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戕竹记阅读答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戕竹记欧阳修洛最多竹,樊圃棋错包箨榯笋之赢,岁尚十数万缗,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①下然其治水庸,任土物,简历芟养,率须谨严家必有小斋闲馆在亏蔽间,宾欲赏,辄腰舆以入,不问辟疆,恬无怪让也以是名其俗,为好事壬申之秋,人吏率持镰斧,亡公私谁何,且戕且桴,不竭不止守都山令:有敢隐一毫为私,不与公上急病,服王官为慢,齿王民为悖如是累日,地榛园秃,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噫!古者伐山林,纳材苇,惟是地物之美,必登王府,以经于用不供谓之畔废,不时谓之暴殄今土宇广斥,赋入委叠;上益笃俭,非有广居盛囿之侈县官材用,顾不衍溢朽蠹,而一有非常,敛取无艺意者营饰像庙过差乎!《书》云:“不作无益害有益②又曰:“君子节用而爱人③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以忽也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注:①渭川:《史记货殖列传》:“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②不作无益害有益:《尚书旅獒》:“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③君子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 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下坐:因为b.简历芟养,率须谨严简:挑选c.亡公私谁何亡:灭亡d.上益笃俭益:更加2. 翻译下列句子a. 且戕且桴,不竭不止——b. 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3.填空:①文章从题前落笔,先写洛竹之,洛竹之利,之美,主人之好客,言简意赅地展现洛竹既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②文章的第二段,先写的时间,再写戕竹的行为,最后写4.最后一段是议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由此生发了什么道理?找出原文句子作答答:5.文章的标题为《戕竹记》,但第一段却不写戕(砍伐)竹,说说第一段与第二段的联系答:【答案】1. c(通“无”)2. a一边砍伐,一边装船(运走),从不停止b老百姓看不出一点惋惜的样子,因此知道这是因为他们被官吏所逼迫3. ①盛,洛竹②戕竹,结果4. 主要的观点是:“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以忽也生发的道理是:“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5. 第一段写洛竹之盛、之经济价值、之栽种不易、之观赏作用,意在为下文的戕竹作铺垫和反衬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亡”这个字的通假字义项有无记忆和理解,根据上下文意思,此处不可能翻译为“死亡”,只能翻译成“无论”2. 本题重点:a且、桴,b亡、由是,重点句式,状语后置句: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参考译文】洛阳竹子最多,篱笆、苗圃里边竹子像棋子一样杂错生长包箨(偏偏包着的竹笋的皮)榯笋(竖立的竹笋)的盈利,每年高达十几万缗钱,和千户侯的俸禄差不多,名气仅在渭川(《史记货殖列传》:渭川的千亩竹子,利润和千户侯相等但是种养竹子,要挖水沟,增肥土壤,挑选好苗,铲除杂苗,都要小心严谨。
家家都有闲置的小书斋、房屋在竹林下,有客人想要欣赏,就乘小轿进来,不论竹林开垦多大疆域,都不会受到责怪(指百姓可以随意种植竹林,也不会因边界问题发生争执)所以这里的风气很有名,种竹子成了大家都喜欢做的事壬申年秋天,官差们手持镰刀斧头,不论公家的还是私人的,边砍伐边做成竹筏,不砍完不罢休官府下令:有敢私自隐藏一棵竹子,不上缴国家急需的,为官府服役就是怠慢,最为臣民就是悖逆就这样几天以后,土地光了,园子秃了,人们的表情中没有显露出吝啬的神色,因此知道这里的百姓急国家所急啊!古人砍伐山林,收集木材、芦苇,自然生长的好的东西,一定要弄到宫室,使他们有所作用如果不采集它们就叫做浪费,采集它们没完没了就叫做暴殄天物如今没有广建殿宇,百姓的赋税也削减了;皇上更加注重节俭,没有扩大宫殿、修建苑囿的奢侈朝廷采集的用度材料,没有不任其朽烂的,但是一遇到非常情况,还是收敛财物没有节制有居心的人营造祠庙太过分了!《书》不是说了吗:“不作无益的事,以免损害有益的事物又说:“君子节俭用度,关爱别人朝廷的有关部门应该整天思考,恪守做官和治国之道,不能有所闪失推广来看,砍伐竹子的事还仍是小事呢3. 文章第一节,首句“樊圃棋错”写竹子之多,第二句“岁尚十数万缗,坐安侯利”写竹子的利润之高,再次句“家必有小斋闲馆在亏蔽间,宾欲赏,辄腰舆以入”写客人欣赏,是侧面写竹子的美丽和风致。
4. 文章由记事而评论,最后上升到为官之道至此,事已记过,理也说透,文章到“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以忽也似乎可以结束了,出乎意料,作者又再加生发——“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奇峰突起,境界大开原来“戕竹”一事,只不过是用以折射大千世界的一面小小的镜子点晴结穴,戛然而止,是所谓实处还虚大千世界,古往今来,究竟有多少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戕竹”之事?5.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谋篇布局的体悟能力,一般的,“记”这类文章,前面的记叙和描写都是为了后面作者要阐发的观点或者要发表的议论做铺垫作用的典型的例子是初中《岳阳楼记》文章先从竹子落笔,先写洛竹之利,养竹之艰,竹林之美,主人之好客,言简意赅,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洛阳竹林既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这就为“戕竹”——一场灾难的到来,作了有力的铺垫和反衬第二节正面写“戕竹”也为下文的议论做好必要的铺垫来源:2011-2012学年安徽省怀宁县高河中学高二下期第三次月考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拜谒芦苇或许芦苇并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植物.但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童年的故乡.河边和塬下都有芦苇.美丽婆娑.绵绵一片.在我的记忆里.好像所有的春天都是从那里开始绿的.春日里我们像野孩子一般.欢快的影子在绿绿的苇子里蹦蹿.明净的阳光追逞着我们.洒在苇子上.也温暖地绽开在我们脸上.叶如剑.顺手掐一枝.卷成苇笛.不一会儿.芦丛里便悠悠地飘起苇苗的合奏.风是芦苇的语言.幽幽地呢哝着.站在高处看.那芦塘如一幅青翠的长卷,深深的芦丛是鸟的家.总飘着鸟们的低吟或高歌.此起彼伏.盛夏狂风骤雨会常来.风雨中的芦苇翻腾起伏.像泛白的巨浪.像燃烧的绿色火焰.傲岸的身躯侧身相依.紧紧挽在一起.伴着阵阵轰鸣.如旗如幡地漫卷飞扬.任风暴从它的肩背上卷过.一阵阵雨瀑倾泻着.击打着--不论风雨怎么肆虐.它们一直抗衡着.不论多久.风雨总会过去.当云开雨住.它们颤动一身血雨.又挺起胸.湿漉漉齐刷刷地立起.昂头向天.威武雄壮.像一群摧不垮.压不倒.却能以柔摧刚的王者.它告诉我.在遭逢厄运的风雨时.要守住心中的信念和生命的尊严.后来长大了.我看到了河中沙洲上的另一片芦苇.那是一个秋水暴涨的午后.我的心绪如水一般苍茫.坐在河边的坝子上.看一河卷着杂物翻滚着的浑黄的洪水.河中央狭长的芦洲.全被洪水淹没了.只露出一片细长的苇尖.它们在洪流中挣扎着.时隐时现.这急流.这挣扎着的苇子.霎时让我的心为之颤动.那漫漫湍流.正在演释一场求生的悲壮与惨烈.水面上那一茎茎绿色是那么纤细.却不折不挠.全力支撑着它们孱弱的身躯.艰难地泅渡着.这是一片在狂流中舞动的芦苇.是一片与急流对峙的芦苇.它们坚韧得如一面面希望的旗帜.染亮我的心.它告诉我.生命在激流中.永不会倒下.秋去冬来.芦花如雪.一蓬飞絮.白发飘飘.像一群乡野里的母亲--她们轻吟着生命的沧桑.我知道芦苇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鸟儿早已飞走.只有阳光薄而柔软地照着它瘦瘦的叶子.它曾春绿夏荣.趟秋雨.冒冬雪.走完它的四季.在它生命的冬天.只闪耀最纯朴的银白.寒风中的芦苇.每个细节都进出它生命最后的重量--那白亮的黄叶和枝干是它生命的全部.经霜后.芦叶干枯.只剩挺直锃亮的枝.那明亮的色泽.就像是它不愿凋零的思想.燃亮了冬天.它想带着这最后一丝光芒.卸下一身负累.随风雪与茫茫荒草为伍.回归大地.它没有一丝凄迷与眷恋.只等农人收割.堆成垛.接着人们又用耙子耧净掉在芦苇地上芦叶.芦荡便干干净净地把自己交付给一场又一场风雪.从冬到春.场院里芦苇高高的垛越来越小.它们正在被剥.被剖.被辗.被巧手的人们编成席.编成草盖.编成粮仓.编成各种物什拿到集市上去卖.剩余的枝叶最后被烧.变成冬天走向春天的火焰--到开春.高高的苇垛便全消失了.一夜春风.悄然而至.塘水冰融.不几日.白惨惨的芦塘不知何时又冒出淡绿的芦尖.哦.这就是它的又一次生命.只要根在.它的生命便生生不息.哦.这就是一种生命--忽地我不禁又想起了那更遥远更崇高的芦苇.那曾在中读到的“蒹葭苍苍 .该是最古老的芦苇了.然而它比不上让我动情和惊诧的微山湖的芦苇.我曾坐着游艇在当年游击队与日寇斗智斗勇浴血周旋的微山湖上.看到过如汪洋一般的芦苇.水.滚滚滔滔,芦苇如密密的丛林.如威武的战士.在洪流猛浪中向前俯冲--那情景令人震撼.那天虽乌云笼罩.细雨吹洒.而我却分明看到了它崇高与卓越的光芒.那是在血雨腥风中曾坚强地与敌人战斗过的芦苇啊,那是曾见证过扒飞车.炸桥梁.芦荡飞舟的壮烈的芦苇,那是见证了一个民族在强敌面前挣断镣铐.冲破封锁的不屈的芦苇,那是在苦难中.在生与死的烈火中生长过的芦苇啊!佛家说一苇可航.渡尽劫波.那是对芦苇最高的礼赞.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芦苇--一棵在人世的风雨中.艰辛活着的芦苇.但你要坚守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因为正直的人.灵魂永远是站着的.而现实中有太多弯曲的灵魂.也有太多黯淡污浊的生命.我常想.芦苇虽不伟岸.不强权.像茅草一样活着.但我却很崇敬它.它不与花争艳.只是淡泊从容度着岁月,它也不争宠邀媚.卑躬屈膝.它只是用它的朴素洁净.坦荡高昂.昭示自己生命的平凡.我不知道一棵芦苇能沽多久.但我分明知道.它的前世今生都是一种永恒的高贵.站在芦苇身边.我才发现我的渺小.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有那么一天.我能像芦苇一样.永远清醒顽强守护自己的灵魂.完整地活一生也就够了.[小题1]文章开头说“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 .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对芦苇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的原因.[小题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1)我知道芦苇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2)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芦苇--一棵在人世的风雨中.艰辛活着的芦苇.[小题3]请从修辞及词语锤炼的角度赏析第二自然段画线部分的表达艺术.[小题4]作者在文末说“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这是李白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引有胡三省:“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 扬子县位置在江都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 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 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