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医学专业的论文集锦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70681190 上传时间:2021-03-0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医学专业的论文集锦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1年医学专业的论文集锦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1年医学专业的论文集锦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1年医学专业的论文集锦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1年医学专业的论文集锦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医学专业的论文集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医学专业的论文集锦(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专业的论文集锦 医学论文知道怎么写吗?下面是为大家整合关于药学论文的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药 用于存放各种饮片以供调剂配方使用的屉斗需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放置,这种排列方式称之为斗谱。因中药饮片种类繁多,若斗谱编排得当,则便于调剂操作,可提高调剂质量,减轻劳动强度,避免差错事故,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中药斗谱编排规律须依据处方用药的配伍规律和药物的性能而设置,其中用药的配伍规律应参考医院的专科设置、医师用药习惯和特色等。药对是指处方配伍中成对出现的药物,合理的药材配伍可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通过对中医师常用药对的发掘,有助于合理编排斗谱,以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目前,如何从处方中快

2、捷地发现有效药对,将其运用到斗谱编排中,已成为优化调剂操作的重点和难点。 1 资料 研究资料于xxxx 年北京医院中医科病房治疗痹证的中草药处方,共108 首,涉及药物140 种。所有处方上均有痹证诊断,由本院中药房调剂。未设排除标准。 2 方法 将108 首处方中的药味录入计算机,对每味药的使用频次进行统计; 按使用频次的多少。将所有药物排序,并筛选出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物; 在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物中,判断可能存在的药对。所有资料应用SPSS13. 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应用描述性分析、配对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 3 结果 3. 1 108 首处方中常用药物频次分布 每首用药处方最多2

3、7 味,最少10 味,平均20. 6 味。按每味药出现频次由多到少排列,前21味药物分别为: 桂枝91 次( 84. 3%) 、桑枝88 次( 81. 5%) 、独活70 次( 64. 8%) 、白芍66 次( 61. 1%) 、羌活61 次( 56. 5%) 、赤芍60 次( 55. 6%) 、知母55 次( 50. 9%) 、骨碎补52 次( 48. 1%) 、续断50 次( 46. 3%) 、杜仲48 次( 44. 4%) 、防风45 次( 41. 7%) 、牛膝42 次( 38. 9%) 、补骨脂41 次( 38. 0%) 、穿山甲40 次( 37. 0%) 、伸筋草38 次( 35.

4、 2%) 、炙麻黄33 次( 30. 6%) 、片姜黄29 次( 26. 9%) 、僵蚕27 次( 25. 0%) 、白术25 次( 23. 1%) 、薏苡仁22 次( 20. 4%) 、秦艽20 次( 18. 5%) 。3. 2 108 首处方中常用药对运用配对卡方检验分别对以上21 味中药进行两两分析。若两药同时出现且同时不出现,则P值 0. 05。P 值 0. 05 药对如下: 桂枝-桑枝P 值= 0. 063、桂枝-独活P 值= 0. 0 _、桑枝-独活P 值= 0. 055、桑枝-白芍P 值= 0. 051、独活-羌活P 值= 0. 093、白芍-赤芍P 值= 0. 110、白芍-知

5、母P 值= 0. 063、赤芍-知母P 值= 0. 058、续断-杜仲P 值= 0. 121、杜仲-牛膝P 值= 0. 156、防风-伸筋草P值= 0. 066、牛膝-补骨脂P 值= 0. 092、伸筋草-片姜黄P 值= 0. 083、白术-薏苡仁P 值= 0. 054、薏苡仁-秦艽P 值= 0. 055。 3. 3 改进编配药斗方法 根据分析结果将常用药对重新编配药斗,使其位置相邻,便于拿取和补充,同时将饮片名称按xx 版、xx 版药典标准名称进行规范,并将其录入机打处方系统,便于医师在打印汤剂处方时选择饮片名称。 4 讨论 斗谱的编排对于实施医院药房标准化建设,提高中药调配质量和速度,减少

6、差错率,减轻药房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均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传统的斗谱编排方法是依据药物的日常消耗量、中药质地、药物的性味功用等进行编排,并避免将形态相似药物、相反相畏药物等放置在同一药屉内,以免发生混淆。但在实际工作中,药房还应根据医院用药特点,对斗谱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提高工作效率。 药对思想是历代医家用药经验的重要思想。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擅用对药组方,形成经典方剂供后辈学习和使用; 现代名医施今墨在对药使用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很多医家在临床处方中潜移默化地运用药对治疗疾病,经过对配对药物的总结与提炼,使方剂更加简洁,有利于医师记忆; 而利用医师常用药对合理安排斗谱,又可提高调配效率。其次,

7、通过对处方中药物使用的描述性分析,可以得知医师治疗某种病证的习惯用药,对医师临床习惯用药进行分析,对斗谱编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桂枝使用率很高,故应放置在易取位置; 相反,某些不常用药物可以放置稍远的位置。 笔者通过对21 种药物的配对卡方检验,发现P 值 0. 05 的药物在使用时具有成对出现的特征。如赤芍-白芍,经配对卡方检验后P 值 0. 05,说明此两药有同时被使用或同时不被使用的关系,符合成对出现的特征,二者是药对关系的可能性大。对于经常配对出现的药物,医生在处方时往往会相邻书写,将此药对放置在相近的或同一个屉斗将中更加方便调配。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几个药对中同时出现了同一味药物,

8、那么与这味药同时为药对关系的药物则可以放在相近的位置。如桂枝与桑枝可称药对,而桑枝与白芍也存在药对关系,那么桂枝与白芍尽管不是药对关系,但通过桑枝 _,会存在同时出现的可能性,故二药可存放在位置相近的屉斗中。 笔者建议,在不同医疗单位具有各自的重点学科和专科,可以结合本单位临床用药特点和诊疗特色,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找出临床常用药对,并对药斗谱给予适当的调整,对提高汤剂调配速度及质量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解热镇痛抗炎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是全世界处方量最大的药物之一。但其不合理使用以及不良反应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常见的有胃肠道、心血管以及中枢神经等系统以及肝肾等器官的损害。在美国,每年约

9、有20万例患者由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并发症,死亡率10%。寻找副作用少且疗效较好的解热镇痛抗炎药 _。中药辛凉解表祛风除湿淸热解毒等作用与现代医学的解热、镇痛、抗炎观念密切相关,因此,探寻解热镇痛抗炎类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已成为当前解热镇痛抗炎研究新的切入点。且中药、天然药已越来越凸显其药效良好、无成瘾性、不良反应少及资源丰富等优势,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中医药领域发展迅速,解热镇痛抗炎类中药的药效学及相关作用机制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临床 _应用新型解热镇痛抗炎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就近年来解热镇痛抗炎中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中药解热作用机制 1. 1 抑制内生致热原产生内毒 素

10、等各种致热因子进入机体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从而使机体发热。白细胞致热原( Lp) 、干扰素( IFN) 、肿瘤坏死因子( TNF)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1 ( MIP - 1) 是五种具有致热性的细胞因子。刘建东等采用内毒素致大鼠发热模型考察了赤雹果总有机酸的解热作用,结果表明赤雹果可抑制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 ( TNF - ) 、白介素- 1( IL - 1) 及脑脊液中前列腺素E2( PGE2) 等致热因子的产生或释放。田连起等研究表明大青龙汤及其药效物质部位组方的解热作用是降低外周血清中致热因子TNF - 、IL - 1 含量与降低中枢下丘脑 _中的环腺苷酸( cAMP) ,提高下丘

11、脑 _中的钙离子协同发挥解热作用。刘君财等通过内毒素致家兔发热模型研究了黄连解毒汤的解热作用,实验结果证实了黄连解毒汤通过降低发热家兔血清及下丘脑中IL -l、TNF - 的浓度,从而发挥其解热作用。李倩楠等研究显示黄芩苷显著地抑制了酵母致大鼠发热的体温,其机制可能首先通过抑制TNF - 和IL - 1 的产生或释放,继而再引起白介素- 6( IL - 6)的改变,通过抑制3 种致热因子的释放来实现其解热作用。张美玉等研究发现鱼腥草注射液通过抑制致热因子的释放实现其解热作用。 1. 2 降低下丘脑中cAMP 及升高 精氨加压素( _P) 含量cAMP为下丘脑中的发热介质, _P 为下_丘脑中的

12、解热介质。唐陆平等研究显示热毒宁注射液高剂量组能显著地降低发热大鼠体温的升高,并且能够降低发热大鼠下丘脑中cAMP 含量。范媛等研究结果表明黄芪高、低剂量组通过降低大鼠下丘脑中cAMP、PGE2、 - 内啡肽的含量实现对大鼠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作用。徐志勇等发现穿心莲软胶囊解热作用与影响中枢发热介质( 或递质) 5 - 羟色胺( 5 - HT) 和cAMP 有关。李东等研究结果显示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有效的降低了内毒素及2,4 - 二硝基苯酚导致的发热动物的体温,且其解热作用与大鼠下丘脑IL - l 及cAMP 的含量的变化有关。退热止痛散、丁香酚等均被研究证明具有较好的解热作用且其解热作用与下丘

13、脑中cAMP降低及垂体 _P 含量升高有关。 1. 3 抑制PGE2的合成 PGE2是最重要的中枢发热介质之一,中枢内的PGE2主要脑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周围的巨噬细胞,并以旁分泌形式作用于下丘脑温度敏感神经元的PGE2受体。杨忻等研究发现黄芩苷和黄芩素的配比物降低了下丘脑和外周血中PGE2水平,且发热时下丘脑中PGE2含量的升高可能与环氧合酶- 1( cox- 1) 和环氧合酶- 2( cox - 2) 的含量增高有关。杨金蓉等发现川芎挥发油的解热作用与抑制PGE2的产生使中枢体温调定点下调有关。刘阳等发现丁香酚的解热作用与弓状核区脑 _中PGE2和cAMP 含量的变化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 1.

14、 4 中药解热的其它机制中药 解热机制复杂,金银花逆转IL- l 引起的温度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的改变,而具有解热作用。银花与连翘配伍通过降低血清中一氧化氮( NO) 含量实现对发热大鼠的抑制作用,证实了银花与连翘配伍具有较好的解热作用。古臣君等研究结果表明黄连注射液解热作用与抑制下丘脑一氧化氮合成酶( iNOS) mRNA 表达和降低iNOS 活性,减少NO 含量,从而减少NO 对体温调节中枢的影响有关。国外较多的文献也报道了中药的解热作用。P. K. Jena 等研究了菝葜绉面草不同部位提取物的解热作用,结果发现石油醚部位提取物对干酵母致热大鼠具有较好的解热作用。猫须草、麻黄石膏复方、脱绒委

15、陵菜等均对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菝葜绉面草、猫须草等的解热机制仍不清楚,有待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2 中药镇痛作用机制 2. 1 与阿片受体相关阿片受体 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阿片类作用于受体后,引起膜电位超极化,使神经递质释放减少,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而产生镇痛效应。王春梅等研究结果表明白芷香豆素镇痛作用机制与阿片受体和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相关,此外,与抑制NO 的合成也有一定的关系。杨宇等研究结果表明栀子苷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通过镇激动阿片受体及抑制NO 的合成和释放来发挥其镇痛作用。 2. 2 抑制肾上腺素、PGE2、NO 的合成 飞龙掌血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且可能是通过增加血清及脑 _中的 - 内啡肽( - EP) ,降低PGE2、NO 的含量实现镇痛作用。张蓓蓓等研究表明滁菊总黄酮的镇痛作用与促进血清和脑 _中NO 的释放,抑制PGE2的生成有关。川西獐牙菜乙醇提取物可显著降低小鼠扭体次数,作用机制与血清中PGE2和NO 含量的降低有关。马毅敏等考察了板蓝根不同提取部位的镇痛作用,结果表明板蓝根70% 乙醇提取部位的镇痛作用可能与对炎性因子PGE2及TNF - 的抑制有关。马钱子碱可能通过肾上腺素能受体、L - 精氨酸- NO 通路实现镇痛作用。川芎、独一味总环烯醚萜、飞机草、白芍等的镇痛作用通过抑制PGE2、NO 的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