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论市场微观结构研究

上传人:风****你 文档编号:168827193 上传时间:2021-0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论市场微观结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编]论市场微观结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编]论市场微观结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编]论市场微观结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编]论市场微观结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论市场微观结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论市场微观结构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市场微观结构研究一、价格形成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对交易机制,即价格形成方法的研究。交易机制的关键功能在于,能够在有效交易规则的约束下通过“黑箱”将投资者的潜在需求转化为已实现的价格和成交量。不同的交易机制在价格发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各交易机制所允许的指令类型、交易发生的时间、指令递交时投资者所能获得的信息数量与质量以及对做市商提供流动性的依赖程度也是不同的。 当前世界各交易所采用的交易方式大致可分为报价驱动(quote-driven)和指令驱动(order-driven)两大类。美国的NASDAQ以及伦敦的国际证券交易所等都属于报价驱动交易机制。在这种市场上,投资者在

2、递交指令之前就能够从做市商那里得到证券价格的报价。这种交易方式主要由做市商充当交易者的交易对手,主要适合于流动性较差的市场。与此相反,在指令驱动制度下,投资者递交指令要通过一个竞价过程来执行。我国各大证券交易所以及日本的东京证券交易所等都采用这种交易方式。在指令驱动机制下,交易既可以连续地进行,又可以定期地进行。前者主要指连续竞价(continuousauction),投资者递交指令可以通过早已由公众投资者或市商递交的限价指令立即执行。既然指令到达就能够成交,因而这个机制是连续性的;定期交易主要指集合竞价(callauction)。在这种方式下,投资者递交的委托指令并不立即成交,而是存贮起来累

3、积到一定的时间,最后以一个统一的市场清算价格执行。 对不同价格形成方式的实证研究大多集中在市场流动性上。在连续竞价市场和市商市场上存在着明显的买卖报价差(bid-askspread),这个价差可用来度量市场流动性。众多的检验(Keim&Madhavan,1996等)发现,连续竞价交易中的价差比较小;在集合竞价交易中不存在明显的买卖价差。Amihudetal.(1997)发现,特拉维夫证券交易所在引入连续交易机制之后也产生了正的异常收益。他们把此归因于连续交易制度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另外,他们还发现,有证据表明连续交易的引入提高了市场效率。在价格形成效率方面,E.Theissen(2000)的理论

4、与实证研究表明,集合竞价在汇总不同的信息上是有效的交易机制。集合竞价中的信息汇集优势说明在基本面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可能失败时,集合竞价特别具有价值。因而很多连续性交易市场在不确定性比较大时,如开盘、交易暂停之后的再开盘时都使用单一价格的集合竞价机制。报价驱动市场中的做市商其主要功能就是价格发现,提供流动性和连续性,并稳定证券交易价格。理论研究(Madhavan,1992)表明,当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到一定程度时,市商可能退出市场,从而导致市场失败,不能继续交易,但这时如果转换为集合竞价方式能够使得市场重新开始交易。 二、买卖报价差的决定 在市商市场中,市商报出两个价格:他们将要买进证券的出

5、价(bid)和将要卖出的要价(ask),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价差。Demsetz(1968)解释,市商在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中提供即时性的服务,买卖报价差就是他们在竞争之下提供流动的合理收益。市商市场中,市商扮演着被动的角色,他们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只能简单地调整买卖报价差。买卖价差模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库存模型,该模型认为买卖报价差与市商面临的库存持有成本有关;第二种为信息不对称模型,该模型认为价差来自市商面临的逆向信息成本。 Smidt(1971)认为,市商并不像Demsetz所描述的那样是即时性的被动提供者,而是能够根据他们的库存水平变动积极地调整价差。尽管市商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即时的流动,但市

6、商通常在价格设定上也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因为他们要保证库存快速换手,绝不能在买卖的任何一方上累积多余的头寸。否则,如果持有股票不足将不能交易,所持股票过多则将遭受价格反向变动带来的损失。在此模型中,以最大化单位时间预期平均盈利为目标的市商把价差作为一种机制来设置以维持他所合意的库存水平。 随着信息经济学、理性预期和不完全竞争等理论的发展,国外学者构建了很多有关信息的到达、散布与处理对市场价格影响的模型。当把这些理论与市场微观结构联结在一起时,就发展了买卖报价差的信息不对称模型。该模型假定市商面对两种类型的交易者,一种为流动性交易者,另一种为知情交易者。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流动性交易者没有特别的信

7、息优势,而知情交易者拥有私人信息。知情交易者凭借其信息优势在与非知情交易者的交易中获利,而市商平均来说输给知情交易者,但从与流动性交易者的交易中得到补偿,因而价差包含信息成分。Glosten&Milgrom(1985)、Easley&OHara(1987)等发展了这类模型,在这些模型中,买卖报价差纯粹是一种信息现象,而指令规模传递了重要信息,因为知情交易者倾向于在证券价值偏离时做大宗交易,因而该模型暗示成交量应当拆分为成交频数和指令规模,买卖报价差会随指令规模而递增,随指令频数而递减。 结合上述买卖报价差模型,Stoll(1989)等分析认为,买卖报价差由市商面对的三种成本构成,即指令处理成本

8、、库存持有成本和逆向选择成本。Demetz(1968)和Tinic(1972)确定指令处理成本是由交易和清算费用、薄记与内勤成本、市商的时间和努力以及其他商业事务构成。可见,交易越活跃的股票其指令处理成本(交易前)也应越低。指令流的失衡导致了买卖报价差的第二部分库存持有成本(Stoll,1978),它是市商为能适应交易而持有必要库存股票的成本。指令失衡的均衡过程导致市商库存头寸偏离最优水平,偏离越大,库存持有成本也越大,买卖报价差也越宽。Copeland&Galai(1983)、Easley&OHara(1987)根据信息不对称和知情交易者因素而提出逆向选择成本,市商在价差中包含了逆向成本以弥

9、补与知情交易者交易所遭受的损失。价差中的逆向选择部分与市场中的信息流动密切相关,因而从事信息含量研究时这是最感兴趣的一部分。 三、市场流动性与指令流 1.交易规模的信息效应。市场微观结构研究中有两个分支致力于研究知情交易是否随交易规模而增加。第一个分支集中于研究不同规模的交易对价格的影响。Barclay&Warner(1993)检验了发生在大、中、小三类交易规模中累积价格变动的比例,他们发现大多数的价格变动发生在中等规模的交易中。这个证据支持“秘密交易假设”(Stealthtradinghypothesis),即如果知情交易者诡秘地以中等规模集中指令交易,如果信息通过这些交易揭示出来,则价格变

10、动与中等规模的交易最相关。Lin,Sanger&Booth(1995)发现有效价差中的逆向选择部分随交易规模单调递增。Biais,Hillion&Spatt(1995)运用巴黎证券交易所的限价指令库发现,大量交易引起报价出于库存和信息原因而变动。例如,他们发现如果大的买进指令与卖出报价上提供的所有股份成交,结果将导致卖出报价的提高,但没有立即下跌(如果仅仅是短期的库存影响,应该立即下跌),买进报价也趋向于增加,这反映了交易中的信息效应。总之,研究支持交易规模与知情交易的发生存在正向关系。 Jones,Kaul&Lipson(1994)开创了相关研究的第二分支。他们把Nasdaq股票每天的成交量

11、分为交易频数和平均交易规模两部分。在交易频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发现波动与交易规模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既然波动与信息流密切相关,且他们又发现交易规模与波动之间没有关联,因而得出结论认为,除了包含在交易频数中的信息之外,交易规模没有向市场参与者传递任何信息。然而,Huang&Masulis(1999),Chan&Fong(1999)的研究却确认了交易规模在成交量与波动关系中的重要性。Huang&Masulis(1999)认为,Jones,Kaul&Lipson(1994)计算的是一天中的平均交易规模,毫无疑问这平滑了潜在的差异并降低了信息含量。与其争论一致,他们发现当以小时为单位合计时,交易规模与

12、波动之间具有非常强的正向关系。Chan&Fong(1999)把在NYSE和Nasdaq上市的股票交易和报价数据分成了不同的交易规模种类,检验了不同交易规模的交易频数与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发现,股价波动与中等规模交易的频数相关性最强。总之,实证证据支持指令流变动能够解释波动和逆向选择价差变动的假说。 2.指令流和交易成本的季节性。Wood、Mcinish&Ord(1985)以及Harris(1986)发现收益波动在日内成U型分布。既然波动是风险的一种计量方式,以交易成本模型为基础的库存模型表明买卖报价差也应当成U型分布。Jain&Joh(1988)以及Mcinish&Wood(1990)研究发现成

13、交量也存在U型分布。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成交量与交易成本之间呈负向的关系,因而我们又能够预期价差在日内应呈倒置的U型。在第一份对价差的日内研究中,Mcinish&Wood(1992)发现日内价差大致呈U型(作者描述为倒J型)。怎样才能解释日内价差的这种形式,库存模型认为专业商对库存失衡做出反应放宽了他们的价差。如果在交易过程中失衡累积起来,那么价差在收盘时应更大。信息模型认为,既然价格对非知情的流动性交易者来说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当市场初次开盘交易时,知情交易者具有最大的信息优势。因而,逆向选择成本应在交易日开始时最大。很多学者对这种信息影响提供了实证证据。 Chung、VanNess(1999

14、)把限价指令库分拆成公众提供的限价指令和市产提供的股份。他们发现专业商在早上参与交易最为积极,正如信息反映在价格中一样,专业商直到大约中午才收敛价差,之后保持稳定。既然专业商设置的价差在邻近收盘时并没有增加,他们的研究发现就不支持库存模型对U型价差的解释。然而,Bessembinder(1994),Huang&Masulis(1999)发现,在外汇市场中邻近交易结束时,价差中的库存成本部分非常明显,并且比较大。 总之,指令流和交易成本的日内型式表明,交易能够揭示信息,这导致逆向选择成本在一天中逐渐减小。邻近交易结束时的价差增加说明,市商在其后非交易期间持有库存的成本或风险增加。 四、市场结构与

15、市场质量 市场结构就是指监管交易过程的一系列交易规则,如最小变动价位的限制、交易连续性的限制与交易执行的位置等,它们能够影响价格形成和交易成本,而且直接关系到市场质量(如价差、流动性、波动性等)的高低。 1.最小变动价位。为向海外开放市场交易,美国Nasdaq市场和NYSE的大多数股票报价和交易的最小变动价位分别在1997年6月2日和1997年6月24日都从1/8美元降到了1/16美元,这是在美国205年交易历史上对最小为动价位做出的第一次修改。从2000年8月28日开始同一专业商下的7只股票开始实行小数化定价(decimalpricing),截止到2001年1月29日,所有股票都提前按照SE

16、C的要求实行了小数化定位,最小变动价位全部变为1美分。 Goldstein&Kavajecz(1999)发现,在NYSE采用1/16最小变动价位之后全部限价指令库中的深度下降。Jones&Lipson(1999)以机构交易为样本进行了分析后发现,最小变动价位转向1/16作为对深度有反向影响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提高了交易成本。NYSE向SEC的报告中(2001)指出,通过最小变动价位变为1美分前的样本与变动后的样本比较,交易成本出现明显下降,这表现在买卖报价差平均下降了一半,有效价差平均减小了43%;其次还发现,交易数量有了比较大的上升,但平均交易规模出现了下降。最后发现,市场最大的成本是透明度出现了下降,因为市场参与者不愿意以限价指令的方式在小数化环境中展示流动性。市场出现了对小数化交易的抱怨,证据表明,进一步的小数化不会提高投资者的福利,长期来看可能会增加投资者的交易成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