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级土木四班胡光远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6956310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0.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级土木四班胡光远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级土木四班胡光远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级土木四班胡光远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级土木四班胡光远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级土木四班胡光远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级土木四班胡光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级土木四班胡光远(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姓 名 胡光远 学 号 201318110420 年 级 2013 级 专 业 土木工程 系(院) 建筑学院 指导教师 赵永亮 摘 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变化,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

2、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关键词:中国服饰发展;服饰特点;出土服饰;中国特色服饰引言: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服饰文化更博大精深。纵览各朝各代,可谓各有特色。 首先,要了解中国服饰文化,就不得不先提下中国传统的设计理念。不同于西方以人为本,满足人的本能欲求,装饰美化自身,炫耀财富并吸引异性的理念,中国则是以人文精神为本,将尊严排于第一,舒适排与第二,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的服饰不是单纯的遮羞保暖,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而古文献中有关服饰的表达诸如“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出自孝经 ) “变节易度,则为

3、剽轻奇怪之服,故有服妖” (出自汉书五行志 )根据这些表述,可知古时对服奇装异服是抱有敌视并恐惧的心理的,这也决定了中国服饰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并不会像西方服饰那样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1、中国服饰发展史刚刚脱离猿界石器时代的人类,尚存有毛毛茸茸的体毛特征,因而还不需要衣着。随着原始人劳动量的增多,人类进化加快,体毛不断脱落,制造衣服以保护身体变成为需要。衣服的第一功能便是:御寒防晒及防止在劳动过程中受伤,这也是衣服最基本的功能,并一直延续至今。以后随着人类长期发展,又衍生出了遮羞装饰和标志身份的功能。从远古到夏商周三代,中国的服饰经历了一个由原始简单的局部衣着发展到完整进步的服饰文化成型初兴阶

4、段。旧石器中国原始先民们是披叶衣皮来保护自己。 礼记礼运篇:“昔者未有丝麻,衣其羽皮, ”列子汤问:“不织不衣” , 韩非子五蠹:“古者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白虎通卷一:“茹毛饮血,而衣皮苇。 ”中国北方冬季十分寒冷且相当漫长,树叶草织成的衣服已经不能有效保护身体了,后来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出现了缝制的皮革衣着,已度过寒冷的冬季。旧石器时代晚期是原始衣着萌芽发生的重要时期,用骨针缝制衣服的习俗于此已正式发生。一些出土的骨针反映了这一情况,辽宁海城小孤山山洞发现的穿孔骨针年代距今约 24 万年,是中国最早的骨针遗物。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和云南蒲缥塘子沟旧石器晚期遗址中也发现了类似的骨针。新石

5、器时代衣麻服葛的发生,不仅是原始人拥有了更好保护自己的手段,而且有了更多的选择来装扮自己,这就是人类审美价值观念的产生。 礼记运礼篇:“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 , 淮南子汜论:“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履,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领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 。 说文解字中许慎记载:“衣,依也,上曰衣,下曰常。象覆二人之形。 ”1“常”即“裳” ,段玉裁解释:“常,下裙也。 ”2一些考古发现也证实了上述记载: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麻线木纺车和零件。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王朝,在许多方面它有许多开创性,也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它在服饰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

6、首先,元朝时的服饰具有一些鲜明的民族性,各民族在服饰方面存在有很大的差异,在质料方面,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衣着质料多为家畜和野兽毛皮,而由于棉花在元代种植得到推广,棉纺织技术有了提高,从而棉布成为中原农耕民族人民主要的衣料;元朝用服色来维护阶级和阶层差别,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在中国服饰史上罕见的举动。再次,元朝的服饰具有历史性,元代个民族经济文化相互交流,从而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时代特色,质孙服是蒙古贵族传统的服饰,在重大节日饮宴时从皇帝到文武百官,凡参加者都要穿单色质孙服,与冠帽相配,冬夏多达五十多种。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新旧时代交替的开始,明朝的服饰也以次分为前

7、期和后期。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自认为恢复了汉唐以来的汉族正统政权,以维护汉族正统文化者的身份自居,所以明初的冠服制度继承了汉唐以来汉民族的服饰制度,士人的服饰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明朝建国初期,明初的服饰就反映了这一统治者和普通百姓的共同愿望。朱元璋创制的一些冠服,如六合一统帽平定巾象征国家太平等。此外明初官员的冠服也较前代以一些变化,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封建等级制依靠封建政权的力量继续维持并一度加强。明初的服饰等级与历代王朝一样特别明显,皇帝与皇后的冠服,显得特别华丽精美,而一般官员的服饰则是戴乌纱帽身穿盘补服是明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以补子来区分官职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 明

8、史舆服志称:正德十三年, “赐群臣大红贮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级皆与焉;惟部曹五品下不与。 ”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平民百姓所穿的盘领衣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颜色,其他如蓝色、赭色等无限制,俗称“杂色盘领衣” ,明初也规定百姓只许服用绢、素纱不得服用锦绮纻丝绫罗。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如图 41) 。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挺拔高贵

9、,但是这种“霞帔”也是有等级的,一般是一、二品命妇霞帔用蹙金绣云霞翟纹(即长尾山雉),三、四品命妇霞帔用金绣云霞孔雀纹,五、品命妇霞帔用绣云霞鸳鸯纹,六、七品命妇霞帔用绣云霞练鹊纹,八、九品命妇霞帔用绣缠校花纹。明代儒生士人所着襕衫与当今舞台上京剧书生的服 饰极为相似(如图 42) 。其特点是宽袖、皂(黑)色缘边,青圆领、皂绦软巾垂带。脚夫和搬运工则着青布衫裤,青布长手巾,上衣沿宽边,足着草制的靸鞋。官服是云缎圆领袍,另有外加云缎外套的穿法。明代服饰的独特之处是与它的经济发展特点相一致的。明代初期是社会经济的恢复时期,人们的服饰仍然是“绩麻为衣”但棉花的种植从元代以来已经取代了麻的地位,成为最

10、普通的衣被原料。清代女子的服饰也具有民族性,汉族女子仍为明代汉式衣服,并多缠足,鞋以窄小为贵,金线绣花,装饰珠翠,有平底高跟各种样式。满族女服为旗袍,圆领大襟,两边开祺,袖口平直,腰身宽大,以及脚面,妇女天足,鞋为木质高底鞋,有马蹄底花盘底两种。2、各朝代服饰特点 .1原始服饰原始服饰 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象复原的。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曾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

11、渔猎胜利的纪念。.武汉安娜苏色彩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战国妇女服饰战国妇女的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

12、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秦汉妇女曲裾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魏晋杂裾垂髾服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 。所谓“纤” ,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

13、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髾” ,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元代男服辫线袄蒙古族男子,戴一种用藤篾做的“瓦楞帽” ,有方圆两种样式,顶中装饰有珠宝。辫线袄的样式,为圆领、紧袖、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 ,或称“腰线袄子” 。辫线袄产生于金代,至于大规模使用则在元代,最初可能是身份低卑的侍从和仪卫的服饰,后来穿辫线袄已不限于仪卫,尤其是在元朝后期。一般“番邦”侍臣“官吏形象,大多穿此

14、服。这种服饰一直沿袭到明代,不仅没有随着大规模的服制变易而被淘汰,反而成了上层官吏的装束,连皇帝、大臣都穿着。.明代襦裙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饰,在明代妇女服饰中仍占一定比例。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 急就篇颜师古注:“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日短而施腰曰襦。 ”3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 ;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

15、称“月华裙” 。 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 , 宫绦的具体形象及使用方法如图所示,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清代宫廷服饰氅衣氅衣为清代的妇女服饰,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大约在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这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此图为晚清青莲纱绣折枝花蝶大镶

16、边加套袖氅衣。.近代妇女袄裙民国初年,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 ,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 ,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