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吉林经济实力和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状况分析

上传人:庄** 文档编号:168807802 上传时间:2021-02-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吉林经济实力和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状况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选]吉林经济实力和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状况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选]吉林经济实力和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状况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选]吉林经济实力和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状况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选]吉林经济实力和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状况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吉林经济实力和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状况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吉林经济实力和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状况分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经济实力和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状况分析2003-05-30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省在与其他省市分享全球市场、争夺资源的激烈竞争中,其竞争力不强的弱势逐渐暴露出来。据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统计显示,2001年末,我省产业活动单位有11.7万个,占全国比重1.7%;服务业单位的比重占全部的只有5.2%。而同期,上海市产业活动单位33.6万个,占全国比重达4.7%,从事社会服务业单位的比重为12.8%。这说明,我省经济整体实力与发达省市相比还有很大距离。本文根据基本单位普查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比较优势系数法对我省的经济实力进行了客观的实证研究分析。一、吉林省经济实力评

2、价按照系统性、层次性、可行性、可比性和指标量化性等原则,建立由总量、产业、效益和开放四大实力模块、19项统计指标构成的地区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经济实力评价模型。(一)总体评价根据模型得到如下结果,见下表:表2综合经济实力综合分值及排序(前20位)1996年2001年主成分综合分值位次主成分综合分值位次北京0.69101.766天津-0.35160.877河北0.838-0.0411山西-1.0721-0.8517辽宁0.8970.688吉林-0.8618-0.7016黑龙江-0.06140.0410上海2.7233.402江苏3.1922.393浙江2.1051.954

3、安徽-0.3215-0.8818福建0.34120.509山东2.6041.905河南0.769-0.3913湖北0.5311-0.1012湖南0.0213-0.5515广东4.1615.161四川0.986-0.4714陕西-1.1923-0.9819新疆-1.1922-1.0220从表中得出对我省综合经济实力的总体评价,即:横向比较,我省经济实力有所增强,居全国位次由1996年第18位升至2001年的第16位;纵向比较,1996年与2001年综合分值均小于零,表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两个年度位次均处于全国中游偏下水平,说明在全国不具备竞争优势。(二)从四大模块看实力表3四大模块综合分值及在

4、全国的位次1996年2001年主成分综合分值位次主成分综合分值位次总量实力-0.8618-0.8517产业实力-0.0513-0.0312效益实力-0.8122-0.8321开放实力-0.7317-0.8116从上表得知,这四大模块综合分值均小于零,在全国都不具备竞争优势。一是总量较小。我省国内生产总值,1996年居全国第19位,2001年仍居全国第19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5163元增加到2001年的7640元,与自己比,这是一个较大的跨越,但只居全国第14位的位次上,与曾居12位的历史水平仍有差距,可见赶超的压力很大。二是结构不优。我省GDP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1996年的

5、28.1:40.6:31.3发展为2001年的21.2:43.3:36.5,结构合理度有所提高。但与上海市的1.7:47.6:50.7三次产业结构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而且,我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仍以传统商业、运输业为主,新兴三产发展明显不足。三是效益不高。从企业效益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由1996年净亏损12.33亿元转为2001年净盈利85.62亿元,在全国的位次也由29位升至15位。但是,由于我省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等深层次原因,较高的利润水平并没有促进我省经济整体效益实力的提高。从1996年到2001年,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由292.72亿元增加到450.02亿元,但在全国的位次却由第12位下降

6、到第15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805.53元增加到5340.46元,居全国的位次却由第23位降至第30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125.56元增加到2182.22元,居全国的位次也由第10位降至第16位。四是开放不大。从1996年到2001年,我省进出口总额由24.8亿美元增加到31.3亿美元,增量较小,且居全国位次也由第14位降至第17位;出口总额由10.81亿美元增加到15.30亿美元,增量不到5亿美元,居全国位次由第19位升至第18位,只升1位;出口依存度由6.04%降至5.95%,且位次由第11位降至第14位;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由4.52亿美元减少到3.38亿美元,居全国位

7、次由第18位降至第20位。二、比较优势分析我们引入“比较优势系数”法来衡量比较优势。若比较优势系数大于1,则表明具有比较优势,若小于1,则视为不具有比较优势。见表4:表42001年产业比较优势(部分省市)一产二产工业三产系数位次系数位次系数位次系数位次北京0.22290.74270.90131.751天津0.28280.9691.3521.403河北1.08160.9770.76191.0327辽宁0.71240.95100.85151.218吉林1.32110.85180.9871.0920黑龙江0.76221.1011.1540.9629上海0.11300.93111.3611.512江苏

8、0.75231.0131.0551.1019浙江0.68251.0040.95101.1415安徽1.5160.84200.59261.0128福建1.01170.88150.70221.1911山东0.95200.9781.0461.0821湖北0.98190.9760.78181.0626广东0.63260.9851.2031.2010(一)第一产业是吉林较强的比较优势产业吉林第一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为我省一产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据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显示,按法人单位计算的一产业每人创造的营业收入为11408元/人,与粮食产量比我省多727万吨的黑龙江省相比,我省人均创造的

9、营业收入多9026元/人。2002年的最新数据也显示我省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为8523元/人,比全国水平高4445元/人,比黑龙江高2991元/人。而同时我省一产业创造的增加值是黑龙江的102.0%,而粮食总产量为75.3%。我省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比全国水平高6.7%,比龙江高13.9%,我省每个劳动力的粮食生产量也居全国第1位,是全国水平的1.7倍,比龙江高6.2%。从而使吉林的玉米、大豆成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资源。(二)工业接近于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水平,其制造业已具明显的比较优势虽然按比较系数计算,工业比较系数为0.98,低于1的水平,但居全国各省

10、市区的位置,却较为靠前,为第7位。基普的数据也显示,工业人均创造营业收入是一产的11倍,特别是制造工业的优势更为显著,其创造的人均收入比工业全部水平高121%。一是明显的生产效率及成本优势2001年我省制造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3561元/人,不仅高于同时期全省工业平均水平13.2%,也高于同时期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8.7%。从1996年到2001年的五年间,我省制造业企业创造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8.4%,比同一时期全省工业年平均增幅高出了3.3个百分点,更高于同一时期全国制造业的年平均提高幅度9.9个百分点。充分显示了我省制造业所具有的较强的比较优势。因为从理论讲比

11、较优势强调的是,不同地区产业分工与互补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突出地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和相对优势,即谁的劳动效率高,那么就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市场优势,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成就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用比较优势,促进生产成本的降低。2001年我省制造业实现的万元增加值所消耗的成本费用为3.3万元,比同期全国制造业3.4万元的水平低了5.3%。从1996年到2001年,我省制造业单位消耗水平降低了0.9%,而同时期全国制造业是上升了2.7%,这一降一升,深刻表现出我省制造业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有能力争取更广阔的价格空间,增强其产品的竞争力。二是突出的行业集中度优势我省工业经济中

12、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化学工业两大支柱性行业和食品、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三大优势性行业,构筑了我省工业经济内部独特的行业结构特征优势。巨大的存量优势,2001年末,我省五大支柱和优势行业共拥有各类资产1803.2亿元,其在全省工业资产总额中的比重由1996年的49.2%扩大到2001年的54.6%。一定的市场优势,2001年,我省五大支柱和优势行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15.0亿元,比1996年增加599.2亿元,五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4.6%,占工业的比重由1996年的54.2%扩大到2001年的67.9%,提升了13.7个百分点。较高的效益优势,2001年,我省五大支柱和优势行

13、业累计实现利税150.9亿元,比1996年增加105.0亿元,五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6.9%,占工业的比重由1996年的65.9%扩大到2001年的69.3%。三是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人工成本相对较低。2001年我省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比全国水平高8.8%,而平均工资则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1.7%,那么,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之比为16.7:19.8。也就是说,我省的人工成本比全国水平低3.1个百分点。可以这样理解,人工成本相对较低,说明我省制造业生产的机会成本比全国水平要低,进而拥有生产要素上的价格比较优势,而且这种优势还存在着进一步提高工资水平的空间或者潜力,进而激励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人才相对

14、集聚。具体表现在我省已经建立起了一支与经济发展基本相协调的科技人员队伍。拥有各类科技人员7.7万人,比1996年末增加4.4万人,增长了135.4%,其增长幅度高于全国水平125.5个百分点;全省科技人员在全国同类人员中的比重由1996年末的1.1%扩大到2000年末的2.4%,提升了1.3个百分点。全省科技人员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全国同类人员中的比重则由1996年末的1.3%扩大到2000年末的2.8%。而且我省每万人在校大学生及拥有的科技人员均居全国前列,分别列第5位和第6位,科研院所也较为集中;大型企业拥有的科研机构及人员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指标说明人才的集聚,能够形成一种氛围,能够增强开发的合力,2001年我省专利受理量居全国的第10位,属中上游水平;技术市场成交率提高了15.8%。而且这种合力更能够增加其使用价值,进而降低其使用成本。所以,人工成本相对较低与人才相对集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