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概念及其演绎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6836487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87 大小:249.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文明概念及其演绎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生态文明概念及其演绎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生态文明概念及其演绎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生态文明概念及其演绎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生态文明概念及其演绎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概念及其演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概念及其演绎(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生态文明概念及其演绎问题意识、中国问题意识,是笔者生态文明研究的起点。生态问题、资源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生态文明研究也是全球性的,故跻身生态文明研究是一种分享,而不可能以“大全”的方式展现。依传统,研究问题首先需要破题,明晰“生态文明” ,概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基本框架,探讨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发展趋势,是本章研究的基本内容。一、生态文明概念人类是自然之子,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蒸汽机的使用,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 “自然之子”自

2、以为是,力图主宰自然而变得日益狂妄起来。当人类陶醉于所谓“胜利”时,却遭受到了自然的种种“报复”与“惩罚” 。从“人类中心论” ,到“生态中心论” ,再到“科学发展观” ,生态文明概念的形成及其演绎,推动着一个新的文明形态的到来。(一)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以蒸汽机使用为标志的十八世纪下半叶在英国开始的变革,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我们称之为“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从务农和定居所开始的生活环境: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实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完美演绎。马克思说:“只有在资本主义制

3、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 。人与自然的地位在这里被不恰当地颠倒了。在进人工业文明后不足一百年的时间里,资本主义所创造出来的财富,比以往一切时代人类创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这是马克思对工业文明、资本主义创造社会财富的巨大能量的感叹。但资本主义的唯利是图放大了人的贪欲,人们在力图征服自然、满足物欲的同时,也给自然和人类带来了叠加的灾难资源枯竭,气候变暖、核灾难、超级细菌、,等等。仅从工业文明的局限性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与工业文明相伴的资本主义也必然是一种短暂的历史现象。上一个千年,人类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逼退和压缩自然,这可以从人类活动区域包括

4、消失了的文明遗迹中得到充分印证。直到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在走出地球遨游宇宙时蓦然回首,才发现美丽家园已是千疮百孔。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来自科学的力量,但这种力量的滥用已经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人类炫目的成功,也许就是灾难的前奏:1986 年 4 月,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造成有史以来最大的核灾难;2010 年 4 月,发生在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让全世界为之震惊;2011 年 3 月,日本因地震引发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达到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同样等级;稍后,中国发生的康菲公司渤海溢油事故,直到一个月之后才被披露;还有近几年来发生在亚洲的叫“非典型性肺炎” 、欧洲的“超级细菌

5、” 、全球性的“禽流感”事件等等,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生活。西方社会文化领域感受到当代环境问题的压力,围绕环境问题的探讨近年来出现了不少论及生态文明的著作和文章,并由此产生了诸种可供借鉴的理论或学说。一些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从唯物史观出发阐释自然代谢理论,试图在非资本主义和非工业文明语境下探讨摆脱生态危机的出路。但西方学者对生态文明的研究总体上和本质上仍然是在西方文明框架内进行,是基于对西方文明危机的拯救而不是超越是在比较抽象和思辨的层面上讨论生态伦理、生态正义等问题的,缺乏现实性和实践性。人们对于资源环境的热切关注和焦虑,对于生态文明的呐喊,使“地球村”的各国政府和“村”民们开始对工业文明

6、社会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进而认为人类文明必将发生转型并走向新的文明形态。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于 1962 年在美国问世,唤起了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觉醒。该书出版两年之后,她心力交瘁,与世长辞。由于人们的不理解,作为一个学者与作家,卡逊所遭受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但她所坚持的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后来在寂静的春天前言中写道:“作为一位被选出来的政府官员,给寂静的春天作序有一种自卑的感觉,因为它是一座丰碑,它的思想的力量比政治家的力量更强大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 ” “生态文明”概念在中国出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1985 年 2 月 18日

7、光明日报在“国外研究动态”栏目中,极其简略地介绍了苏联莫斯科大学学报科学社会主义1984 年第 2 期发表的署名文章在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个人生态文明的途径 。 “这也许就是中国报章杂志出现生态文明概念的发端” 。虽然该文提出了生态文明概念,但只是将生态文明看作是生态文化、生态学修养的提升。直到 1995 年,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罗伊莫里森在生态民主一书中明确将“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看作“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 。此后, “生态文明”才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论题(二)“生态文明 ”概念具有多义性生态文明概念由生态和文明两个概念构成。一般说来,

8、 “文明”相对于蒙昧、野蛮而言,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 “生态”来源于生态学概念, “是在生态学中用它来表示生物有机体与其他生物之间、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随着人们对生态问题的研究与深化, 生态的含义理解为生物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和文明这两个概念的有机结合,生成生态文明新概念。由于人们对生态和文明两个概念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加之生态文明概念本身形成的时间也不长,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实践时间也不长,所以在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生态文明概念具有了多义性和复杂性。1987 年,中国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在学术界首次明确使用生态文明概念,叶谦吉教授认为:“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

9、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 ” 这是中国学者首次从生态学及生态哲学的视角阐述生态文明。2005 年,中国著名的政治学者俞可平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 ” 这是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性角度定义生态文明的,即如何做和在做的过程中所要达到的效果。2006 年,国家环境保护部潘岳提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

10、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 这里所阐述的生态文明有两层含义,在后一层含义中突出了“文化伦理” ,但仍属第一层含义中的”精神成果” ,是对“精神成果”的进一步展开,在表述上更全画,但本质上与俞可平的表述没有大的区别。2007 年党的十七大之后,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章很多,多数学者认定其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在纵向上延续,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横向上共生。党的十七大报告主要是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横向上共生而展开的。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和当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十七大报告的“生态文明以可持

11、续发展为基础理念,以循环经济为发展模式,以绿色发展为核心价值,以社会公平为实践保障,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为最终目的。它既包括了人类对于良好自然生态的需求,又包括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的需求,还包括了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 ”环境保护部政策研究中心夏光做了关于“沿着两种思路来展开”的观点归纳:第一种思路是沿着“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一工业文明一生态文明”来展开,把生态文明看作是人类应该和能够达到的最高级别的发展形态。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文明是一种比较抽象和长远的价值追求,承载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理性思考。在这里,

12、生态文明是一种价值理性。第二种思路是沿着“物质文明一精神文明一政治文明一生态文明”的思路来展开的,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治国理念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被作为一种当前可实际应用的治国手段来看待的,即生态文明是一种工具理性。 这两种思路概括了全国多数学者的共同认识:(三)笔者对“ 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生态文明概念的多义性和复杂性,使生态文明研究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多视角的思考。如果要对生态文明下一个确切的定义,笔者认为不妨从生态文明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生态文明的当前建设和发展目标上做如下表述:生态文明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方向;生态

13、文明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为首要任务,构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类福祉不断提升和社会持续发展进步,最终实现对工业文明及其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超越。这是生态文明本质、过程和目标的统一。生态文明是一种现代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的自然属性。这是区别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本质所在:生态文明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方向。犹如“手推磨”产生封建主义, “机器磨”产生资本主义,生态文明“信息磨”产生的是什么?是超越于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犹如新民主主义在性质上属于资本宅义,社会主义

14、初级阶段是“不完善的社会主义” 。所以,当前所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是指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对应的生态文明,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生态文明的成长终将实现对工业文明及其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超越,理由如下:1、生态文明的地位。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系统中最具基础地位的一个方面,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互交叉渗透;生态文明萌生于工业文明的母体中,犹如工业文明萌生于农耕文明的母体中一样。生态文明从当代社会文明中一个方面发展为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相衔接的生态文明,其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必然走向人类文明的新形态。2、生态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是在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基础上

15、,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统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前要求,主要包括节能减排,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态文明的内容可以认识到,但实践上做不到。生态文明的利他性发展就是对资本主义利己性的否定。3、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的自然目标是生态学上的善待自然、顺服自然。生态文明的社会目标是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基础上实现“自然主义一人道主义一共产主义”的三位一体。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

16、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 4、生态文明的条件。生态文明不是要回到远古,而是在走向未来。它以科技发展为前提,以工业文明为基础,以人民幸福为动力,在追求代内、代际、国际公平正义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协调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基本框架在党的文献中,没有正式使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但把“生态文明”概念从一般意义的生态建设,如“生态文明村”建设、 “生态省”建设,上升为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对应的“生态文明” ,有人把它称为“第四文明” ,是在党的十七大。在生态文明建设刚刚起步还没有亮出成绩单的时候,多考虑一些共性,少强调一些特殊,体现的是一种务实精神。但科学解读生态文明,确认我们建设的生态文明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这是理论发展所必需的。(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张鸿翔说: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大发展,是靠掠夺性消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