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康有为个人品性与戊戌变法策略之失的关联汇编

上传人:啥**** 文档编号:170680373 上传时间:2021-03-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康有为个人品性与戊戌变法策略之失的关联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版康有为个人品性与戊戌变法策略之失的关联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版康有为个人品性与戊戌变法策略之失的关联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版康有为个人品性与戊戌变法策略之失的关联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新版康有为个人品性与戊戌变法策略之失的关联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版康有为个人品性与戊戌变法策略之失的关联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康有为个人品性与戊戌变法策略之失的关联汇编(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版康有为个人品性与戊戌变法策略之失的关联汇编 康有为个人品性与戊戌变法策略之失的关联 康有为个人品性与戊戌变法策略之失的关联 本文关键词:戊戌变法,品性,关联,康有为,策略康有为个人品性与戊戌变法策略之失的关联 本文简介:戊戌变法论文范文第六篇摘要:康有为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其虚夸矛盾、言行不一、执拗刚毅、自信自得的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维新运动的策略实施。在变法宣传阶段,康失去了团结广大拥有实权的开明士绅和地方维新人士支持变法的良机;正式变法期间,未能处理好两宫关系,无法进入权力中心,也未制定全局战康有为个人品性与戊戌变法策略之失的关联 本文内容:戊戌变法论文范文第六篇摘要:康

2、有为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其虚夸矛盾、言行不一、执拗刚毅、自信自得的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维新运动的策略实施。在变法宣传阶段, 康失去了团结广大拥有实权的开明士绅和地方维新人士支持变法的良机;正式变法期间, 未能处理好两宫关系, 无法进入权力中心, 也未制定全局战略;变法后期, 康又缺乏政治敏锐性, 不能审时度势, 化解危机, 而是求助袁世凯、伊藤博文等不靠谱的对象。这些均与戊戌变法的策略之失有较大关联, 但不能认为其品性决定了变法的失败。关键词:康有为; 品性; 戊戌变法; 策略;十九世纪末的戊戌维新运动, 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产, 它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一次政治改良

3、运动, 也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因而使人有常议常新之感。查阅相关研究成果, 笔者发现人们关注最多的仍是对此运动的反思与总结, 也即对维新运动失败之因的思考。近年来, 很多学者已注意到戊戌变法存在策略失误, 这是从变法本身寻找最直接的原因, 相对来说更加客观而有说服力, 惜其中具体论述还比较模糊, 且少有人联系变法主导者的个人品性来谈, 1而任何一场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其成败得失必与其参与人员有莫大关系, 因为归根结底, 有人类即有历史1。今年恰逢康有为逝世90周年暨维新运动过去122周年之际, 2笔者不揣浅陋, 拟探讨康有为的品性与戊戌变法的策略之失的关系, 以进一步厘清这一段历史的

4、真实情状。自20世纪30年代批判第三条道路以来, 学者一般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 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后来, 又出现了一些从多角度来阐述此问题的成果, 如从教育的角度,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 从战略失误, 到策略失误等, 打破了原来笼统地概说是封建势力强大,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 阶级力量弱小所致, 或说是由于维新派软弱无力, 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不相信甚至敌视人民群众等诸如此类的宏观论断。2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至少摆脱了学界历来动辄以半殖民地半封建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魔杖3。学界注重考证原始资料, 尽可能真实地还原那段历史, 而做出比较客观的判断。3唐德刚先生曾如许评

5、判历史, 要等它一xxx, 再回头看看, 自会透明如水晶球4。康有为是近代维新思潮的核心人物, 是直接参与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同时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关于其生平思想与事功, 不惟同时代的人之评议有冰火不相容之处, 比如康门弟子、维新志士如谭嗣同等终身服膺其门下, 而敌对人士如慈禧、荣禄等则对其恨之入骨, 这是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使然, 也是新旧思潮激荡冲击之结果, 自是难以避免之事。引人深思的是, 一百余年后, 我们今天仍难以对其盖棺定论, 翻阅相关文献, 发现学界对其评价依然千差万别, 誉之者称其为开历史维新一页之伟人5, 一个先进xxx人, 创造了一个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博大精深的

6、思想体系, 具有浓厚的近代意识和世界意识, 可以称之为康学6。批评者则称他生就是个骄傲不群、木讷乖僻, 而又顽固急躁的知识分子, 教条主义之为害中国, 康有为是始作俑者4。探讨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康有为的个人品性, 应该可以为我们拨开戊戌变法策略之失的些许迷雾。一、康有为的品性分析一个人的品性, 包括品质与性格两方面,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最高的人格理想应该是内圣外王, 梁启超认为此语可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 其旨在于内足以资修身而外足以经世7。文质彬彬、温润如玉、谦谦君子等成为士大夫彰显高尚品性的赞词。要全面了解一个人的品性, 殊不容易, 不仅要结合其生平事迹、言行举止等各方面来谈, 可能

7、还需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性学、哲学等各学科的知识, 非小文所能完全涉及, 只能尽力在已有资料和成果的基础上, 作一综合研究, 以为抛砖引玉。康有为是少年天才、维新旗手, 也是保皇余孽、复辟文圣, 其一生个性张扬, 信念坚定, 行事卓绝, 曾自诩为孔教传人, 乃至倡导世界xx的先哲先师, 那么, 其品质与性格是否真的能媲美古圣先贤, 而未有瑕疵呢以下将分别阐述。首先, 康的品质如何这是从道德层面上评论康, 按照中华传统的价值范例, 也即君子与小人之辨。康如果品质不好, 就会被视为小人之流, 其在历史上的影响也自会大打折扣。戊戌政变后不久, 梁启超即写下了回忆这段历史的名着戊戌政变记, 随后康也

8、写就了四十自述康南海自编年谱1, 因时间的接近, 以及康梁流亡海外的苦境遭遇, 内中对维新的声声讴歌与对破坏者的句句控诉激起了人们深深的同情, 这两部着作成了长时间里研究维新运动的权威写本, 康的形象也基本是高大上的。不过, 即使如此, 同时代的人亦有少数对康持非议, 如胡思敬所着戊戌履霜录, 其中称康素行不检, 颇干予 外事, 阴持大吏短长, 粤人挪手咤骂比之邪匪8, 既说粤人骂其为邪匪, 当然是责其品德有污。考察当时xxx情景, 胡思敬的评议是有原因的, 胡本是清末政坛有名的保守人物, 反对变法, 清亡以后又以遗老自居, 曾参与张勋复辟, 其观点也反映了一部分人对康的深刻不满。以后随着进化

9、史观 、xx史观 的相继形成并占据主流话语权, 凡是对中国近代化历程与x起过推进作用的都是中心的、应予肯定的, 所以相当长的时间里, 康始终延续着梁启超所评说的先时之人物9的光辉形象。10然而, 近年来, 学界出现了对康品质怀疑的论说, 典型的有以下两种看法: 认为康篡改历史, 虚伪狡诈。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以茅海建先生为代表的史家考证康有为组织的轰动全国的公车上书, 其实是被康党们篡改了历史, 并被许多历史学家所接受, 现今历史教科书里仍将此事件定性为中国群众政治运动的开端, 实际上公车上书是由当时的翁同酥、李鸿藻、汪鸣銮等京师高官发动组织的, 目的是阻挠马关条约的签订1112;二是篡改着

10、作, 如康有为所着我史, 因多处篡改史实而广受批判, 朱维铮先生就明确指出:此人 好篡改我史, 也好篡改旧作的时间与内容, 文过饰非, 冒充先知, 早就给后世圣君贤臣立下争相仿效的恶例, 没有一名严肃的史学家敢于轻信他的自述。随着清廷dng n 史料的研究深入, 海内外学者的考证都已指出康有为的戊戌奏议原件与已刊的内容出入很大。13我史与戊戌奏稿都经本人一手篡改, 对于严谨的史家来说, 当然是品德有污了;三是衣带诏事件, 很多学者对衣带诏持怀疑态度, 认为这是康流亡海外为博取政治同情而制造的伪诏, 后有学者对此厘清, 认为虽有夸大不实之词, 大体诏书是有的, 内容也基本符合事实。14不过无论如

11、何, 康在海外大肆宣扬密诏, 并公开发表于新闻报, 委实对光绪帝不利, 会加重慈禧太后对其的反感与憎恨, 所以张之洞才会发电给刘坤一、蔡钧等, 斥责康有为断非端正忠爱之人, 倘谣言远播, 匪徒蜂起, 中国大乱, 希望能使主管该报的外国领事设法婉商更正, 大局安危所关, 千万盼祷15。张之洞的愤恨之情于此可见一斑, 后来刘坤一、蔡钧的回电也都持相同的态度, 说明国内很多维新志士对康的诚信品质已表质疑了。 康本身私德有亏,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崇尚奢靡, 生活铺张罕有节制;16二是言行不一, 实际偏离理论甚多。康辞世未久, 其门徒陆乃翔、陆登$就合着了一部新镌康南海先生传, 其中有如此评价:先

12、生日谈戒杀, 而日食肉;亦称一夫一妻之公, 而以无子立妾;日言男女平等, 而家人未行xx;日言人类平等, 而好役婢仆;极好西学西器, 而礼俗、器物、语言、议文, 皆坚守中国;极美民主政体, 而专行君主;注意xx世界, 而专事中国17作为门下弟子的评语, 想必是比较可信的。以上即是对康有为品质的分析, 因本文旨在探讨其与戊戌变法策略之失的关系, 如此只着重分析其品德之瑕疵, 康显示出诚信缺失、言行不一等明显的道德失范。接下来, 我们再看看康的性格如何。了解一个人的性格, 可以从自述与他述两方面着手, 即今天所常说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首先, 我们来看康有为的自述。不得已, 只能引用我史, 因康对

13、自己的评说集中体现在此书中, 尽管该书有不实之词, 但由于是康晚年最后修订的着作, 足可看出其一生的性情, 兹举几例论说:同治八年, 十二岁。从连州公 学于官舍, 是时岐嶷, 能指挥人事, 与州中诸生接, 论文谈事, 礼容犹然。五月观竞渡, 赋诗二十韵, 州吏目金公称为神童, 童子狂妄, 于时动希古人, 某事辄自以为南轩, 某文辄自以为东坡, 某念辄自以为六祖邱长春矣, 俛接州中诸生, 大有霸视之气。光绪二年, 十九岁。师从九江先生, 于时捧手受教, 乃如旅人之得宿, 盲者之 明, 乃洗心绝欲, 一意归依, 以圣贤为必可期, 以群书为三十岁前必可尽读, 以一身为必能有立, 以天下为必可为。益自

14、得自信于是倜然自负于众以不朽之业。其后一年, 祖父连州公去世, 于时读丧礼, 因考三礼之学, 造次皆守礼法古, 严肃俨恪, 一步不踰, 人咸迂笑之。久之, 宗族乡党, 莫不敬惮焉, 少年刚毅, 执守大过多如此。先生自初见时, 谆谆戒吾傲。后静坐养心, 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体, 大放光明, 自以为圣人则欣喜而笑, 忽思苍生困苦, 则闷然而哭, 忽思有亲不事, 何学为, 则即束装归庐先墓上。同门见歌哭无常, 以为狂而有心疾矣。9以上两段, 康有为比较直白地自述了青少年时期的个性, 大体可以概括为早慧、狂妄、自得自信、刚毅执拗、行事果敢、立志坚卓之性。俗语说: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人的性格大致在青少年

15、期就会定型, 少有改变, 康的这种个性基本就贯穿其一生。后面的年谱, 多有叙述其身处京师重地, 感悟时事, 参与变法, 常立风口浪尖之上, 但始终怀恻隐之心, 不以难而变耳9。年谱最后叙其变法九十日, 身冒十一死, 思以救中国而竟不死, 岂非天哉!慨然叹道:留吾身以有待其兹, 中国不亡, 而大道未绝耶篇末又反复强调:但行吾不忍之心, 以救此方民耳。学道爱人, 足为一世。9这里, 康俨然以救世主式的圣人自居, 确乎有其一以贯之的自命孔教教皇之感, 只是用宗教式的忘我热情投身于变幻莫测、汹涌诡谲的政治变革运动中, 虽可谓勇气可嘉, 忠心可鉴, 但实效则未必能如人愿了。一个人的自述往往会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要全面了解康的品性, 我们还得看他述, 最好是与其同时代的且关系密切的他述。兹举梁启超与康广仁的评论证之。梁启超是康门最杰出的弟子, 在戊戌维新期间一直与康并肩作战, 戊戌政变后也与其师一起成了大清王朝头两位通缉犯而亡命海外。在这种生死与共、亲密无间的奋斗历程中, 梁启超无疑对康是非常熟悉的, 从以举人身份拜当时只是秀才的康为师, 到1895年的公车上书, 到创建强学会、保国会, 创办万国公报 、知新报、湘学报、时务报、时务学堂等, 梁始终追随康, 可以说是惟康之命是从, 曾发文陈述:启超问治天下之道于南海先生, 启超之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