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953724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创新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创新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创新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新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创新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浅识“创新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崔祖金创新能力教程开宗明义地写道:“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强劲地推动着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是构成社会生机与活力的先导因素。”1 纵观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每一次进步都与自身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世界几千年间,一些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均与它们的创新能力,也就是生存能力紧密相连,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特别是进入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综合国力等诸多方面的激烈竞争中,创新已经成为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大事。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否抓住

2、这一历史赐予的良机,审时度势成为执牛耳者呢?在某种意义上讲,全赖我们的创新能力。一、历史明鉴。中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承载着无数先贤创造出的辉煌业绩。从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四大发明到哲学思想史上的孔孟之道,均堪称中华民族彪炳人类文明史册的历史贡献。是一代又一代具有非凡创新能力的先人立下的不朽功绩。而中国历史上秦之商鞅变法、唐之贞观之治、清之康乾盛世等等又无不是无数智者先贤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也是泱泱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然而,越过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进入 18 世纪之后,受腐朽的封建制度与礼教的桎梏,对内的苛政,对外的闭关自守,令举国上下失去了创新能力,致使

3、国运衰败,内忧外侮、百业凋零,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到 20 世纪初叶,中国共产党人集中了一批以毛泽东为首的精英,他们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取得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21 蔡芸、文荣金编著创新能力,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10 月版,第 7 页。在一个封建的农业国度里而非工业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具有崭新社会性质的国家。这正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他们所具有的非凡创新能力的明证。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又开一代先河,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口号,这又是新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

4、同志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应该说,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到实践一直十分注重对干部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曾遇到过挫折,经历过失误,正是一代代伟人的创新能力,及时修正错误,拨乱反正,使中国革命与建设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今天,当世界进入信息时代,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的时期后,国家间全方位的激烈竞争,表面上是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仍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为此,创新能力又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制度与民族优劣的重要标志。二、创新能力之我见。“创新能力是人的知识、技能、及智慧的统一和综合。”2 众所周知,影响人的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有先天的条件,如个人的天赋等,除此之外,它所需要的

5、其他条件均应视为后天取得的,诸如知识储备、认知风格、人格特征、所处环境等。其中的先决条件应该是知识储备。知识储备。人类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学习与实践。首先是学习。因此,才有了自幼进入学校系统学习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必须的基础知识的过程。小学、中学是基础的基础,进入大学则深入学习某种专业的理论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也是得到前人通过他们由实践所积累的经验,认识前人的创新能力及成果。可以说是知识积累的捷径。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之后,人们仍然要不断地学习,也是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以适应实践的需要,所以民间有“活到老学到老” 的说法。这一过程既是直接学习前人经验的过程,又是提高自身触类旁通能力的过程,也即培养

6、个人创新能力的过程。实践的积累。学习前人的实践经验是必要的,而更直接的是自己实践的积32 蔡芸、文荣金编著创新能力,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10 月版,第 24 页。累。在社会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书本上所没有的问题。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达成个人实践的积累。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认识,而且为突破约定俗成的陈规,有所发明和创造,也即创造出新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应对策略与方法等。一个优秀的国家工作人员,应该是一个遵纪守法的模范,又是一个不断努力进取,能够发明发现创造性的方法与成果的人才。悟性整合。这里的悟性并非特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聪颖,而是指他(她)在知识储备,实践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后天

7、得来的悟性。所谓“见多识广”、“艺高人胆大”都是这种悟性的表现。人类在不断的智慧整合过程后,才有可能获得一个充满活力的大脑,具备无限的创新能力。三、传统与创新。如前所述,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拥有数千年完整文字史的国家。为此,我们常为“历史悠久”而倍感自豪。然而,悠久的历史在为我们留下巨大的可资借鉴的优秀传统的同时,也使我们背负了沉重的包袱。也因此,中国文化从精神到物质均存在着有悖于创新能力的开拓与发展的沉疴。中国共产党人和一批有识之士自1919 年“五四”运动以来,一直为此奋斗不已的新文化运动,乃至革命战争即是一次次冲破传统束缚开拓创新的壮举。直至最近 30 年来

8、的改革开放仍可视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我们探讨创新能力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这一命题时,依然绕不开传统与创新这对矛盾对立的统一体。那么科学、缜密地审视传统,扬优汰劣,珍视并吸取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使之成为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知识与实践积累的一部分,在以破和立为主的创新活动中发扬光大,则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其实仍然是那句老话“尊重传统,不囿于传统,走自主创新之路”。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提出,均饱蕴着中国领导人面对传统与创新的选择与机智。四、 立足本职,放眼未来。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在本职工作的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人们常说在工作中应该“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尽4善尽

9、美”(即所谓“三尽”)。这无疑是全体国家工作人员都应具备的价值理念。然而我们在科研单位从事机关行政工作的干部,与科研干部实践所谓“三尽”的过程与达到的目标却是不同的。科研人员最终取得优秀的成果或许即是达到了尽善尽美。而在琐碎的行政事物工作中,只有尽心尽力的工作态度,尽职尽责的工作作风还远远无法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只有调动全体行政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人力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取得尽善尽美的成果。因此,“三尽”中的尽善尽美应该视作是行政干部能否提高行政效能、发挥创新能力的试金石。作为从事行政工作的干部,安于平凡的服务性工作,一般来说能够“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已属不易,或者可以

10、说是一个好干部了。然而这只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和标准。或者说是一个平庸的目标。倘若从立足本职,放眼未来的高标准来要求则应该多在“尽善尽美”上下工夫。在提高行政管理的创新能力上树立更高的起点,摆脱因循守旧的方法与僵化的思维,根据服务科研工作的宗旨,更多的开展人性化的服务;在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方面时时不忘人文关怀,开拓科研单位行政工作的新篇章,使之成为各级领导与科研人员,图资、行政人员之间的重要纽带。而“人性化服务”与“人文关怀”同样应该适用于行政部门自身的建设,体现在上下级的关系中。和谐、宽松的环境才能充分调动广大行政人员的创新能力,达到尽善尽美的工作成效,为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办成党中央的参谋部,国务院的智囊团贡献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