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牌大厦38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6839383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X 页数:264 大小:502.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纸牌大厦38_第1页
第1页 / 共264页
纸牌大厦38_第2页
第2页 / 共264页
纸牌大厦38_第3页
第3页 / 共264页
纸牌大厦38_第4页
第4页 / 共264页
纸牌大厦38_第5页
第5页 / 共2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纸牌大厦3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纸牌大厦38(2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卢瑟经济学(7.1)纸牌大厦(货币的故事)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马克思最早的人类社会是不需要货币的。原始社会中,男子渔猎,女子采集。生产力低下,勉强糊口。当天采集的食物大多数当天吃掉,极少数被风干或者腌制。进入奴隶社会以后,货币的作用也很有限。奴隶种植粮食,奴隶主饲养奴隶,每一个奴隶主的庄园都是一个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小经济循环。 (需要注意的是,沿海的庄园由于水运便利,可能发展成生产单一经济作物的庄园,这样的社会之中,货币的用处就比较大。因为奴隶主要卖掉经济作物,买进粮食饲养奴隶。 )后来到了封建社会,也差不多。奴隶集体劳动的奴隶农庄解体,取而代之的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地主取代

2、奴隶主,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定时定期向地主上缴地租。在封建社会的早期,这种地租主要是劳动。地主占有最好的土地,给原先是奴隶的现在的农奴一些自留地,代价是农民每年要有若干天在地主的田地里无偿劳动,这就是劳务地租。后来,地主发现农民在地主的田地里干活的时候往往出工不出力,去自己的自留地的时候却往往拼命干活。不仅如此,如果遇到灾年,地主也要承担损失。于是,地主索性把所有土地都租给农民,要农民每年上缴一部分农产品。这就是实物地租的来历。这时,农民也好、地主也好,所有的吃穿用,都是从自己的土地里收获来的。除了盐铁,基本不需要买什么东西。偶尔去市集里交换一些生活必需品以外,市场对农民和地主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3、交换盐铁,只要拿出一部分自己的土产品就可以了。货币流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小农经济一切自给自足,除了盐铁都自给自足。内地游牧地区,需求更多一点,也无非多需要一点其他产品,比如茶砖。原先最早的集市的交换非常简单,充其量用棉布换盐,用麦子换铁,用兽皮换茶叶。但是,这种情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改变了。到斯密的时代就不一样了, 国富论最开始的部分讲分工,分工合作效率高。但是,如此便产生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作坊只生产扣针的话,那就意味着这个作坊从老板到工人都需要大量购买各种商品,既包括各种生活日用品,也包括各种生产原材料和设备。所有人生产别人需要的东西,所有人都需要购买别人生产的东西,交换就成为社会经济

4、的常态。这时如果一对一的交换就会非常混乱和艰难。首先,交换双方未必能一对一配对。张三有小麦,需要盐;李四有盐,需要牛羊;王五有牛羊,需要饲料;赵六有饲料,需要小麦。这样的交换过程,如果仅仅依靠两两配对的话,完全不可能实现。其次,这么复杂的交换,彼此之间的交换比率怎么确定?再次,交换双方未必在时间上统一。张三需要农具,李四需要粮食。张三在春天需要农具,在秋天的时候才能收获粮食。此外,如果一方需要对方的产品,另一方却完全不需要对方的任何产品怎么办?最后,交换双方在空间上也未必统一。甲国出产木材,乙过出产粮食和矿石,丙国出产鱼类。这时,就需要一种商品,一种大家都需要的商品。所有商品都与这种商品交换,

5、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交换其他产品。这种商品确定各种商品之间的交换比率。这种商品为需要其他商品却暂时不能用自己的商品进行交换的人提供支付手段。这种商品为暂时不需要其他商品的人提供贮存手段。这种商品可以支付跨国贸易。这种商品,就是货币。成为货币的商品必须易于贮存和携带,有稳定的价值,为大家乐于2接受。在人类历史上,粮食、布匹、贝壳、兽皮、盐等等,都曾经承担过货币的作用。这种商品最终确定为金银(有些国家还包括铜) 。金银开采艰难,数量有限,很小的质量就有很大的价值,便于流通。金银耐氧化,不易腐蚀,便于贮存,我们今天看法老时代的黄金制品仍然璀璨生辉。金银用途广泛,可以用于制作各种高级用具,金银用具为贵族

6、所青睐,为平民所追求。但是金银也有金银的麻烦。首先,金银的纯度并不好确定。金砖银块的纯度直接影响价值,而纯度仅仅靠视觉和手感是难以确定的。其次,对小额交易不好分割。再次,虽然金银质量相比他们对应的商品很小,但是携带起来仍然不变,尤其是对应巨额支付的时候。整箱的金银购买整船的商品,并不是罕见的。这时,如果有人能统一金银的标准,并且提供对应更灵活的交易手段就好了。于是,这时就出现了银行券。人们把金银保存在金匠铺,金匠铺给人们开具收据。这种收据,对应金匠铺里面存储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金银。有金匠作担保,这样的金银的数量和质量就很规范了。哪怕质量很大的金银,一张纸就可以代替了。拥有这些纸,就意味着拥有这

7、些金银,人们随时可以兑换。张三和李四原先交易,需要交割真金白银。这时,彼此之间的交割收据就可以了。于是,交易就很简单了。后来这种银行券规范化,每张代表固定数量的金银,这就是银行券的雏形。在中国,这种东西叫银票。最早出现在北宋。当时,四川成都的商人把现金交给铺户,铺户给商人开具收据。商人随时可以用收据体现。提现的时候,每 1000 文,收 30 文的保管费。后来,商人们发现直接交割收据更简便,不必反复提现毕竟,每提一次损失 3%。这时这些收据就具有了货币的资格。这些银票(银行券)就已经是信用货币了。这时,流通的并不是具体的商品(比如金银) ,而是收据。收下这些银票,就意味着钱庄(票号、铺户、金匠

8、铺)欠银票所有人若干数量的金银铜。事情并没到此为止,那些金匠(和铺户)发现自己手里总能握有一定数量的金银或者铜钱,这一部分的金银或者铜钱永远没有人来赎取只要金匠信誉良好的话。这些金匠就开始逐渐把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投资或者超量发行银行券(或银票) 。当然,还有一些恶劣的商号,收入金银以后。趁大家没反应过来,大肆开借据,大量收购各种商品,然后连金银带商品卷包逃遁。这可是点纸成金,绝对的暴利。开始超量发行一点,没有什么事情,于是胆子就越来越大。忽然某一个时刻,某些金匠发行的银行券多到一定程度,大家突然质疑这个金匠手里有没有这么多黄金的时候,麻烦就来了。这时,大家会都要求兑现金银。这就是最早的挤兑。现在

9、金匠面临两个选择:拿不出足够的金银,金匠铺直接关门大吉,财产清算,人进监狱;找同行秘密借金银,应付过难关,先把大家情绪稳定下来,以后再慢慢想办法逐步收回超3发的银行券。第一种方法,就是银行破产的雏形。第二种方法,也叫同业拆借,是要付利息的,弄不好还要答应比较苛刻的条件。如果两家是竞争对手的话,对手不落井下石,已经是很仁义了。不论哪种方法,都不是好方法。最好的办法,就是约束自己别超量发行银行券太多。适量超发一点,是利润很丰厚的事情。超过一定限度,就要承担最严重的后果。超发的上限,就是经济中货币流通的总量。在纯金属货币时期,如果流通中的货币超量,就会有一些货币被贮存起来,比如银元宝变成银镯子,金条

10、变成金佛像。当银行券和金银的总量超过流通的需要的时候,就会出现银行券贬值的现象。这时,大家就会把手中的银行券还给金匠,换成金银。多数想稳定经营的金匠都会谨慎发行银行券,注意积累自己的信誉。那些希望捞一把的金匠,获得了黄金以后,逃之夭夭,或者挪用黄金胡乱投资,或者超量发行银行券。理论上,人们自然选择信誉良好的金匠铺,于是良币驱逐劣币。但是信誉良好的金匠也难免受不了暴利的诱惑,有谁能抵御得住点纸成金的诱惑呢?再说,人们并不可能了解金匠内部具体财务情况,判断的标准往往是金匠经营的规模,滥发银行券比较多的金匠获利丰厚,经营规模自然大,起码表面上看起来如此。相反,规规矩矩的金匠,必然获利相对微薄,发展缓

11、慢,经营规模很小,铺面很寒碜。这样的金匠,自然让人怀疑是否可靠。随着金匠业务的发展,金匠在外地开了分号。这时,拥有银行券的客户,可以缴纳一定的手续费在异地提取黄金。这就是最早的汇兑业务。最初,因为某些分号的提现多于存储,或者存储多于提现,必须定期调剂各个分号库存的金银。后来,这种调剂的现象就很少了。金银存在总号的地窖里,流通的只是银行券而言。这些金匠有时也对外进行借贷,贷出一定量的银行券或者黄金。借贷方到期偿还对应数量的金银或者指定金匠铺的银行券(当然,最好是自己的金匠铺的) 。金匠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给对方银行券而不是金银,毕竟库存金银是有限的,而银行券是无限的,只要到时候还回来即可。比如,张三

12、向金匠借钱。金匠有没有必要给他金银呢?完全没有必要。反正自己的银行券也能和金银一样使用。张三借 5 个金币,给张三一张 5 个金币的收据就是了。几个月以后,张三还回来 5 个金币的借据即可。当然,不能白给张三写借据,张三还要交回利息。这是无本的买卖,是最早的银行贷款。当然,如果某个金匠贷出的银行券超出库存金银太多,同行就会回避这家金匠铺的银行券,这时就离破产不远了。这时,金匠铺可以存贷、汇兑、同业拆借,主要利润不再来自保管金银的手续费或者加工金银的手工费,而是来自各种利息差。这时的金匠铺就不应该叫金匠铺了,而应该称为银行。金匠铺成了银行,银行券也就名正言顺了。需要注意的是,金匠铺是目前比较公认

13、的说法。其实,银行的雏形在很多地区以多种方式出现过。比如,圣殿骑士团。骑士团可以办理异地汇兑、存储和信贷业务。后来,骑士团被法国国王干掉了,中途夭折了。比如中国江南的钱庄和山西的票号。再比如英国一些有闲钱的经营大规模商品贸易的商号。只要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有大规模的商品流通,对货币就会提出标准化的要求,货币的需求和供给也会出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对称。这时,就会出现类似银行的组织。4由于银行的存在,大量的交易不再进行金银的交割。某甲和某乙都在某丙的银行开户,某丙欠某甲某乙帐户上的金银数目。某甲购买某乙的商品支付给某乙 500 盎司黄金,交易过程只是双方帐户的变化,而那 500 盎司黄金一直沉睡在

14、银行金库中。银行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全社会的司库、出纳和帐房先生。大量的金银尘封在银行总部的金库里,永远没有人动用,只有少量的金银偶尔进入流通,也会很快被再次存回来。这时,金银进入休眠,流通在市面上的是它们的影子(银行券、银票)或者彼此帐户上的数字的增减,交割的是银行欠储户的债务。这些影子和数字能代表金银,因为它们随时能兑换成金银。与今天的银行不同,当年的银行有自主发钞权。可以根据自己库存的金银总量灵活发行银行券。一般来说,银行券的总量都是远远高于金银总量的。如此便带来一个问题,各个银行金银和发钞量比率不同,银行之间的银行券是否通兑就必然受到影响。甲银行实行 100%储备发行,乙银行实行 50%

15、储备发行,很显然,乙银行乐于接受甲银行的银行券,甲银行却未必乐于接受乙银行的银行券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不乐于的。甲银行虽然不会明确表示拒绝接受,但是会用各种理由婉拒持有乙银行银行券的客户,同时会建议这些客户去乙银行提现金银,然后在甲银行开户。如果乙银行营业利润更高,经营网点更多,客户更方便。甲银行储备率高,银行券更受欢迎。两者各有优势,不存在谁淘汰谁的问题。但是两者银行券之间的流通却存在问题。于是甲银行的客户和乙银行的客户形成两个小圈子,彼此之间的交易只能采用实在的金银。很显然,这是不利于客户拓展业务的。再者,两家银行如果承认彼此的银行券,还可能出现其他的问题。比如甲银行收入乙银行对应 5

16、00 盎司黄金的银行券,当甲银行需要提现黄金的时候,如果乙银行不认账,对银行券的真伪提出质疑,就可能出现严重的纠纷。对两家银行来说,事情都涉及严重的后果,必然据理力争。再比如,如果若干家银行之间存在复杂的结算关系,这时就很容易发生纠纷尤其是某家银行经营不佳的时候,更有赖账的动机。如果不能弄清彼此之间的债务关系,就可能导致整个体系陷入三角债的循环彻底崩溃。不仅仅如此。甲乙银行之间为了争夺客户,必然展开竞争。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有利于吸收存款,降低贷款利率有利于增加贷款。如此变可能导致彼此之间恶性竞争。各家银行往往乐于把钱贷给经营风险大,利润高的行业。最终往往导致贷款无法收回。危险的不仅仅是利率,贷款的总量同样是有风险的事情。张三在银行中存入 100 盎司黄金,银行支付张三 3%的利息。银行贷款给李四 90 盎司,利率 6%。李四把 90 盎司存入银行,银行支付李四 3%的利息,再把其中的 81 盎司贷款给王五,收取 6%的利息。如此不断循环,对银行来说,存款越多,贷款量越多,利润越丰厚。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贷款违约的概率风险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