡淑芳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本色初探(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本色初探【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面对繁花迷眼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越来越觉得热闹而无效的课堂教学,正使语文本体走向失落。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语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语文教学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本色,莫让语文教学课变了味。本文从解释语文味概念出发,指出语文味界定包含的几个要点,语文味到底具体表现的方面,并介绍了实际操作所取得的效果。【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回归本色【正 文】今天, “语文味”不仅在互联网上和语文教师口头广泛流传,而且事实上已经成为现代汉语的一个新新词汇,成为一个雏形初具的教学流派的核心理念和响

2、亮名称。 “语文味” 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或教学理念,其影响不仅仅限于语文教学界。我初识“语文味”是在去年小学语文培训中,汪潮教授的报告语文味 本色语文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个新的感觉。培训结束,我重返教学一线,照着报告留下来的笔记,慢慢学习,慢慢摸索,追寻语文课中的语文味,竟也有不小收获。一、究竟什么是“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

3、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从外延说, “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理趣(意趣)和谐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的个性、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这就意味着仅仅教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学科特点的语文教学也不一定有“语文味” ) ,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这一界定包含有以下几个要点:(1)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自由境界。要达到这种自由境

4、界,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灵魂最自由的人,是那种一举挣断锁链的人,是那种不被规矩所役,在规矩中打破规矩、在打破规矩中创造新的规矩亦即超越规矩的人,是那种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人。能把语文课上得最美的教师,也就是把语文课上得最有“语文味”的教师,是在课堂上最自由的人。而匠气或模式化是语文教学(至少是高层次的语文教学)的大敌,是“语文味”的大敌。换言之, “语文味”不拒绝模式,但是拒学科 语文序号2绝模式化。(2) “语文味”只有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 “语文味”浓的课堂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

5、特别需要一种心理环境。语文课堂教学的氛围美就是这样一种心理环境,它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感情和信息的无障碍交流。这种心理环境主要体现在一种师生关系美。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此时此刻,如果把教师与学生当成是教学过程中的“人”的因素,而把教材、教法、教学环境当成是教学过程中“天”的因素(相对教师而言,也可把学生当成教学过程中的“天”的因素) ,那么,弥漫着“语文味”的语文课,就会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优美意境,就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在教学中的最佳体现。(3) “语文味”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

6、等手段来获得。在一堂课中,这些手段可以综合运用,也可以以某一种为主。因此, “语文味”可以是情趣、意趣(理趣) 、谐趣等的和谐统一(少数教师才能达到) ,也可以是情趣、意趣(理趣) 、谐趣等某一方面的不同凡响。(4) “语文味”是文本、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5) “语文味”是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和谐统一。 “语文味”教学不仅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特别强调教师的教学个性。如果一堂课不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和教师教学个性的发挥,仅仅教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也不一定有“语文味” ,或者说“语文味”不一定浓。如果

7、缺乏教学激情,或者像有的教学名师所主张或实践的那样,教学不投入或很少投入情感,课堂上完全只剩下技术性的教和技术性的学,这样的教学可能很受一些水平不高的教师欢迎,但是我们认为这样的语文教学不是高层次的语文教学,不是富有“语文味”的教学,或者具有的不是我们所主张的那样一种“语文味” 。(6) “语文味”理论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但是不反对一定的教学修饰,更不反对教学技巧。二、语文味到底具体表现在哪里(一)表现在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中在许多公开课上,我们往往看到许多教师重视阅读分析,却往往忽视字词教学。其实,字、词、句、段、篇,是阅读教学体系中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在一篇文章中,它们互相依存,整体关联,

8、没有谁可以孤悬于文本之外,成为一个超越文本之外的独立教学体。字词教学因其特殊的基础性,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承担着奠基石的角色。阅读教学由它始发,并由它贯穿起句段篇的教学。可以说,若没有3扎实的字词教学,随后展开的阅读教学将可能成为空中阁、水中花。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燕子一课中“小圆晕” 这个词语。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生:就是小圆圈,燕子点水时荡起的一圈圈波浪。 (师 随手板画)师:作者为什么不说“ 小圆 圈” 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有的学生习惯地拿出字典来查)师:大家都应养成查字典的习惯,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随时查字典,不要放 过。生:“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

9、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 晕。作者笔下不但燕子美,就 连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 略一下其中的美。在于老师的引导下,首先借用板画,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了解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圈波浪的样子后,然后抛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教给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学生通过查字典明白了“晕”的意思之后,于老师的一番话:“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小圆晕也是美的!”不露痕迹地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小圆晕”是美丽的、生动的、有感情的。此时,学生感受到的不再是静态的文字,而是

10、融入深远意境、生动化的语言。我在四上搭石教学中的一个识字教学片段:师: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这道风景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第三自然段,去找找家乡的这道 风景。生找到后,用直线画出。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xi)调有序(x)!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chu)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这个里面有一个词语叫做“协调有序” ,那你 们知道什么叫“协调有序” 吗?用课文中的句子。生 1 找到句子,并读出来。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看,好吗?师: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是那么的协调有序!前面的

11、生 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生 2:紧跟上去, 师:前面的生 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生 4:紧跟上去。 师:前面的4生 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生 6:紧跟上去。 (一遍比一遍快)师:同学们走的真好,没有人停下来,也没有人掉入水中。我们再来读读好吗?这边两组读前面的,那边两组读 后面的师: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是那么的协调有序!前面的组 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组 2:紧跟上去, 师:前面的组 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组 2:紧跟上去。 师:前面的组 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组 2:紧跟上去。 (一遍比一遍快)师:踏踏的声音,像轻快地音乐。你 们看,刚刚我们 走

12、得多好啊!那是有人在指挥吗?(没有)但我们走得却是这么的整齐,这么的有序, 这 就叫做生:协调有序!通过反复的读,不断的配合,让学生的注意力不断的延伸,生怕在自己 这里断了,同时也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了什么叫“协调有序” 。(二)表现在教材恰当好处的语言切入处语文味并非摸不着看不见、非常玄乎。我们要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运用语言,在日常教学中,着眼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教学有明确的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

1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笔者认为:真正的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突出语文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教学四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片段:周恩来对伯父说的话不理解,但学生也不理解,对于什么是租界没有一点概念。于是我就结合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从 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腐败,中国被列 强的侵略,让学生初步了解积贫积弱的中国。我还从网络上找到一些资料,更加激发了学生爱国之情,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理解

14、当时的背景,了解周恩来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由何而来。 (学5生的学习兴趣大增,思维灵动,想象丰富,踊跃发言。 )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问自己: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要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还得思考:学生会如我设计一样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内涵吗?一定要多站在学生角度去设计教材,细研文本,把课文读熟读透,课堂才能基本如你所愿方向发展。并且,还要具备驾驭课堂教学能力,要懂得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回来,并根据学生的生成随时调整教学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否则,教学难免会出现像这节课上学生像是“不在场”的局面,教师只能用一连串的问题炮轰学生,而学生更是无心阅读,结果语文失去语言的魅力,

15、失去应有的本色。(三)表现在语言背后的文化之中我们知道,不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如何,语文课永远姓“语” ,语文课永远是教师、学生和课文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拥有扎实、深厚的语言功底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品味作品语言” 。记得从杂志上了解到南宁市早年的创新语文技能大赛中,有的规范严谨,给人儒雅正宗之感;有的激情满怀,以激情唤起学生的激情。尽管教师的语言风格或许会因人而异,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学语言应该是因文而异,因意而别。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其实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其风格也是因文而异,因意而别的。因此,在教学说明文时,宜以准确、简明、平实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去品味

16、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在鉴赏诗歌教学时,应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去领悟诗歌当中所蕴涵的或哀伤、或思念、或憧憬、或谴责、或幸福的情感体验;在分析议论文时,教者语言更要严谨、周密等等。(四)表现在语言的表达和转换中邓峰老师执教的临死的严监生让我很享受语文。 “严监生病到了什么程度?用一个词语概括。”不仅要求学生读懂课文,还需要学生把自己读懂和以前学到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别看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它却是新旧知识的纽带,循序渐进的阶梯。最精彩是学生讲到“严监生舍不得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 ”邓老师话锋一转:“严监生舍不得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那他舍得的是什么?” “舍不得”和“舍得”两个词的对接转换,让学生立马就感受到严监生的吝啬无比的形象。用精当的词语来转换对课文的理解角度有种“四两拨千斤”的精妙,学生豁然开朗断然抛弃严监生“勤俭节约”的错误的印象,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