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_《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文中生字词语“揪、狞笑、放肆、搀扶、祭奠”等2.朗读课文,领悟故事情节【过程与方法】1.速读课文,梳理主要情节,体会情节的跌宕起伏2.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人物的个性特点3.品味小说语言,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老支书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梳理主要情节,体会情节的跌宕起伏与扣人心弦。 2.感知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3.品味小说的语言,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难点】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三、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 2.小组合作探究四、教具准备 ppt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
2、 大家抬头看投影,上面是一个大大的“桥”字,当你看到这个字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文题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一篇微型小说桥。 (二)检查预习1、请同学们齐读以下词语:咆哮 拥戴 揪出 狞笑 放肆 废话 搀扶 祭奠(读完后要求学生们速记重点生字:咆哮、揪、狞、肆、祭奠)2、词语对号入座:势不可当 跌跌撞撞 放肆 祭奠(三)整体感知安排学生速读课文,感知小说内容,梳理故事情节。1、速读课文,梳理主要情节并进行概括。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一说。(当洪水袭来时,老书记冒着生命危险,指挥全体村民有秩序地撤离,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2、小组讨论,
3、如何准确概括故事情节(教师巡视,作个别指导)3、提问点拨,明确小说的故事情节故事开端_(小山村突遇山洪) 故事发展_(老支书疏导撤离)故事高潮 桥塌二人殉职故事结局_(老太太祭奠英灵)(四)深入探究一景物描写和语言品析1、速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对雨、洪水和木桥进行描写的语句。2、分小组讨论交流,边提问边投影比较分析3、教师展示并提问:两个句子有何不同,哪一个句子好?有什么表达效果?(根据学生回答适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第一组: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雨像一瓢瓢似的从天上直泼下来,接着又像一盆盆似的倒了下来。 第二组:山洪咆哮着,像群受惊的野马, 从山
4、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第三组: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死亡在洪水中通近。第四组: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木桥颤动起来,开始发出吱扭吱扭的声音。景物描写的作用:雨的狂暴,洪水的凶险,和桥的脆弱。这一系列的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生动再现了故事发生的危急情景,衬托出老汉的形象。(五)深入探究二人物形象的分析默读第7- 23段,想一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以我从 句子中看到了 的老汉1、自己默读课文后小组讨论交流2、教师提问并点拨,然后明确:老汉:沉着镇定 临危不惧 大公无私 不徇私情 坚持原则 秉公办事(用词不拘一格,只要能
5、表现老汉的形象均可,重点放在学生从哪一段话或哪一句话中体会到的。)(六)深入探究三写作技巧的剖析1、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文章结尾才交代二人的父子关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小组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思考情节安排的技巧,采用设悬念的方式,使情节曲折生动,出乎读者的意料。增强故事的悲壮色彩,侧面烘托出老汉的伟大品格和高尚情怀,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2、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文章结尾部分一句一段,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可让学生简单思考后回答)教师提问后明确:单独成段,语言洗练,增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使语言更富有感染力。(七)难点突破题目的含义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支书的形象,为
6、什么却以桥为题?它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含义呢?1、学生思考讨论,教师作个别指导2、教师提问后明确:表面上是指那座危险脆弱的木桥,更深层次是桥象征着老支书的形象,是把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桥,是通往希望的桥,捍卫生命的桥。(八)总结可以灵活处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使用上“桥”字,如:“老支书,格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九)作业布置请以“我心中的那座桥”为题,写一段文字。不少于200字。 提示:可以从友谊、父爱等角度入手附:板书设计生命和希望 老支书 桥 村民【学情
7、分析】六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积极性比较高,对文本阅读都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读完,但是普遍存在语感较差,知识积累少,语文基本素养不高等特点。对叙事性作品,六年级的学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富有吸引力,学生的兴趣很浓,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本课的学习侧重于在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从文本的情节概括和分析,语言的体会和感悟入手,切实提高学生对简单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效果分析】本课教学过程剖析: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观看投影的大大的“桥”字导入,让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参与到课堂中。在检查
8、预习环节,通过读字正音和词语对号入座,扫清学生在字词上得障碍。在整体感知环节,安排学生速读课文,感知小说内容,梳理故事情节。进而概括小说情节,能力要求逐步深入,使学生从基本的字词到文章的理解能力的层层提高。学生逐步体会到了当时情景的危机,所有人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效果的出现,从而进入到语言的品味,通过句子转换的对比,让学生领悟到了短句子、环境衬托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品味出人意料的结尾,使文章写法的领会得到了落实。作为小说人物形象的评价是重要环节,老汉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在村民们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得到了塑造,通过对文本的朗读,学生们感受到了老汉在危急关
9、头沉着镇定,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高尚品质。尤其品味朗读他最后推儿子走的那一刻,一位父亲的形象再次展现出来,老汉不仅是一位合格的共产党员,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更深一层。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理解循序渐进,思维难度处于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能概括能领悟能品味和体会,基本能力和素养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教材分析】桥这篇文章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教育部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体裁是微型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果决和坚定,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是党性和人性完美结合
10、的化身。 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相比,本文在写作上有独到之处,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简短明快,环境描写衬托有力,同时结尾出人意料。能够使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评测练习】一、基础问答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咆哮( ) 狞( )笑 沙哑( ) 吞没( ) 放s( ) 呻yn( ) chn( )扶 祭din(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3)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人,不要挤!党员排在
11、后边!” ( )3、请简要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本文的情节一般分为 、 、 、 四个部分。二、个性探究4、你认为文中的“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5、本文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字里行间蕴涵着深沉而炽烈的情感。请摘录2-3个这样的美句,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6、谈谈本文以“桥”为题目有什么深刻的含义?7、本文多用短句,且多单句成段,营造出一种急促、紧张的气氛。选择课文中你喜欢的部分,可以自己演读,也可几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课后反思】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领悟体会、理解分析等能力,提高学生初步欣赏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兴趣,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作品独特的写法。在字
12、词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概括小说内容,结合语言分析领悟人物形象的特点与品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在初读环节扫清文字障碍,紧接着通过朗读,读准读顺文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小说情节,同时结合语言分析,深入领会人物形象特点,从而领悟文章主题。在本课的教授过程中,采取了朗读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能感知课文,将学生引入到课文情感的波涛,从中让学生感受情节的变化和人物形象的品质。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主旨理解把握。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
13、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教学贯穿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环境衬托的写作手法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因为时间关系,对此问题的剖析用时较多,但是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深入理解这一手法的作用。【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同时,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桥是一篇小说,从课标的角度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桥里面的“老汉”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是积极向上的,因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