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郾城程俊萍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961510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7.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郾城程俊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郾城程俊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郾城程俊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郾城程俊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郾城程俊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郾城程俊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郾城程俊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教 学 设 计 表学科 语文授课年级 五年级学校 东街小学 教师姓名 程俊萍 章节名称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计划学时 两课时学习内容分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本篇 课文讲的是“ 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 们的花是让别 人看的。多年后, “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 化很大的德国, “美丽”依旧没有改 变。由此,我体会到“我为 人人,人人为我 ”的崇高境界。教材向我 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 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

2、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 言, 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 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者分析本班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很好,再加上有很好的小 组合作学 习能力,我想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知识与技能:认识 13 个生字,会写 7 个生字,正确 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结下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背 诵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从课文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的教育。教

3、学重点及解决措施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对重点句子进行反复朗读,然后引导理解。2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从课文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的教育。通 过多读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突破难点教学设计思路1、搜集资料,走进文本。学生对德国风情了解不多,即使有,也多半是些文字资料。所以课前我组织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直 观了解德国街上那姹紫嫣 红、花 团锦簇的独特风景,让学生在一片惊 叹声中走进文本。 这样,学生从对文字初步的感知到欣赏美丽的画面,再到有感情的朗 读,全方位地、立体化地理解感悟语言,并得到升华与内化。2、初读感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提醒注意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之后组织学

4、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个环节主要是 为后面的朗读感悟作铺垫 ,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了。3、朗读感悟:在这一环节中,我的构思是抓重点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品读字词,由句到词,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比如,在提出“ 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 的问题后,找此相关 语句,引导学生理解了“德国人养花是 给别人看的” 这 个奇特的风俗。在这段话中,有一些词语的理解对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让学生看课件欣赏图片,教师范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词语。再在此 环节中,我特 别注意了 读的目的性的引导,不仅读得正确、流利、也要有一定的感情。通过多种形式、不同目的的反复读,学生一定 积累了一些优

5、美的词语,而且课后要求的背诵,我想也是水到渠成了。4、交流拓展: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 颇耐人寻味”一处,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去寻找生活中的“ 人人 为我,我 为人人”,学生在 读 、思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这句话的理解,自然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依据的理论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 为。 阅读教学是在教 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 实践活动。教 师是学生阅读 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 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3到情感的熏陶。信息技术应用分析知识点

6、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读书要求 中 多媒体课件图片演示 动画演示 帮助了学生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词语理解:脊梁 姹紫嫣红花团锦簇中 课文优美片断,课文插图等。动画演示 图文配合,有很大的直观性课文重点句子理解和课文有关资料图片中 多媒体图片 动画演示 对学生理解课文有了直观上的帮助教学过程(可续页)第一课时一、课 外引入,揭题质疑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 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 职 1935 年,我 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

7、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 季羡林当时 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 载, 1945 年才回归祖国。 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故 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2.了解作者:季羡林3.读课题,质疑问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设计意图: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部分重点字词将结合教学加以指导),把课文读通顺;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设置四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 ”、 “鲜花胜地德国” 、 “德国的风情我知道” 和“ 我知道的德国历史和名人”,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8、。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既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学习的领域,构建了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了学生对德国、对作者的了解,以及对文本的理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4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4.联系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交流。设计意图:研读“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首先,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学生汇报积累的词语,教师相机板书“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再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理解课文大

9、意。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1.1980 年,当季老先生在 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 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 丽并没有改 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 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4.读第二自然段。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5.交流指导:“ 真切” 、“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德国人 爱花之“真切”?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风情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6

10、.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 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 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 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 间,就像一位家庭成 员 一样,一住就是十年。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 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 丽。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课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1、”1.引出第三自然段: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 错。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 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吧!再读第三自然段:理解:“花团锦 簇、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3.每天沐浴在“ 花的海洋”里, 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 人)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 出花之美。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 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6.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

12、付出的时候, 别人也在 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 赠予,5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设计意图:文章第三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语言的精彩之处,更写出了德国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让学生说说别人看到的花(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那么,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说出句子。)大屏幕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任何、家家户户” 等词语体会

13、养花的人家之多,从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等地方理解花的数量和颜色之多、花的颜色之娇美,结合图画资料的呈现,(大屏幕出示两幅图片)走进鲜花的意境,领略风景的奇丽;再通过个别朗读、配乐朗读把师生带到花的海洋,带入美丽的山阴道上。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 丽并没有改 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

14、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通过思考,通过交流来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当时的感受,让读者的心很作者的心放在一起,发生共 鸣,一起他 们的深思,是主体进一步升华。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 季羡林先生等。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花的脊梁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花美人更美奇丽 奇特6课堂教学流程图开 始激 趣 导 入整 体 感 知品 读 课 文总 结 课 文初 读 课 文 扫 除 障 碍交 流 收 获理 解 句 子 我 为 人 人人 人 为 我交 流 感 悟激 趣 阅 读出 示 图 片 质 疑 问 难开 始激 趣 导 入整 体 感 知品 读 课 文总 结 课 文初 读 课 文 扫 除 障 碍交 流 收 获理 解 句 子 我 为 人 人人 人 为 我交 流 感 悟激 趣 阅 读出 示 图 片 质 疑 问 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