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心的超脱——庄子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052746 上传时间:2017-11-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心的超脱——庄子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本心的超脱——庄子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本心的超脱——庄子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本心的超脱——庄子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本心的超脱——庄子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心的超脱——庄子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心的超脱——庄子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引言1一、庄子其人2二、本心的超脱2(一)大道之下,万物归一21、何谓“道” 22、万物齐一4(二)顺应自然,认清自我51、淡然处之,不自弃不自满52、正确认识自我,找准自己的位置63、尊重规律7(三)勤于补缺,自我升华81、注重能力修养82、加强心境修养9结语101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状况也开始纷繁复杂起来,伴随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面临各种压力,人们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心理方面问题也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在庄子眼中,这些问题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他的“同一”论教人看清万事的虚幻;他的“自然”论告诉我们要顺应本心;他的养生论鼓励我们自强不息。他的“大道”给了众生疲惫不堪的

2、心灵一个温馨的家园,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得到超脱。关键词:道,自然,养生,超脱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began to numerous and complicated, with more and more problems come. Face pressures, peoples psychological burden increasingly heavy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peoples attention is al

3、so being gradually, and in Zhuangzis eyes, these problems but is much ado about nothing Bale. Hes the same teach people to see everything on the unreal; his Nature tells us to follow the original mind; his health on encouraging self-improvement. His Tao to a tired mind beings a warm home, let our he

4、arts be purified and be detached.Key words: Tao,Nature , Health,detached引 言进入 21 世纪,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宽阔通畅的城市街道,往来不息的车辆人群等,这些无一不在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巨大的变化让人们忍不住惊讶、震撼。然而随着现代生活的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到来,不少问题却慢慢浮现出来:我们穿着的越来越体面,精神状态却越来越颓靡了;我们吃得越来越精致,身体却越来越多病了;我们的化妆品越来越高级,脸色却越来越

5、差了;我们的收入越来越高,抱怨却越来越多了这一切表明我们的心理状况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工作紧张、生活压力、心灵创伤、事业受挫等,越来越多地开始威胁我们的精神健康。满目疮痍的心灵需要慰藉,需要至深的净化,需要摆脱负担得以超脱。于是逍遥于大道,神游方外,畅游天地的庄子便淡2入人们眼中。一、庄子其人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人,生活在公元前三四世纪。其思想深奥玄妙,他的举止清廉高洁。人们都蜷曲于尘世观人生,所以将人生放大开来,觉得人生之路漫长修远,世人皆勾心斗角,为贵而荣,为贱而耻,为得而喜,为失而忧。因而整日忐忑不安,惶恐惊惧,各种压力随之而来。而庄子却立于宇宙观人生,将人生缩小至极,认为人生不过一

6、瞬,如白驹过隙,无所谓富有也无所谓穷困,无所谓高贵也无所谓低贱,无所谓顺心也无所谓失意,任他天下纷纷扰扰,我自以身合道,本心宁静,归于自然。因而他乐观豁达,超脱逍遥。他不贪生,不怕死,不趋利,不避祸,不但忘掉了身外之物,而且与大道同归,忘掉了自己。在他看来,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大梦一醒,万物皆虚。他有一颗坚定不可动摇的心。在他的眼中,世间的一切都只是外物,无论怎样变化都无法影响本心,只要本心宁静,便能畅游方外,逍遥自在。在庄子的著述中,他的大道归一论,自然论,养生论对现代人们心灵的解放有重要的作用。二、本心的超脱(一) 大道之下,万物归一1、何谓“道”人生在世经受着各种不公平的考验:有的穷困,

7、有的富有;有的荣耀,有的曲辱;有的尊贵,有的低贱;有的劳苦,有的悠闲。而在诸多考验中,最刺激人的是生死。因为一个人,不管在世上的境况如何,一旦死了,那可就万事皆休了。正因为如此,不但那些金玉满堂、身居高位的人不愿死,就是那些衣不蔽体、食难果腹的人也不愿死。而庄子却看淡生死,视生死一体。庄子的妻子死后他鼓盆而歌,为妻子感到高兴,认为他的妻子只是回复了初生于“道”时的无生命状态,回归了“道”的怀抱。之所以庄子能视生死为一体,原因就在于他跳出了尘世,立身于方外 1,身与道合。那么究竟什么是“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 为天地母。吾不知其1 方外:中国古人以上

8、为天,以下为地,以天地四方构成的空间为“方” , “方”也就是指人类借以居住生息的空间,即天地与尘世。方外即天地与尘世之外。在庄子看来,方外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3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2在老子认知中“道”是先天地而生的,是天地之母,万物之源。 “道”不可言说,不可命名,老子仅用“大道”这一个词来勉强代替称呼。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观点,他把方外称做“道” ,把立于方外看人世称作“以道观之” 。他认为,从“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大道之下,万物自然都是一体的,无所谓分别,无所谓特殊。庄子在秋水篇中对“道”进行了阐述,其中说道:“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 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9、。以差 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 则 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 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 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 尧 、桀之自然而相非, 则趣操睹矣。 ”又说:“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 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始终,物

10、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 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所生,若 骤若驰 。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这两段话主要讲了两层意思。其一是说,站在不同的角度,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其二是说,站在大道的角度,天地万物都是同一无别的,没有贵贱,没有长短,没有善恶,没有生死,一切都浑然为一。2 出自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4庄子并没有明确的告诉我们,什么是“道” ,但他在秋水中借北海之口告诉了我们他理解的“道” 。那就是,大道之下,万物归一,没有所谓的富贵荣辱,高低贵贱,一切都浑然一体。2、万物归一“其分也,成

11、也;其成也, 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 1。是说万物本就是从大道中分离出来的。不论分与合,纳入大道的同一整体中去看,万物都是相通为一的。大道之下,既无天地,也无万物,既无形象,也无性别,上下不分,先后无别,浑然一体,没有分界,正如齐物论中长梧子说的“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一切都归为一体,没有任何差别。 “一 ”2是什么, “一”就是由“道”生化而来,就是万物的本源。在“道”的境界中,所有事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来,对“道”而言,所有的事物都是没有区别的。庄子在齐物论中讲了这样两个故事:一个戍守艾地边关的将士有一个女儿,名字叫丽姬。当晋国攻下艾地将她俘虏的时

12、候,她哭得泪沾满襟。可是后来她被带到王宫,与君王同寝,吃那美味佳肴,却后悔当初被俘虏时哭泣得那样伤心。另外一个小故事:一个人晚上梦见饮酒作乐,愉悦欢快,而到天明醒来却忍饥挨饿受苦悲泣;而另一个人晚上梦见忍饥挨饿,受苦悲泣,等天明醒来却骑马打猎,享受快乐。这两则故事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万物是如何归于“一” ,如何归于“道”的。一是从环境转移上看淡万物的界限。故事中,丽姬被俘虏时痛哭流涕,而后被晋王宠幸却感到幸福甜蜜。前面是一个环境,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本当哀痛,可是过不多久却受到恩宠,过得舒适愉快,本当感到幸福。但是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可能很美好,但是下一刻呢?等到再一次苦境来临又要去痛哭哀号,这

13、是何苦来由。二是从时间上理解事物的虚幻性。由故事的第二则来看,可能前一刻你享尽了荣华,1 出自庄子 齐物论2 “一” :出自老子道德经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5下一刻确实饥寒交迫;也可能前一刻受尽饥寒之苦,下一刻却是身处酒池肉林。前一秒的事物黯灭,下一秒的事物新生。人生的每一秒都是前一秒的梦醒。放大来看,人生也不过梦一场,从初生的懵懂到老来残烛,大梦一场,不过虚幻。又何必在意此时是饱是饥,是暖是寒。三是从事物联系上将万物归一。从表面上看,世界是纷繁多样,真实存在的。可是从本质上却很难看清事物存在的真实性。因为事物之间的界限是难以划分的,站在不同角度上观察事物会得出不

14、同结论。说丽姬苦是因为他国破家亡自己还被俘虏,但相对于身死来说,她已经是很幸福的了。后来幸得受宠,可以说是很幸福了吧,可是相对于被俘之前一家人的其乐融融,现在受仇国之主的宠幸又算的了什么呢?再如一个人站在泰山脚仰观泰山,会觉得泰山高不可攀。但当他立于云端观泰山的时候,却会觉得泰山如蝼蚁般渺小。这样泰山大小的界限也就模糊了。此时能说泰山真的很大吗?可是于云端而观它确实渺小,这小大之说也不过虚幻罢了。正因为如此,庄子认为天下人都很糊涂。事物的区别无可确认,既然无可确认,便不必费心去确认,任凭事物自然存在也就是了。到了随其自然而无所用心的时候,万物自是一体,事物之别在人的心中也就淡化了,心境也自然清

15、净明亮了。既然大道之下万物自然都是一体的,没有分别。那么,我们生活中的顺境逆境,成功受挫也便没有了差别。我们何必去为一时的失败而沮丧,何必为一时的不顺而担忧,去为自己徒增烦恼呢。大道就在眼前,我们所需做的,就是以身合道。(二) 顺应自然,认清自我前面说的是对大道的认识,从大道的角度来看事物,是万物的界限模糊,从而摆脱心中的执念,不再执着于生死荣辱,得志或失意。但究竟如何身与道合,达到万物同一的境界,这便有了庄子的另一核心思想,那就是“自然” 。与“道”一样,庄子对“自然”并没有具体明显的阐述,但在多个故事中却将“自然”二字演绎的通透淋漓。在庄子看来, “自然”便是道的旨意。身与道合要做的便是顺应自然。究竟如何顺应自然?在庄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