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热重难点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原卷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70236815 上传时间:2021-03-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地理热重难点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原卷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1高考地理热重难点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原卷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1高考地理热重难点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原卷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1高考地理热重难点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原卷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1高考地理热重难点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原卷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高考地理热重难点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原卷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考地理热重难点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原卷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难点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重难点解读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对地理环境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从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和作用力,尤其是从整体性原理的视角,审视某地地貌形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命题的重点。此外,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命题点,难度一般。命题形式上常采用地貌景观图、剖面图、地质构造图作为命题素材,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内外力作用的过程。典例探究(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一节选)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

2、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答案】(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

3、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地貌形成的相关知识,抓住“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这句话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通过阅读地质剖面图,获取所在地经历的地质事件信息的能力,进而重建当地在内、外力作用下的环境演变过程。【详解】(1)由材料可知,玄武岩形成平

4、坦的地形单元,但在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且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说明最初的平坦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并进一步由台地变成平顶山变成了尖顶山,说明面积变小。(2)注意审题清楚,题干提示“根据侵蚀程度”进行判断,判断各种微地貌构成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而不是微地貌台地、平顶山、尖顶山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由材料可知,玄武岩最初形成的是平坦的地形单元,后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尖顶山、平顶山和台地。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

5、的特征,说明尖顶山地貌侵蚀最严重,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3)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通过保留的部分可以判断台地、平顶山、尖顶山形成的早晚,平顶山、尖顶山是较早形成的,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台地形成的时间较晚,也就是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故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三)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指断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 中最先形成的是( )A. B. C. D. 8. 砂砾石层的

6、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A. 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B. 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C 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D. 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答案】7. D 8. C【解析】【7题详解】读图可知,断层将灰岩断开,故灰岩先形成,断层后形成;断层形成后,地表面被侵蚀,形成侵蚀面,之后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砂砾石层;最后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所以中最先形成的是,D正确,ABC错误。故选D。【8题详解】读图可知,砂砾石层下界存在侵蚀面,可知该面形成的时期遭受侵蚀,BD错误。侵蚀面相对平坦而广阔,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A错误,C正确,故选C。【点睛】喷出岩形成的年代晚于其穿

7、透的岩层;沉积岩一般是底层形成的年代早,上层形成的年代晚。(2020年新高考天津卷)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4. 形成图中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 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B. 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C. 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D. 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5. 导致图中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A. 垂直抬升B. 水平拉张C. 水平挤压D. 岩浆喷发【答案】4. D 5. A【解析】【4题详解】此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图中岩层层理结构明显,应该是沉积岩,AC错误

8、。图中岩层多次出现坡度较大的陡崖,应该是垂直裂隙发育,岩石被侵蚀形成,该地区位于粤北山区,属于湿润地区,风力侵蚀较弱,以流水侵蚀为主,D正确,B错误。故选D。5题详解】图中岩石为沉积岩,最初形成于低地,形成沉积岩后,受地球构造运动的影响,间歇性的垂直抬升作用使得本区的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垂直抬升,A正确。水灵拉张会导致裂谷出现,水平挤压会导致岩层弯曲出现褶皱山脉,岩浆喷发形成火山地貌,此地貌景观不是裂谷、褶皱山、火山,BCD错误。故选A。【点睛】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

9、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备考秘籍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以看出,试题多以地形、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植被分布特征与区域环境的关系、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环境的演化特点,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要出题方向,今后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因此复习时应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进行透彻的理解,对地形、地貌与植被等地理要素的关联程度深入挖掘。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构建知识因果链条,理顺不同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要多注意外力作用及其地貌类型的复习,尤其突出风力和流水地貌。重难点突破1.构造地貌与地质剖面图判读透析考向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的考查要求

10、学生理解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形成机制,掌握主要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并知道主要地质构造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是考查学生对物质循环过程理解与否的重要方式。要强化学生对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掌握判读的技巧。地质年代是新课标增加的内容,这个角度可以结合地质剖面进行考察,但是应该不会考察太深。学法指导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读方法分析判读地质构造。褶皱判断方法有二:一是通过岩层的弯曲形态进行判断;二是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反之为向斜。判读地貌形态。一般和地质构造联系在一起,可直接读取。背斜正地形形成山岭,逆地形形成谷地,向斜相反。断层常形成块状山地、高地、裂谷、陡

11、崖、谷地或低地。(2)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分析地质构造特征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看是否有岩浆活动: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形成时

12、代。2.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透析考向 河流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故为高考题考查重点。一般以景观图、区域图、古代聚落、交通线选线等为背景资料,考查学生对河流作用及河流地貌形成机理的理解,并且理解随着外界因素的改变,河流地貌的发展与变化。这部分知识点的考查往往更多侧重于河流地貌、地形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人对自然的适应和利用。 学法指导(1)流水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流水侵蚀作用有溯源侵蚀、向下侵蚀和侧蚀。流水侵蚀作用的影响因素:径流量、地表起伏、河道落差、流速、地表性质、植被覆盖状况。特别注意:若河道平直,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即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

13、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若河道弯曲,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2)流水堆积作用与堆积地貌:机理: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地形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差异:不同位置的堆积物、流速减慢的原因、沉积环境的差异,故堆积地貌形成的位置、形态存在差异。(3)特殊河流地貌特征河流峡谷:多位于河流中上游,多因地壳上升、岩层断裂、经流水长期下切侵蚀而成。河曲地貌:一般出现在地形平缓、侧蚀作用强的区域。但山区的河曲地貌形成过程如下:平缓侧蚀河曲,或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14、后板块挤压地壳抬升,高差增大下蚀作用加强,深切形成“V”形河曲。河流阶地地貌:河流阶地是常见的河流地貌之一,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沿河分布的阶梯状地形。阶地是在地壳抬升,河流下切过程中形成的。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形成宽阔的谷地或平原(河漫滩或河床)。构造运动或气候剧变的上升期,河流以下切为主,原来的谷地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面,如果这一过程多次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先形成的阶地地势高,年代早,新形成的阶地地势低,年代新;只发生侵蚀而没有产生沉积物堆积的阶地为侵蚀阶地,完全由沉积物堆积形成的阶地则为堆积阶地。三角洲地貌与海岸线变迁成因:位于河流入海口,因河床展宽、地

15、形平坦、流速减慢、海水顶托、泥沙堆积而成。面积大小变化原因:泥沙来源;海平面变化海岸线变迁(三角洲面积增大,海岸线前进,陆地面积增大,海平面下降;面积减小,海岸线后退,海水倒灌,陆地面积减小,海平面上升)。3.风力堆积地貌透析考向 这部分知识点的考查往往以景观图、区域图、古代聚落、交通线选线等为背景资料,考查学生对风力作用及风力地貌形成机理的掌握。复习时要注意掌握风力地貌形成的机理,然后以不变应万变,去分析具体的特殊区域的风力地貌的形成。 学法指导 形成机理: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大或者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风力减弱,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地貌类型及分布:沙丘(垄)及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区及沙漠边缘,其次是沿河、沿湖及沿海地区。风向判断: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黄土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为风向。如下图所示:4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透析考向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研究的主线,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之一,故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高考的重点。考点往往集中在河流地貌、风沙地貌等对聚落选址、交通线建设的影响等方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形地貌对交通运输线选择、走向、布局等方面的影响,掌握河流对聚落选址、形态等的影响,特别注意山区对交通线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