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不可道,唯闻读书声,———,《安塞腰鼓》课堂实录与评析 安塞腰鼓 陕北 声音

上传人:w****7 文档编号:169698899 上传时间:2021-02-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此情不可道,唯闻读书声,———,《安塞腰鼓》课堂实录与评析 安塞腰鼓 陕北 声音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此情不可道,唯闻读书声,———,《安塞腰鼓》课堂实录与评析 安塞腰鼓 陕北 声音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此情不可道,唯闻读书声,———,《安塞腰鼓》课堂实录与评析 安塞腰鼓 陕北 声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此情不可道,唯闻读书声,———,《安塞腰鼓》课堂实录与评析 安塞腰鼓 陕北 声音(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情不可道,唯闻读书声,安塞腰鼓课堂实录与评析 安塞腰鼓 陕北 声音 教学实录 一、导入安塞 师(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 生:安塞腰鼓。 师:塞是个多音字。读得很准! 师(出示地形图):大家看,这是一张中国地形图,安塞就在这里。它地处黄土高原,自古以来是兵家要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安塞腰鼓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被誉为天下第一鼓。(学生齐读课题) 二、感知腰鼓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段落是写打腰鼓的? 生:课文第6到17段是写打腰鼓的。 师: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6到17段。有句话说得好,读书的时候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请同学们边读边勾画让你印象很深的句子、段落。别忘了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默读) 评 要学生快速浏览,意在使学生初知课文大意,以便从整体着眼,从重点段、句切入。浏览是小学高年段学生应掌握的一种读书方法。老师提示读书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这既是激励,也是要求。 师:读着读着,你对课文中哪些地方产生了疑问? 生:我不懂什么叫后生,什么叫元气淋漓。 师:有谁知道? 生:后生是指年轻力壮的男子。 师:你预习得很充分。那元气淋漓呢? 生:我不知道。 师:没关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还有不懂的吗? 生1:我的问题在第9、10段。我不太理解山崖怎么会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还有观众的心怎么也会变成牛皮鼓面了? 生2:我不太理解第7段的

3、句子,为什么说腰鼓会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生3:我对文章结尾的那一句有疑问,为什么写耳畔是一片渺远的鸡啼? 评 学贵生疑,循疑而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老师对学生的疑一般不即时释疑,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读书过程中自悟、自解、自得。 师:大家的问题提得很有水平。看看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你勾画的句子、段落,读出你的感受,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朗读)三、情动腰鼓 师:来,谁愿意第一个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课文: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

4、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能简单说一说吗? 生:我在读这几个隆隆的时候,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气势。如果我是现场的观众,听着听着,也会渐渐融入到这鼓声中。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这一部分是在写鼓的什么? 生:声音。 师:来,全班齐读这三段,读出腰鼓的气势。 (学生齐读) 师:作者说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你怎样理解? 生:我觉得观众在听安塞腰鼓的时候,他们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都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所以就感觉自己的心都跟着鼓声一

5、起隆隆地响。 师:体会得很好。鼓声震耳欲聋,在山崖里回响,所以作者说山崖蓦然变成;鼓声震撼力极强,撞击在观众的心上,所以作者说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多么奇特的想象,难怪你会喜欢!来,接着读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评 先听其声,再见其形。隆隆鼓声和飞扬的舞姿组合成一个精彩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这是生命语文的交响,又是浓墨重彩的画卷。以声传情,以舞传神,情发乎中,神寓于心。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想象也飞起来了。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生1:(读句子)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我觉得这一句读起来很有气势。 生2

6、:我为他补充一点,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虽然我们从来没看见过安塞腰鼓,但是通过这些比喻,我觉得很形象了。 师:正如大家所说,作者用整齐的排比、贴切的比喻、铿锵的短句,把打腰鼓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来,全班齐读这一句。 (全班齐读) 师:你们读得很有气势,但老师总感觉缺点什么。骤雨和雨有什么区别? 生:骤雨是很大的雨。 师:回忆下大雨的情景,你耳边仿佛听见了什么? 生:打雷的声音。 师:还有呢? 生:雨点落在大地上噼里啪啦的声音。 师:是呀,一瞬间天昏地暗,茫茫雨幕中什么都看不太清,只听见噼里啪啦的雨声,多么急促!来,谁能读出急促的鼓点? (教师点学生读) 师:我们读书,就要像这样抓住关键词

7、,前后对应着读;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着读。来,用老师教的方法读后面几行。 评 抓关键词,前后照应着读;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着读。这是读书方法的指导。 (学生轻声自由读) 师:后面几行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来,读一读,说一说。 生:我喜欢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我查了字典,知道流苏是指的一种穗状饰物,在这里我想它是指鼓上的大红色绸子。因为前面说后生们打鼓是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我想象中这大红绸子也会随着后生们的动作在空中旋转、舞动。 师:来,读出流苏的飞扬。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我喜欢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我觉得这个乱字用得太好了。我理解这个乱不是指打鼓的动作不一致,而是表现出一种自由

8、,一种不加修饰,就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把内心的一种活力完全释放出来了。 评 学生妙解乱字,说明学生的思维已逐渐汇入了文本的思路。 师:白居易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个乱字写出了春天繁花似锦,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受。理解得这样深刻,你一定能读出这种蹦跳的火热。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我喜欢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我仿佛看见了表演腰鼓的后生们眼神中迸发出的一种激情,似乎可以让观众燃烧。我想来读一读。(学生读句子) 师:大家启发了我,感染了我。老师想把这几行连起来读,好吗?(教师范读)还有同学想读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听你的朗读,我感到这一个个文字,似乎从纸上站了起来

9、,在和我说着话,唱着歌,跳着舞呢!同学们,想亲眼看看吗? 生:想! 师:(出示图片,相机配以教师朗读)还想读吗?(学生进行男女生分行穿插读) 师:读得这么好,能背吗? (学生背诵) 师:把这一段放到文章中去,同学们的感受会更深。第6段,谁来读? (教师点学生朗读第6段) 师:大家发现了吗,它是怎样读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几个词的? 生:越来越响,越来越重。 师:我们读书就要像这样,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把词语和词语比较着来读,这样体会就能更深。 评 又是读书方法的指导。把自己置于当时的情境之中,如身临其境,方能感同身受。将词语和词语进行比较,更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奥妙。 师:老师发现其

10、他同学早就跃跃欲试了。这次采取叠加读的方式,发狠了由第一组读,忘情了由一、二两组同学读,没命了全班一起读。第7段,由老师引读,同学们跟读。明白?来,让鼓声给我们起个头吧!(播放节奏极强的鼓点,师生共同朗读 612自然段)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觉得空气是冰冷的吗? 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现在还觉得阳光是恬静的吗? 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现在还感觉世界是困倦的吗? 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看,作者从表演情况和观众反应两方面去描写安塞腰鼓,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最后用一个感叹句抒情: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灵活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评 感知语言的精彩,感悟语言的含义和语言背后的深意,感受语言的魅力,都是通过读来进行的。这里,学生读出了气势,读出了语感。多种形式的读,不同语调的读,使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尽在琅琅书声之中。 这些东西也许很受老师的欢迎,但是如果学生看起来就会感到很厌烦的。 所以,希望以后老师们都理清一份能让我们理解的思路点拨,放在一楼。要很详细的。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