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送东阳马生序》长春版知识精讲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876197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送东阳马生序》长春版知识精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送东阳马生序》长春版知识精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送东阳马生序》长春版知识精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送东阳马生序》长春版知识精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送东阳马生序》长春版知识精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送东阳马生序》长春版知识精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送东阳马生序》长春版知识精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九年级语文送东阳马生序长春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送东阳马生序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2、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为学者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三、教学重点1、翻译并背诵全文。2、了解本文对比写作手法的作用。3、学习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四、教学程序(一)文学常识1、写作背景: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2、介绍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明代文学家。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他年少时受业

2、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擅长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文字简洁,行文富于变化。尤以传记文成就最为突出,善于抓住特征细节刻画人物,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其中的名篇之一。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他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3、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 ,并非“序言” ,而是“赠言”

3、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是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4、文章主题。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太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叩(ku)问

4、 叱(ch) 咄(du) 俟(s) 负箧(qi) 曳(y) 屣(x) 用心 爱心 专心皲(jn)裂 媵(yng)人 以衾(qn)拥覆 皆被(p)绮绣 容臭(xi) 烨(y)然 缊(yn)袍 敝(b)衣(三)理解文句,落实实词,翻译课文。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 )古今词义变化。1、走送之(古义:跑,快走。今义:走路、步行。 )2、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饭汤、菜汤、汤汁。 )一词多义。之:弗之怠(代指“读书”这件事)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构助词,取

5、消句子独立性)以: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因为,介词。以:把,介词)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以衾拥覆(介词,用)重点词语。见书下注解难句解析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全句译作:有时遇到先达训斥, (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译作: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 (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3、生以乡人子谒余。生,年青人。文中指马生,即马君则。乡人子,同乡人的

6、子女(晚辈) 。以,凭借。全句译作: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 4、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第一个“其” ,代“他” (马生) ,第二个“其”代“他的” (马生的) 。故,特意。全句译作:马生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时,我特意告诉了他自己过去求学的艰苦。 (四)梳通课文,整体感知内容。1、全文共 4 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 ,第一段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可分为 3 个层次。第一层“余幼时余因得遍观群书”讲幼时求书之难,虽难而得博览群书。 第二层“既加冠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讲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这里有叩问之难,跋涉之难,食宿之难;虽难而心中

7、快乐。 第三层,最后一句话,总结说自己求学时大体上就是这般勤恳艰难。用心 爱心 专心第二部分:(第 3 自然段)写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今诸生学于太学假诸人而后见也”这部分先讲学生的住、食、穿的条件都十分优越,再讲学习环境好,老师优秀,书应有尽有。 第二层“其业有不精岂他人之过哉?”这段是发议论。对那些在如此优越的学习环境里而不能学有所成者提出批评。 第三部分:(第 4 自然段) ,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2、对照注释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作者两个学习阶段的艰苦条件。明确:幼时求学的艰难: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之家”

8、 “手自笔录” “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成年后求师的艰难: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 ,要“立侍左右” “俯身倾耳”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旅途之艰:“负箧曳屣” “行深山巨谷中” “足肤皲裂而不知”生活之苦:吃则“无鲜肥滋味之享” ,穿的则是“缊袍敝衣”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诸生求学条件的特点。说明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这一段共两句话,第一句是由四个分句组成的并列复句,四个分句分别说明一种情况,简洁而形象地揭示了今日太学生求学条件之优越。第二句通过以上对比,得出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诸生条件优越的?

9、无冻馁之患: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奔走之劳:坐大厦之下而诵诗 书 ;有专门的老师: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有丰富的藏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4)作者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a. 作者不无感慨地回忆自己少年时艰苦的读书环境,及虚心求教、刻苦学习的读书经历,与当时太学生们的学习环境作了对比,进而勉励善学的后生马生,希望他能体会自己提携后进的良苦用心,坚持好学不倦的志向。b. 作者以太学生客观条件的优越与主观上的努力与否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说明了学业能否有所成就

10、,关键在于主观努力。(5)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靠的是勤奋刻苦的态度、专心致志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不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关键在于主观努力。(6)本文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读来为什么没有板起面孔说教之感?因为作者真挚诚恳,循循善诱。作者勉励马生,语重心长,寓理于事,其事一为己事,一为人事。叙己事,娓娓动听;叙人事,头头是道;将自己的求学之难与太学生优越的求学条件进行对比,所以情真理足。(7)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宋濂的求学精神,还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

11、心致志,不辞辛劳,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虽然由于时代不同,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在今天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于贫贱,不慕富贵的精神和对后学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也都是值得肯定的。用心 爱心 专心(8)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劝勉马生珍惜太学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读书,学有所成。(五)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1、对比论证的运用 :课文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论证。第 1、2 和 3 段内容层层相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见解。例如吃的方面, “廪稍之供”与“日再食(每天只吃两顿) ,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穿的方面,

12、“裘葛之遗”与“缊袍敝衣”对比;读书方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 书 ”与“(为求学)行深山巨谷”对比;老师方面,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且“未有问而不告”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且“未尝稍降辞色”对比;书本方面,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通过这些对比之后,结论便自然得出:在如此优越条件下如不能学有所成,那就不是“天质”低下的问题,而是用心不专的问题了。作用同上文第(4)点。2、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本文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描写、议论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的加以渲染和描绘,给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例如,写到趋

13、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门人弟子填其室” ;写了“先达”的表现:“未尝稍降辞色” , “遇其叱咄” , “俟其欣悦” ,把对“先达”庄重、严肃的态度写得很有声色;写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写出人物的神态。叙述和描写的同时还适当穿插议论,突出了文章的思想。在对比了自己与那些被绮绣、沃甘肥的同舍生之后,点出了甘于敝衣、粗粝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这里的“足乐者”就是进德修业。这简要的议论表现了人物的志趣。文章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

14、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六)帮你总结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态度的课。其实古人论及学习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称颂的成语典故,诸如“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等。在今天,学习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亘古不变的,以上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刻苦,在为学之年,学有所成。(七)拓展探究古代年龄称谓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孩子。孩提:指 23 岁的儿童。齿龀:指儿童换牙,借指 7、8

15、岁的儿童。总角、垂髫: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借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及笄:女子满 15 岁,可行成年之礼。冠、加冠、弱冠:指男子满 20 岁。而立之年:30 岁。不惑之年:40 岁用心 爱心 专心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50 岁。花甲、平头甲子:60 岁。古稀:70 岁。耄 mo:7080 岁耋 di:8090 岁期颐:100 岁五、新课导学下周我们将学习短文两篇:热爱生命和世间最美的坟墓1、查找作者资料:蒙田和茨威格;2、感受蒙田对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的阐释,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

16、、感悟托尔斯泰的人格之美,感受他追求朴素自然的高贵品格。【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15 分钟)1、 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是_。题目中“生”的意思是 _。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无从致书以观( )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媵人持汤沃灌( ) 同舍生皆被绮绣( )3、在本文第一、二段中,作者主要从哪两个方面叙写了自己的求学之难?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4、在这篇赠序里,作者作为长辈、尊者、饱学之士,详细写了自己年轻时艰苦求学的情景。有人认为作者有自我炫耀之意,你是如何理解的? 5、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则。凡学有所成者,都积累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学习方法。你能从作者艰苦求学的经历中,悟出哪些学习秘诀? 励志名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