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诗词研究班课件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843010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月25日诗词研究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4月25日诗词研究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4月25日诗词研究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4月25日诗词研究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4月25日诗词研究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月25日诗词研究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月25日诗词研究班课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6 页14 月 25 日 诗词研究班 课件繁盛期南宋中后期的边塞词从隆兴和议的签订(1164 年)到南宋灭亡(1279 年) 的一百一十余年,是宋代边塞词创作的繁盛期,词坛上大家辈出,名作纷呈。南宋统治区内的志士仁人依然其志不衰,或在边塞词中表达与强敌不共戴天的愤激之情,或抨击主和派的种种谬说和政策,或抒写有志不能伸的郁结悲叹,代表作家有辛弃疾、陆游等。记梦寄师伯浑身在江湖,心存魏阙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一)词人简介: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

2、 词人。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浙江绍兴人。一生著作丰富,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 9300 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有“小李白”之称,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放翁词一卷, 渭南词二卷。(二)词语注释:记梦:记录梦境;师伯浑,词人的朋友。 雪晓清笳乱起:大雪飘飞的清早笳声乱起。笳,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管乐器。 想关河:想必这样的边关河防。 雁门:雁门关,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 青海际:青海湖边。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睡觉:睡醒。 漏声断:漏声尽。指夜深。漏,古代计时器。 第 2 页 共 6 页2

3、自许句:自己许下诺言在万里疆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 残:此指头发脱落稀疏,意即年老。(三)佳词赏析:这首寄赠友人的词,当作于陆游到成都期间。他调离南郑后,一直对前线的戎马生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立功报国的信念,也始终坚守不移。这首词就从生活实感出发,表达了他的这种心情。 上片写梦游中的世界。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句,写自己睡梦之中不知道漫游到什么地方,只见天已破晓,雪花纷纷依然飘个不停,清脆地管笳声到处响起。这是作者所闻,突出了边塞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氛围。“铁骑无声望似水” ,望过去,盔甲齐全的骑兵就像一条默默无声的河流。此处运用比喻,形象、具体,这是作者所见,写出军队纪律是

4、那么严明,军容是那么整齐,军队的声势是那么浩大。 “想关河:雁门西,清海际” ,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一个“想”字,可见是推测的言辞,正好照应了“梦游处、不知何地”这句话,这里是作者的联想。作者为什么单单想到雁门、青海一带呢?作者只是以此来代表广阔 的西北领土,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如今落在异族人之手,那就不难解释作为爱国词人的陆游有这样的“梦游”了,那是因为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从而过渡到下片。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慨。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一觉醒来,灯光昏黄,令人生寒,一轮斜月挂在窗前,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 “寒灯”

5、“漏声断” “月斜” ,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凄凉,衬托出作者心境的凄苦悲凉。这正是因为坚持收复山河而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打击的词人悲愁心境的写照。 “自许封侯在万里” ,自己坚定地许下诺言:在万里疆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可谓志向高远。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意思是:又有谁知道,我虽然现两鬓发白,但壮志犹存。此句一出,更让人赞叹不已,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当然“有谁知”三个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也让人体味到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上下片一气呵成,梦境和实感有机地融为一体。 这首词为作者向志同道合的友人抒吐

6、心怀之作。上片描写的梦中所见景象第 3 页 共 6 页3“关河” “雁门” “青海”都是南宋当时重要的西北边防重地。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通过梦回当年雪夜军旅生活情景及梦醒后的孤寂,表达了词人执著的为国献身精神。(四)艺术特色:(一)鲜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陆游以爱国主义为基石,形诸梦境,幻化出了他梦词丰富多彩的艺术色调。而这种色彩是深深植根于现实主义土壤之中的,词中表现了他那种特立独行的人格力量和生命气质。(二)陆游记梦诗词中常常有着寄托物,以托物言志。如爱国梦诗中常有骏马、宝

7、刀(小园中“骏马宝刀俱一梦” ) ,宝剑( 长歌行中“匣中宝剑夜有声”)等意象。这首词中的“清笳” 、 “铁骑” 则寄托了词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二、知识拓展:诗歌中的虚实相生手法虚实相生:诗歌的“虚” ,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而在诗 歌中,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1.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刘禹锡有一首乌衣巷 , “朱雀桥边野草花,

8、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 、 “夕阳” 、 “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一切难写之景、之事均为抽象。 “红杏枝头春意闹” ,诗人能将春意“浓”之虚化为红杏盛开,枝头蜂蝶云集,熙熙攘攘,齐来闹春,春意盎然之实,但句中并没有说起蜂蝶来,这就是“闹”的作用。第 4 页 共 6 页4除 此 之 外 , 虚 实 关 系 还 表 现 在 : 有 限 为 实 , 无 限 为 虚 ; 侧 面 为 实

9、, 正面 为 虚 。元明清边塞诗词公元 1279 年,蒙古族入主中国,赴立元戴,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异族统拍的则代。就汉人来说,在异族统治者残酷统治下,边塞一词,已失去了历来的意义。一、于谦出塞一曲凯歌动地哀健儿马上吹胡笳,旌旗五色如云霞。 紫髯将军挂金印,意气平吞瓦剌家。 瓦剌穷胡真犬豕,敢向边疆挠赤子。 狼贪鼠窃去复来,不解偷生求速死。 将军出塞整戎行,十万 戈矛映雪霜。 左将才看收部落,前军 又报缚戎王。 羽书捷奏上神州,喜动天颜宠数优。 不愿千金万户侯,凯歌但愿早回头。(一)诗人简介: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土木之变,英宗被俘,于谦力排南迁之议,

10、决策守京师。瓦剌兵逼京师,身自督战,击退之,后以“谋逆”罪被冤杀。有于忠肃集 。(二)词语解释:1、健儿:英勇善战的人。2、髯:rn.两腮的胡子,亦泛指胡子。3、瓦剌:Wl,西部蒙古民族。4、犬豕:qunsh:犬 : 狗;豕 : 猪。5、狼贪鼠窃:指如狼那样贪狠,似鼠那样惯窃,常形容敌人贪狠卑鄙。第 5 页 共 6 页56、宠数:帝王给予的礼数。(三) 、诗词赏析:出塞诗记录了正统十四年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北京保卫战挽救了大明王朝,也成就了于谦的盖世英名。诗一开头是气吞方里,如火如茶的出征场面。 “健儿马上吹胡茄,族旗五色如云霞。 ”这两句分别写壮烈辉煌的声和色。此次行军出塞不是夜行衔枚,也不是

11、旗冻不翻,而是铺天盖地,士气昂扬。紧接出征场面,诗人突出刻划挂帅的紫髯将军,他佩挂金印,气吞如虎,双眸直指瓦刺(wala)。诗起首气势即不凡,渲染出出征时的豪气。第二节四句,写这勇气的由来。原来,这次军事行动不是穷兵默武,而是自卫还击。敌人胆大妄为,一再扰边滋事,真是“不解偷生求速死”!这一节不仅从敌方侵扰写实了我方出征的意气,也为下一节的轻取速胜铺平了道路于是第三节四句实写战况,战前将军严整军队,十万大军严阵以待,左锋才收部落,前锋又缚戎王。既见士卒之浇勇,又见将领之善战。这样的军队对付野心勃勃的侵扰者,所到之处,自然势如破竹,锐不可挡,而捷报频传。最后一节写战争获胜神州为之 鼓舞,天颜为之

12、喜动的情景。这多少带有意愿性的诗句,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 一种意念。战争的性质与结局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为反击侵略、抵御外侮、维护和平而进行的正义之战,永远是大义凛然,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真正的勇士为正义而战,为和平而胜,为生活而归。他们“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孙子地形)。记功加勋,不是他们的目的,功成身退,才是他们的归宿。这正是中华民族久唱不衰的凯旋之歌。(四)艺术特色:1、气势充沛,笔力遒劲。 出塞诗的开头即先声夺人, “健儿马上吹胡战时的捷报频传,都写得豪气逼人。而最后的“不愿”和“但愿”的强烈对照,则突出了凯旋将士卓然不凡的阔大胸襟。全诗气势畅达,风格刚健,如猛虎下山,似蛟龙入海。2、语

13、言虽简直明白,但形象鲜明生动,含义甚为丰富深刻。如“将军”一词反复出现,这本是写诗的一忌。但这里却能巧于用拙,不避重复,各具妙用,犹如红线贯穿,不可不加注意。3、格律上,这首诗四句一韵,韵随事转,情韵相生,脉络分明,详略得第 6 页 共 6 页6当,都颇具匠心。总而言之,诗歌以理想为发端,以现实为终结,抒发了诗人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表明了作者的大战争观,体现了丰富的人民性。二、清代边塞诗词清代边塞诗比较繁荣,清初版图辽阔,边疆经济发展迅速,清中叶后,不少文人远赴边疆,促进了边地文化事业的发展。登兴安岭绝顶远眺 查慎行舆图远辟古兴安,凤舞龙回气郁蟠。 半岭出云铺大漠,乔松落叶倚高寒。 丹青不数东南秀,俯仰方知覆载宽。 万里乾坤千里目,欣从奇险得奇观。(一)词语注释:舆图:地图,疆域。古兴安:指兴安岭。 凤舞龙回:形容山势蜿蜒起伏。 郁蟠 y pn :浓盛貌大漠:指塞外沙漠。奇险:险峻的山岭,指兴安岭。(二)诗歌概说:诗歌描绘了兴安岭山脉的奇观,展示了北方山川的秀美,赞颂了清帝国疆域辽阔、边疆安定的大好局面。 “丹青不数东南秀,俯仰方知覆载宽”一句,点出祖国山河壮丽,美景遍天下,也是对国家安定繁荣的歌颂。行文有激情, “万里乾坤千里目,欣从奇险得奇观” ,也状写出兴安岭地区的地理特点。全诗譬喻确当,气魄宏伟。既有写景,又有议论、抒情,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此诗豪爽狂放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