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舍子 文档编号:170485 上传时间:2016-12-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政治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政治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政治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政治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课前预习案】【学习目标】体小康的实现时间、成就、特点和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含义、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练运用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知识,分析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认识问题的能力。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更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做贡献。【重难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自主学习】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1.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的表现和特点 温馨提示:我国达到的总

2、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全面小康的实现时间和特点想一想:只要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就能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吗?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3) 想一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有哪些?温馨提示: 注意区分“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二、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1.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2)科学发展观的 核心立场:以人为本内涵及要求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温馨提

3、示:注意区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的“全面” 、 “协调” 、 “可持续” 。 想一想: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一转两依靠: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坚持走“四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想一想: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预习自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B必须保持各地平衡发展,不允许出现贫富差距C支持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D课堂探究案】【自主探究】 (判断并说明理由,自主思考完成)1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通过先

4、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步富裕。2长就是经济的发展。3以人为本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4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合作探究】 (自主思考,写出要点;合作讨论,完善要点;点评点拨,总结规律方法)活动一 科学发展观2015 年 7 月 9 日,李克强总理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就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明确判断: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主要指标仍在年度预期的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稳中提质。但经济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经济增长既有增长动力,也有下行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坚定发展信心尤为重要,坚持转型

5、发展思路不动摇尤为重要,坚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一贯性,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尤为重要。结合材料,说明应该怎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活动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材料一 2014 年 11 月, 继史上最严重雾霾袭击东北后,全国许多城市都成“雾都”,就连风光秀丽的海南岛也笼上“灰纱” 。 “雾霾满面”已拉响“警报” 。材料二 中国政府在 2015 年 5 月 14 日发表的2014 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人权保障。2015 年 7 月 1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6、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建设美丽中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堂检测】 (相信自己,力争全对!只有一项符合要求)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最根本的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B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C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加强党的建设2近期,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出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方式。一套与国内生产总值(对应、能够衡量生态价值的统计与核算体系。推行 算摒弃了传统的 算方式 科学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

7、成果实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有利于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A. B. C. D.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 2020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这是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A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列举措属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A. B. C. D.5 “新常态”是我国当前最热的经济关键词。2014 年上半年我国 长 同比下降,第二产业占 比

8、重同比下降,外贸出口增幅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但城镇新增就业同比增加,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消费对 贡献率超过投资。 识体系构建】4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课后拓展案】1习近平在出席 导人非正式会议欢迎宴会时说:“有人说,现在北京的蓝天是 ,美好而短暂,过了这一阵就没了。我希望并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保持下去。 ”这一愿望的实现要求我们( )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应把环境保护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A. B. C. D.22015 年 9 月 16 日,

9、李克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强调,鼓励东部产业园区在中西部开展共建、托管等连锁经营,以“业”兴“城”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做大做强中西部中小城市和县城,促进约 1 亿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实施这一举措的积极意义是就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释放更大内需潜力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以城带乡,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A. B. C. D.3改革开放 37 年来,我国农业基础更坚实,工业实现新跨越,服务业迎头赶上: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共同发力,拉动经济持续增长,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区域发展向纵深推进;城镇化迈出新步伐,城乡发展更加协

10、调如果以上述成就为背景写一篇政治小论文, 东是海洋大省,海洋经济总量连续 11 年居全国沿海省份首位。但是,盲目扩张、效益不高、资源环境被破坏等问题越来越值得关注。为此,广东省政府应当严禁人们使用海域,维护海洋生态平衡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海洋开发模式完善扶持政策,推进人与海洋和谐共处壮大人才队伍,推进海洋科技创新A B C D5我国 亩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 70%,大量劣质土地效益低。为此财政部制定农业综合建设规划。拟到 2020 年,依靠科学技术和综合治理,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 4 亿亩。此举有利于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扩大耕地面积,增加产量,降低农产品价格实现农业现代

11、化,提高农民收入 保障农民权益,推进土地制度改革A B C D【我的反思】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参考答案【预习自测】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自主探究】1错。而是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2错。经济的发展不仅追求 增长,还要有质量保证,即实现质量与速度的统一。3错。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4错。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合作探究】活动一要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坚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一贯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惠民生。

12、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经济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稳中提质,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运行,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 ,相互促进。活动二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方式,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坚持适度消费、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把维护生态环境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当堂检测】15 【课后拓展】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