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宫合唱团赴美演出交流考察报告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170422789 上传时间:2021-03-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年宫合唱团赴美演出交流考察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少年宫合唱团赴美演出交流考察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少年宫合唱团赴美演出交流考察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少年宫合唱团赴美演出交流考察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少年宫合唱团赴美演出交流考察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少年宫合唱团赴美演出交流考察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年宫合唱团赴美演出交流考察报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阳光少年艺术团大兴少年宫合唱团赴美演出交流考察报告受美国波士顿尼德姆学区及伍斯特七岭公立学校联合邀请,北京市阳光少年艺术团大兴少年宫合唱团师生一行36人于美国当地时间2012年1月27日晚间全部到达美国波士顿市,由此,拉开了为期12天赴美演出交流的序幕。参加此次出访活动的领导有:区教育工会主席杨子仲,区校外教育办公室主任、少年宫主任巴文丽,区少年宫党支部书记柴雨生,区少年宫主任助理潘振凯,随行出访的教师还有合唱团指挥吴芳希,钢琴伴奏王倩文等。行程介绍:合唱团在美期间首先参加了波士顿地区最大的华人庆春节文艺晚会及美国中文学校组织的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文艺演出,少年宫合唱团为美国波士顿地区中外

2、友人献上了精心准备的节目,特别是孩子们倾情演唱的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著名插曲哆唻咪,多次产生共鸣,掌声如潮,柴雨生书记精心准备了一套太极拳,技惊四座。晚会到场观众达2000余人,规模宏大,场面热烈。本次出访,少年宫合唱团精心准备了15首中外曲目,在美国8所中、小学校进行了9场巡回演出,每每出场都收到热烈的反响!演出不但展示了少年宫合唱团扎实的音乐基础,更让美国朋友和师生们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北京的青少年快乐、积极、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少年宫合唱团此行驻扎在美国波士顿尼德姆区,尼德姆作为大兴区在美国的友好城区,一直以来都十分欢迎大兴区的友好访问,并十分热情的招待了来自北京大兴的孩子们,少年宫合唱团的

3、孩子们在美期间,入住美国家庭,与美国小朋友零距离接触,一起上学,一起吃饭,一起玩耍,让中美青少年的交流更加深化,更加立体,也更加充满了人文气息,最后少年宫合唱团用一场精彩的演出,升温了中美友谊的浓情。本次出访,少年宫合唱团还专门访问了七岭学校凯西老师的音乐教室,与美国七岭学校合唱团一起完成了一堂音乐和声课,凯西老师教英文歌,吴老师教中文歌。这种用音乐搭建起来的文化交流活动,深深的感染了中美两国的教育者和孩子们。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少年宫合唱团来到了地球的另外一半,借此机会寻访名胜,开拓视野。孩子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参观了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及波士顿海港、波士顿科学馆、新英格兰水族馆、自

4、由女神像,并登上了帝国大厦鸟瞰纽约。此行,不仅让大兴少年宫与美国波士顿的中小学及尼德姆区教委结下了友谊合作的种子。同时,让每个孩子都与自己的美国住宿家庭结下了深深的缘分。当合唱团要回国之时,孩子们纷纷落泪。少年宫合唱团赴美演出获得圆满成功,每一位成员都结识了新朋友,结下了跨国的情谊。 在此代表全团作一综述:1、 自然和谐的人文环境:踏上了美国本土波士顿,便强烈的感受到这里的空气洁净,天高云淡,视野辽阔。美国几乎没有喧闹,没有标语,没有污染,没有拥挤。我们能见到蓝蓝的天上飞翔的大雁,目睹成群结队卷过头顶的鸽子。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随处可见的松鼠,不仅不怕人,还有时从树上机灵地跳到行人跟前,摇

5、尾做状;在闹市、在广场随处可见的麻雀飞到行人的脚下;在大西洋岸边数以百计的海鸥在人群中飞舞、散步,与人共处共乐; 驱车行走,没有发现路边有尘埃浮起,路边也不见有任何的白色污染物。举目窗外,尽是茂密的、原生态的次生林,见不到刻意修剪的花草树木,所有的树木都自然地存在着,形态各异,仪态万方。公路两边,大面积的原生态次生林,树种丰富,参差错落,俯仰随意,没有刻意的小桥流水,没有精雕细刻的所谓“农业区”、“观光区”,没有亭台楼榭,没有任何人为的迹象,让人深切的感到了原始、天然、自由、和谐与共融。美国的宾馆、餐厅,电源开关全是感应的,以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据说:美国进口木材用于美国生活,以保护本国的森林

6、;美国的草坪、绿地占全国面积的百分之二十六,森林占百分之三十一,两者合起来占百分之五十七。即便西南部的沙漠地区也被顽强地植树种草,渐有绿色。美国的环保确实做得非常好,天是蔚蓝的,地是无尘的,空气是透明的,地上的动物与天上的飞鸟与人和谐共处。2、高贵优雅的国民素质: 为什么现代工业最发达的美国,环境却如此的洁净,人与自然会如此和谐?为什么鸟儿在美国竟然不怕人,反而和人共享着宁静和热闹? 10天的考察让我感觉到,是高度发达的美国文明,促进了他们的经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又反哺美国的精神追求。全体国民的环保意识,尊重意识,国家责任意识,感恩意识,勤俭节约意识,已经深深地渗透于美国人的生活。在美国所

7、到之处,总能听到热情的问候或友好礼让的点头微笑;常常见到有人为你在前面开着门,直到你进屋之后,在学校,在家庭,在餐馆,每一道门,只要你不是第一个,总有人面带微笑为你支开带有弹性的门。 在宾馆,餐厅人人总是恐怕影响别人,绝不会大声喧闹;在餐馆,很少看到当地的美国人剩菜剩饭,而且吃完就走。他们会悄悄地坐下,静静地选一些自己爱吃的东西,不会多选,悄悄吃完,把餐具送回洗刷处。美国公共场所都为残疾人留有专用通道和停车位。我们感到美国国民素质很高,遵纪守法,文明守纪,公共场合讲究先来后到,讲究文明素养,插队现象绝少,也未见有人闯红灯。美国的车绝对礼让行人,即使是行人在违规挡路,他也一定是停下来,并友好示意

8、行人先走,美国的交通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非常讲规矩,严格管理与高度自觉构成了美国的交通景观。他们讲平等,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在平等中获取自由。什么是自由?没有人人共同遵循的规则,就没有个人的自由。没有自觉自律的国民,规则也是一纸空文。这也是发达国家与地区共有的特质。3、静谧富庶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经济发展初期,高楼大厦的兴起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以至近年我国常见各城市的大厦比较排序,各市将大厦的数量作为经济发展的依据之一。而人们对美国的强大富有认识,很大程度也是定位在大厦林立上的。事实上,我们所在的的名城波士顿、纽约等并没有多少高楼冲击我们的视觉。就高楼论,我们的北京、上海,甚至一些省会城市都不会输

9、给他们,相反, 大量的与自然和谐而居的小洋房形成了我们的兴奋中心。在波士顿,在大西洋岸边是随处可见的依山而筑的小洋房。据说美国已经到了超越高楼大厦的时代,由此昭示着其经济的强盛。美国的高楼除了市中心区金融等办公楼外,高楼主要是相对贫困的人的居所,主要是黑人。而富人主要居住在市郊的小洋房里。国家将路、水、电、气一应设施延伸到城市中心外的任一地方,形成了铺天盖地的平房或反高楼奇观。在美国,基本没有城乡差别的概念。在美国, 很难看到 灯红酒绿与人流如潮,在我们到过的不少地方,大街上行人极少,颇为冷清,商店按作息开门关门。 美国已发展到无车不行的时代,车很便宜,美国家庭人人有车,车在美国是必备工具,以

10、车代步,十分方便,瓦解了城市中心商业区的概念,这也消解了人流的集中性,当然,美国人口比中国少得多,也是一个原因。美国与中国差不多的领土,却只有不到中国五分一的的人口(两亿五千万)。 4、以人为本的公共设施:美国的公共设施相当完善,处处为民着想。美国的自来水是卫生洁净的饮用水,到处都可以任意饮用,美国公共场所洗手间都备有手纸和吹干机,手纸任人使用,但没有任何人会贪小便宜,把整卷手纸或整叠手纸拿走。洗手间里每个洗手盒边设有洗洁精,游客轻轻一压瓶盖,便可使用;绝大部分水龙头也是自动的,只要把手伸到水龙头下立即就有水出,洗完手后手一离开水就停了。美国的公园一般都免费开放,让人尽其乐。5.开放的校园:漫

11、步美国的大学校园,走进美国的中小学校园,感觉与国内学校截然不同。这里的学校没有围墙,也没有大门,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学校也随时欢迎参观者参观。开放、通达、与外界连为一体,是美国校园的一大特点。美国的一些知名大学本身都是旅游点,也都设有专门的服务中心,为旅游者免费提供校园地图。由于没有围墙,许多美国大学都自然地和城市融在一起,只有看到大学的路牌或成群结队的年轻人,才知道已经进入了校园区。像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都是自由地、开放地。漫步在校园里,绿草掩映,参天古木,映衬着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深沉建筑,小鸟在尽情地欢唱,松鼠在悠然地四处寻找食物。大学生们那幸福宁静从容的读书姿态氛围,我的心灵一下子被崇

12、高所洗礼。这些大学不仅是对她的学生,对全世界每一位怀着对真理向往的人,都昭示着她巨大的文明、文化、学术、历史、科学的辐射力。与国内高墙紧围的校园有着天壤之别的美国校园正是中西文化差异的鲜明写照。行走在美国,发现没有围墙的不仅是大学和中小学的校园,还有他们的纪念馆、博物馆、公园,私人别墅。我想,美国的学校、家庭、以及公共场所没有围墙,没有大门,这是否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自由和开放呢?更深层的,使他们对思想和学术文化的悦纳和包容汲取。从没有大门没有围墙的外观上,我们是否可以联想到美国是一个自由地、开放地、民主地国家这一重大意义上来呢?同时,美国人对空间的极端崇尚和高度敏感,使他们习惯以空间代替围墙来

13、维护自己的领域,并作为一种隐私的调节机制。学校、企业、州府和市府大厦、甚至私人别墅等,都没有围墙。但是,美国人对学校、家宅与外界接壤的领地界限的意识十分敏感,或者说这种无形的界限在他们的心目中一清二楚,绝不非礼地越雷池一步,不经允许绝不进入他人的领地。我想,我们的校园不一定要打开有形的围墙,去掉有形的大门,但是我们的大学以及中小学校已有的课程资源,需要向所有的学习者最大限度的开放,最大限度地减少闲置和浪费,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开放理念,以更宽广的胸怀,让更多的人享受我们国家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生活的课程资源。6润物无声、温馨和谐的教室文化:在我们访问过的学校里, 你可以看到老师们把自己

14、的教室布置得极具特色:突现自己学科的特点、教师自己个人的风格和对学生的关注。老师的办公桌就在教室的一角,有电脑、打印机等;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具在教室里摆放。教室就像学生温暖的个人书房。我所到过的每一所中小学,我都发现一个同样的现象,就是整个学校和谐温暖平等民主人文的氛围。每一所学校就好像一个大家庭,校长、老师,还有学生,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的融洽, 丝毫看不到他们之间有什么级别,界限,辈分,身份的森然隔阂。为了能够和学生的目光平视交流,教师的讲桌高度都是和学生课桌一样的。老师屡屡跪在地上,坐在地板上,趴在桌子上,和学生的坐姿自然融洽,师生交流时或切切私语,小声指点,或轰然朗声大笑,师生之间洋溢着一

15、种亲情般的自然默契。美国的教育是“多元的、包容的”、强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我见到的课堂上,学生并不像中国课堂桌子排的很整齐。他们课桌的摆放很随意,可以是围着老师摆成一个半圆,也可以摆成梯形,还可以围成一圈随意地坐在地毯上。课堂上,学生离老师的距离基本都是一样的,老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学生的反映。教室的布置也很特别,感觉是很和谐温馨的氛围,学生的坐姿都很自由放松。学生的桌椅是带轮子的,可在课堂上自由滑动,以便于与更多同学交流和探讨问题。所谓教育的国际化,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本次出访 必将给学生拓宽更广阔的视野,本次考察活动,虽行程紧湊,但收获良多,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增强了我们开放办学,走向世界的信心和能力。参访的几所学校各有特色与优点,值得我们借鉴的方面很多。是一次很成功的教育考察活动。2012年3月10日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