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复习历史质检卷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上传人:ear****ird 文档编号:169467850 上传时间:2021-02-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三复习历史质检卷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届高三复习历史质检卷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届高三复习历史质检卷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1届高三复习历史质检卷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1届高三复习历史质检卷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高三复习历史质检卷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三复习历史质检卷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届高三复习历史名校联考质检卷精编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1840年,在英国议会辩论中,有议员说道:“为了正义和英国的荣誉,为了英国商人的利益英国有责任来惩罚中国的愚蠢,并教训中国的统治者们懂得遵守国际惯例。”据此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希望打开中国市场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C.制定国际贸易规则D.落实重商主义政策2.有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该学者()A掩饰了列强侵略的本质B认为战争爆发有偶然性C旨在批评清政府的落后D揭示了中国战败的必然3.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有的地方仕绅以维护纲常名教的名

2、义组织起来镇压这场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部分仕绅开始质疑皇权体制,公开向其挑战。这一变化说明(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仕绅代表了先进生产力 B.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仕绅代表了资本的力量 C.民族危机冲击了传统的政治思想及其秩序 D.从太平天国到维新变法仕绅阶层的大分裂 4.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大打舆论战,美化侵略,迎合西方价值观,欧美媒体几乎一边倒,支持日本,美国纽约先驱报甚至提出“日中战争是文明对专制之战,日本的作为有利于整个世界”的论点。材料反映了( )A.日本明治维新后全盘西化B.美日国家利益趋向一致C.国际舆论左右了战争进程D.美日借用“文明冲突论”掩盖侵略5.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俄国照

3、会各国,宣布从北京撤军并将使馆迁到天津,以便早日恢复秩序,使清政府回到北京。德国对此明确反对,并提出了先惩凶后谈判的主张,各国对于德国的主张反应不一,美、俄等国明确表示反对。这一现象反映了( )A.西方列强无力控制中国局势B.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矛盾C.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工具D.俄、美不愿损害清政府的利益6.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欲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但已经建立的制度改动起来殊非易事,临时参议院不得不寻求平衡,在赋予内阁行政权力的同时,保留了总统制体制下国家元首享有的若干权力,以致后来发生府院之争。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切实维护了共和体制B.在政体选择上因人立法C.

4、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D.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7.辛亥革命后,据当时独立周报记载,有人曾与农夫交谈,问其代议制及选举投票的好处,农夫皆瞪目而不解,曰 :“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这说明( )A.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需先解决土匪问题 B.独立周报认为共和政治不适合中国 C.辛亥革命后民主思想的影响极其有限D.当时的中国农民反对民主与共和的政治 8.1926年,张太雷在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大会的演讲中,引述了列宁总结的巴黎公社教训,包括“无产阶级应该专政”“以实力、武力,压迫反革命势力”“无产阶级的政府另有他的方式,就是公社、苏维埃制度。这回应了当时( )A.国民革命的领导权问题B.国民革命的

5、动力问题C.国共两党合作方式问题D.社会改造的方式问题9.在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的三湾改编中规定:党支部建在连上(此前营、连、排没有党组织),排设党小组;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案(一九二九年十二月)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上述规定旨在( )A.确立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B.明确革命军队的政治任务C.把发展党员定为中心工作D.强化革命军队的军事纪律10.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道,“西安事变这样的收获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国民党已经开始动摇,酝酿了很久。他们内部矛盾发展到了最高度。所以西安事变便解决了这个矛盾,这是酝酿成熟、时局转变的焦点。”由此可推

6、知,西安事变( )A.推动了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平息了国民党内的派别之争C.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D.使中国抗日获取了外部支持11.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以下关于该次会议的评述,正确的是 ( )A.会议促成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B.会议召开于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际C.会议之后正面和敌后战场相继开辟D.会议指明了敌后抗战的正确方向12.朱自清在这一天(“七七”)中写道:“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

7、的活中国了。”这说明( )A.中国从四分五裂状态趋向统一B.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C.国民大革命促进工农运动高涨D.抗日战争激发了民族意识觉醒13.美国记者雅各布在风暴遍中国一书中指出:“胜利降临了,战争结束了。但是,陈腐的政府、累积的苦难、由来已久的恐惧,所有这些都依然如故。与以往相比,中国不仅没有进行任何改革,而且国内和平变得更加遥远了。”雅各布认为“和平变得更加遥远”是基于( )A.美国扶蒋的对华政策 B.国民政府腐败反动的统治C.国共两党所处的阶级立场 D.民族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14.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

8、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五四学生运动,可分为以傅斯年、梁实秋为首的爱国者和以杨晦、匡互生为主的以情感宣泄为主的暴力爱国者。对于杨晦、匡互生这样的火烧赵家楼,并且痛打所谓“卖国贼”的学生,许多学者认为他们表现了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1919年6月,陈独秀在题为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爱国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

9、的了。感情和理性,都是人类心灵的重要部分,而且有时两相冲突。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摘编自黄广明杨潇启蒙是最好的爱国新文化运动健将的觉悟等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中有关“爱国”的观点加以讨论。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年来国内影视界,粗制滥造、情节荒唐、内容离奇的各类“抗日神剧”,让人们对抗战历史认识模糊。令人意外的是拍摄于抗战时期的美国抗日剧dragonseed(龙种)一度在网络爆红。该片在美国政府的影响下,对中国军民的抗战进行了大量正面描述。电影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电影制片人伯尔曼将所有抗战场景中使用的军服

10、、帽徽等道具都做了模糊的处理,看不出国共两党任何一方的标志痕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美国政府正面宣传中国抗战、伯尔曼在电影中做模糊化处理的原因做简要分析,并概括该电影的历史意义。(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根据材料“为了英国商人的利益”可知,英国是为了商人的利益,即打开中国市场,故选A项。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是英国贩运鸦片来中国的原因,并不是发动战争的原因,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懂得遵守国际惯例”可知,当时已有国际规则,即以自由主义为中心的国际经济交流准则,故排除C项。当时英国实行自由贸易,并非重商主义,故排除D项。2.答案:A3.答案

11、:C4.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材料反映了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利用国际舆论美化战争,美国报刊宣扬“日中战争是文明对专制之战”,说明美日借用“文明冲突论”掩盖暴力侵略的事实,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日本明治维新后全盘西化,排除A项;美日两国国家利益不会趋于一致,排除B项;国际舆论可以影响战争,但不会左右战争进程,排除C项。5.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材料“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俄国照会各国德国对此明确反对美、俄等国明确表示反对”表明俄、德、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在侵略中国后的安排上意见不一,反映了它们之间存在着矛盾,故B项正确。当时八国联军已经占领北京,打败了清政府

12、,掌控了局势,故A项错误;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材料中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包括俄、美在内的帝国主义国家都力图从侵略中国中获取权益,故D项错误。6.答案:D7.答案:C8.答案:A9.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材料信息“党支部建在连上排设党小组”“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案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表明党强化了对红军的领导权,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表明红军的政治任务是什么,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发展党员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党和红军的关系,但没有体现红军的纪律建设,故D项错误。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

13、民主主义革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可知,西安事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这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故选C项;华北事变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中日民族矛盾,西安事变并没有推动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故排除A项;西安事变只是暂时解决了国民党的内部矛盾,达成一致抗日共识,事实上国民党内派系仍然众多,故排除B项;D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项。11.答案:D12.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材料“七七”“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的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

14、立、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说明抗日战争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强调近代中国的国家统一进程,故A项错误;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且材料并未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不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13.答案:B解析:A材料无法体现美国扶蒋的对华政策,排除A;B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国内和平变得更加遥远了,故B正确;C根据“陈腐的政府、累积的苦难、由来已久的恐惧,所有这些都依然如故”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国民政府的腐败,排除C;D.1945年抗战结束后,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D错误。14.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

15、知,1948年10月正值国共双方进行战略决战之际,革命胜利的曙光乍现,这一时期共产党对干部进行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统治全国做准备,B选项符合题意。推动土改的说法只能体现在经济方面,无法体现政治和文化方面,A选项排除。这一时期主要是同国民党进行斗争,与经济建设无关,C、D选项排除。15.答案:示例:观点:爱国主义是激情与理性的统一。讨论:首先,爱国主义是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民族利益受到严重危害,能够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外来侵略是一种爱国行为。山东问题发生后,爱国学生奔走相告,唤起了民众的觉醒;抗战时期为国捐躯的将士们,他们都是爱国英雄。同时,激情爱国往往又极不理性,导致无政府主义倾向加剧。五四运动中,学生用暴力惩治了他们眼中的“汉奸”。这样的结局就是暴力赢了,文明输了,情感赢了,法律丢了。激情爱国往往破坏了社会理性,难以达到预期目的。解析:根据材料中以五四运动的现象为例,分析爱国的方式,并通过陈独秀先生的著作提出观点“感情和理性,都是人类心灵的重要部分,而且有时两相冲突。爱国大部分是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