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第二次形成性作业及答案

上传人:20****03 文档编号:170007918 上传时间:2021-02-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通史第二次形成性作业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通史第二次形成性作业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通史第二次形成性作业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通史第二次形成性作业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通史第二次形成性作业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通史第二次形成性作业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通史第二次形成性作业及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通史(1)第二次形成性作业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张角发动农民起义所利用的宗教组织是: 五斗米道 摩列教 太平道 佛教2、论衡一书的作者是: 许慎 王充 郑玄 刘歆3、王莽“篡汉”,改国号为: “新” “赵” “魏” “晋”4、东汉章帝以后,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关是: 御史台 中书省 尚书台 政事堂5、秦朝中央机构的“三公”是指: 右丞相、左丞相、太尉 右丞相、左丞相、御史大夫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太尉、监御史6、秦始皇在位时,主持文字改革和文字统一工作的是: 王绾 李斯 隗状 程邈7、为了抵御匈奴而修筑长城,最早是在: 商代 战国 秦代 西汉8、提出“唯才是举”

2、用人政策的是: 曹丕 曹操 诸葛亮 唐太宗9、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刘备和孙权 曹操和孙权 袁绍和曹操 东晋和前秦10、奠定“三分天下”局面的决战是: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夷陵之战11、三国建国的先后顺序是: 魏蜀吴 魏吴蜀 蜀魏吴 吴魏蜀12、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的制度是: 九品中正制 三公九卿制 科举制 九品混通制13、两晋的基本经济和财政制度是: 户调式 均田制 井田制 屯田制14、西晋灭吴,统一中国是在: 263年 265年 317年 280年15、“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发生在: 东晋 西晋 东汉 吴国16、东晋时期,因设侨置而产生的主要问题是: 人口流动,影响财政 版

3、图混乱,影响财政 官吏贪污,任意乱改 “王与马,共天下”17、率部北伐,在长江中流击楫发誓恢复中原的东晋北伐将领是: 岳飞 桓温 张浚 祖逖18、三次出兵北伐,曾攻下洛阳,建议还都的东晋北伐将领是: 桓温 祖逖 岳飞 韩佗胄19、淝水之战中,打败前秦主力的东晋军队叫: 禁军 北府兵 怯薛军 羽林军20、南朝四个政权更替的顺序是: 宋梁齐陈 宋齐梁陈 宋陈齐梁 陈宋齐梁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淝水之战 328年,符坚弟符融率前锋二十五万人先行南下,东晋以谢石(谢安之弟)为征讨大都督,以谢玄为前锋都督,率北府兵八万迎敌,相拒于淝水。谢玄决定速战,要求符军于西岸小退,以渡河决战。符军出于战

4、术考虑,下令退军,但因内部不稳,一旦退却,不可复止,自相践踏,自行溃散。晋军乘势猛攻,杀符融,大败秦军。淝水之战的胜利,进一步稳固了东晋在江南的统治,但东晋也无力收复中原,以致南北对峙的局面长其延续下来。九品中正制 三国时曹魏始创的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中央一些官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中正”,由他们察访本郡士人,按才能高下列为九等,以备选用。选用的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这个制度开始时确是真正选拔人才的途径,但后来逐渐蜕变为世族门阀培植自己势力的工具。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

5、),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资治通鉴 宋朝著名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著。是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共294卷,上起公元前403年,下迄公元959年,以事系年,以叙事论人为主,兼及政治、经济制度及天文、地理、民族、科技等等,为后人提供了系统完备的可靠资料。该书对王朝的兴亡或帝王的成败多所评论,虽以儒家正统观点为据,但其批妄疾恶、倡导明治的精神,还是有积极意义的。郭守敬 元代大科学家。在天文、历法、水利工程、数学、地理、机械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曾修成授时历,是中国古代最优良的一

6、部历法。三、辨析题(每题4分,共20分)1、“王与马,共天下”,就是王氏与司马氏形成南北朝分治中国的局面。答:错“王与马,共天下”是指东晋政权的阶级实质而言。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柱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所以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东晋政权是代表士族门阀大地主利益的,北方南来的侨姓士族和南方原有的吴姓士族结合在一起,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阶级基础。2、公元222年,吴国陆逊在夷陵指挥军队,以逸待劳

7、,用火攻,使曹军大败。这一战役决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答:错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从战略上看,亦打破了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可能,给日后吴蜀两国的先后覆灭埋下了伏笔。3、均田制就是平分土地,平均地权。答:错均田制,即古代帝王将无主土地按人头划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4、辽国采取了胡汉分治的两套官制,即南面官与北面官,但是,北面官的权力明显大于南面官。答:对辽国采取的胡汉分治的两套官制。统治汉

8、人及渤海人的机构设在皇帝牙帐之南,称南面官,官吏多由汉人担任;统治契丹及其它少数民族的机构设在皇帝牙帐之北,称北面官,官吏都由契丹贵族担任。北面官的权力大于南面官。5、北宋的主户指土著户,客户指外来户。答:错北宋的主户指占有土地交纳赋税的人,客户则指无地而耕种地主土地的佃户。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两税法的内容和意义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不分主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即算当地人。一律上籍征税。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先“定税计钱”,再“折钱纳物”;按田亩数量征收地税。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夏

9、税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故称两税法)。无固定住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一定比例征税。两税法是中国古代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赋税制度改革:一、两税法将唐中期以来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为户税和地税两种,并规定“此外敛者,以枉法论”,这样既简化了征税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稳定,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从制度上杜绝了官吏从中作弊乱摊派的可能,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二、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客户、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这也是制定两税法的目的之一),此外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三、把原来按丁征税转入按贫富征税,立法原则较为公平,很显然比租

10、庸调制一律按丁征税合理。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赋役负担不均的不合理状况,对改善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广大贫苦农民的生产生活是有积极作用的,总之两税法是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的,是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同时这次改革反映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即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的转变,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2、简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北宋中叶以后,内部方面,政府官员数目持续膨胀激涨,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年)内外官已达一万多人,仁宗皇佑年间(10491053年)达两万多人,“十倍于国

11、初”1,导致冗官、冗费激增,执政大臣多“榻茸常材,斗筲小器”,保守主义盛行,不得不与豪强地主妥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土地兼并迫使农民转职军旅,使得军队人数激增。北宋初年给予军、公人员极大优惠和特权,可免除差役和赋税。对外方面,对辽、西夏等国的战争,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军队人数是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使得军事费用增加,“养兵之费,在天下据七八。”2,将不专兵和军纪不明使宋军严重缺乏训练,终日“游戏于廛市间,以鬻巧诱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3“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4。在在使得北宋的国库空虚,人民生活压力更加沈重。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一、青苗法

12、。这个办法是他在鄞县试用过的,现在拿来推广到全国实行。 二、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民户按贫富等级,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 四、方田均税法。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 五、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家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个当保丁,农闲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五、综合分析题(共20分) 试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及其

13、结果军权的集中。教师要强调以下几方面: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

14、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宋一代,虽然忧患不已,但其内部始终是统一的,极少出现诸如汉代“七国之乱”、晋代“八王之乱”和唐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那样的内患,唐末五代时期那种君弱臣强的局面在宋代是不复存在了。可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柄双刃剑,在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同时,也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如实行兵将分离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虽然后来北宋政府拥有百余万军队,却始终阻挡不住辽、西夏的进攻;由于各级政府权力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不仅办事推诿,互相扯皮,行政效率低下,而且也大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地方财政尤其困难。尽管北宋政府尽力搜刮人民财物,仍难以应付日益庞大的财政开支。这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