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德育:让生活告诉你

上传人:风****你 文档编号:169537040 上传时间:2021-02-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德育:让生活告诉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精编]德育:让生活告诉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精编]德育:让生活告诉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精编]德育:让生活告诉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编]德育:让生活告诉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德育:让生活告诉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育:让生活告诉你一所初中学校曾搞了这样一次活动:让三十几个学生人手一张IC电话卡,然后到所在县城的公用电话亭上去打一个电话。结果学生们怀着新鲜好奇的心情走出校门,回来时却是每人一肚子的感慨。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同学们纷纷谈了自己看法:“许多电话根本不能用,有的连电话线都扯断了,太缺德!”“简直丢人,要是外地人来咱这儿,打电话碰到这种情况,那对我们这地方和这里的人会是什么印象?”“要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就要首先从这些小事做起要有公德意识,要讲公德。”注意环境建设,每个人都“让生活告诉你”。“用学生自身的能源照亮学生自己。”这是一个典型的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接受道德教育的例子。道德学家

2、进一步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性,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引导学生自觉加强道德培养。即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接受教育,更要在生活中、实践中亲身体验道德意识。道德的养成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它不同于某个表象的知识,可以通过简单的讲解让孩子立即实现,它更需要通过具体的过程来言传身教,需要通过种种自觉不自觉的言行来慢慢领会。因此,道德教育是一种亲历性的教育,只有让孩子亲身参与到实践中,才可能将道德认识内化为精神品质,从而指导个体的道德行为。因而,学校德育的正确方向应当走向生活化,学校必须创设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去体验。这所学校通过让学生出去打电话的活动,使孩子们意识到损害公物带给人们的不便,对城市面貌的损害

3、,从而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对他们从自身做起,自觉维护公共财物,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传统的德育方法,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实际效果不大,而这个学校组织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接受道德教育。教育活动收到了预期效果。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使德育富有实效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展孩子的日常生活空间。我们可以在宏观上把道德分为意识形态化的道德和日常生活道德。日常生活道德是日常生活层面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大多和宗教信仰、礼仪风俗、生活习惯等结合在一起,这部分道德虽然具有不系统、经验化、日常化、无意识的特点,但它却是理解整个社会

4、化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适应于市场经济的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所以,我们要尽力拓展孩子的日常生活空间,进行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德育,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重复日常生活形式,而是以日常生活形式为基础。使德育的目标和内容都能与学生个体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从而在德育活动中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个体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对自我生活经验的理解、发现的过程中,不仅获得切身性的伦理感受,而且这一过程本身就成了个体道德思维、情感与智慧的陶冶。这样,德育过程就不再是个体机械接受、被动识记的过程,而是个体德行意识与情感有机、自主建构的

5、过程。回归生活的德育,力求使德育实践活动的展开既有踏实的思想内容,又有活泼的问题情景;既有明晰的思想主题,又有开阔的生活视野,融教化性和趣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于一体,从而把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到实处。这样,我们的德育,在回归生活的同时,又积极地引导生活,提升生活;面向学生,又不简单迎合学生,而是积极引导、激励学生,全面地激励、陶冶、提升他们的道德思想、情感、智慧和实践能力,从而实实在在地把学生引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国外把德育与生活联系起来,所采取的主要德育策略有:从学生熟悉的事件、人物和环境切入,尽力避免强制性的灌输和外在训导;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觉地接受和形成良好的

6、行为习惯和品德操守;重视实践活动环节的设计,淡化体系化、框架性的知识点铺陈,实践参与的部分占据的比例相当大;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体现学生主体性。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摆脱被动接受的地位,唯有找到德育与学生生活世界中复杂关系的契合,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空间、生活场景为依据,学生才有可能从他们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需要出发,去发现、判断、探究和体验,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情感、思维能力,并把这种意识内化为对个体生活与人生的深入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态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同时

7、,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任何人都处于一定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品行操守都要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体现大背景的需要;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小”环境,小环境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生活的小环境主要是学校(包括师生、同学关系)和家庭(父母和其他亲朋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今天的德育有四个“紧贴”的落实,即使得思想品德教材具有广阔的视角,使学生受到时代精神的涵养,同时又与他们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密切关联,从而使德育实践能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当然,正如德育不是万能的一样,德育回归生活的命题也不是万能的,它所针对的更多的是那种脱离生活空洞说教的德育模式,期待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实实在在地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人,关注人的世界,关注人的生活,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切实地引导儿童理解生活、理解人生、理解德性,让德育在回归的过程中又不失其对儿童生活的引导,让德育真正成为个体德性生成的教育。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