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团是如何进驻和屯守白房子争议地区的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829268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85团是如何进驻和屯守白房子争议地区的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85团是如何进驻和屯守白房子争议地区的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85团是如何进驻和屯守白房子争议地区的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85团是如何进驻和屯守白房子争议地区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5团是如何进驻和屯守白房子争议地区的(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85 团是如何进驻和屯守白房子争议地区的北屯是在地球上无中生有而产生出的一个城市。 1958 年秋天,兵团副政委张仲翰将军开着一辆破旧的嘎斯车,来到这里。登到平顶山上,摊开地图比划了一阵,张将军站起来,手指眼前这一片空旷的原野说,这里是阿勒泰六县一市通往乌鲁木齐的交通咽喉,农十师的师部就设在这里吧! 北屯的建立,农十师的驻防,宣告新疆全境的剿匪的最后的枪声正是在这块荒原平息的,许多农十师的老兵都参加过剿匪。匪首乌斯满正是这阿勒泰人。 不独北屯,大约新疆的许多城市,许多的地名,都是这样在张仲翰将军一辆嘎斯车的驱使下产生的。 不久以后我们去过的 182 团的那个顶山,亦是如此。 张将军驱车来到

2、了这里。他指着眼前这个矮山说,将它叫 “顶山”吧,于是戈壁滩上这个突出的小山从此有名字,并于不久后出现在中国地图上。 那座荒凉的干燥的戈壁滩上驻扎的是 182 团。 在我的匆匆行旅中,我感到这干渴中的 182 团活像一条被甩在戈壁滩上的鱼一样。将军决策完,走了,留下来这一团人得活命呀,于是他们从远处引来乌伦古河的水。将戈壁和沙丘开辟成条田,挣扎着使自己活下去,并且在这土坯房中做爱,生出这荒原的第二代,第三代,一直到现在有了第四代。 不管是在北屯,还是在顶山,人类在这里麇集,人类在这里居住,完全与这里是否适宜人类居住这个先决条件无关,它纯粹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 那块白房子争议地区 185 团的设

3、置,更是如此。 当在乌鲁木齐的兵团司令部,得知我当年驻守过五年的白房子,我今天越过二十三年的时间和 4000 公里的空间就要去重新造访的白房子,竟是兵团 185 团的人修的,我在那一刻多么感动呀! 作为一名白房子的老兵,我更为关注 185 团进驻和屯垦那块惹是生非的争议地区的事情。在北屯的日子里,我走访了许多人,我得到的情况如下。 1962 年伊塔事件后,中苏两国交恶,苏联策动我大批边民外逃。伊、塔城、阿勒泰地区,逃往苏联境内的边民达六七万人之众。当时有两个边境县,全县跑得只剩下几百人。其时,兵团迅速在边境一线设立团场,阻挡边民外逃。事件平息后,仍就地驻扎,屯垦戍边。 较之别的边境团场,185

4、 团的境况则更为险恶一些,因为这里是争议地区。 从阿尔泰山大沙山方向同时流下来两条小河,一条叫阿拉克别克河,一边叫喀拉苏自然沟。在中国的地图上,阿拉克别克河是界河,在苏联的地图上,喀拉苏自然沟是界河。于是中间形成一块 55.5 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这块争议地区没有名称,在我的小说中,它叫白房子争议地区。 争议地区是什么概念呢? 概念就是这块地面上不能升国旗、奏国歌。概念就是这块地面苏联认为是他们的领土,他们随时都有理由将这地面上的不论什么人消灭掉。 确实正如我在乌鲁木齐所知道的那样,农十师的三个连队,是在懵懂不知的情况下,被派往这一块地区的。 农十师从各团抽调了一批骨干,每人一枝枪,五十发子弹

5、,四颗手榴弹,一条干粮袋,然后汽车拉了,星夜赶到哈巴河。在发干粮袋的时候,首长告诉他们,是去执行一个紧急任务,最多半个月时间,就可以回来和妻子儿女团聚。 他们到哈巴河县城的时候,县城里的人几乎都跑光了,据说连县公安局长都随边民们跑出去了,空当当的县政府,只剩下一个县长。县长吓得晚上不敢睡觉,要他们留下一个连,守往县政府,重机枪晚上就架在大门口。 随后他们赶往白房子争议地区。 在白房子争议地区,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阻止边民外逃。这些亦兵亦民的大男人们手拉手,在边境线上站成一个散兵线,不准任何一个人,任何一头牛、一匹马、一只羊跑过去。即使棒子打在身上,也绝不退让。 第二件事情就是挖地窝子、盖土坯房

6、,做长期居住的打算了。因为这时候上级来了指示,要在这里设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百八十五团,换一句话说,他们这一拨人就叫 185 团。兵团人在来到这一块争议地区以后,在为自己挖地窝子、盖土坯房子的同时,奉命修建了两个边防站。这就是克孜乌营科边防站和额尔齐斯河北湾边防站。 这样,连同原来就有的大沙山下的阿赫吐拜克边防站,这块地面上共有边防军的三个边防站驻防。 我的那个边防站就是额尔齐斯河北湾边防站。因为站址设在额尔齐斯河北岸,故此得名。后来删繁就简,称北湾边防站。 哈萨克人则称北湾边防站为阿克边防站,意即白房子边防站。 在左宗棠的年代里,这里曾有过一个边防站,就叫阿克边防站。这边防站后来废弃。可是

7、,游牧的哈萨克人依然用旧名称这样称它。 部队于 1963 年 5 月开始驻守。 妻子和儿女们循着男子汉的足迹找来了,于是这地面上有了女人,有了小孩的哭声。随后又有支边青年来,例如我看到的中亚细亚阳光下那面色黝黑的浇水女人,又有盲流人口来,充填这一块地面。185 团的人数达到 4200 人。 185 团人将自己的农工,编成六个连队,自阿尔泰山脚下到额尔齐斯河河口,顺着边界线一字儿摆开。他们从此成为这块地面的用血肉之躯筑成的长城。或如我们的老杜所言:成为国境上永不移动的界碑。 人们告诉我说,1979 年,由于中越战争,这里曾一度十分紧张。上级动员家属们后撤。185 团的女人们,抱着自己男人的腿说:

8、“我们不撤,要死让我们死在一块吧!我们不能丢下男人,自己走!” 祖国是什么?责任是什么?现在先让我们把这些空洞的概念撇到一边吧!仅仅为了我们的女人的这几句普通的话,我们也有理由在这里坚守。 兵团的男人们抹了一把泪,躬身扶起自己的女人,然后,跨上光背马,向边界走去。男人那骑在马上的佝偻的背景,如此悲壮,令人想起西班牙苍凉高原上的唐.吉诃德。 “不要打破这些老一代的兵团人的那种崇高感 和英雄梦吧,那太残忍了。就让他们在这种梦境中走到生命的终结,最后微笑地死去,化作戈壁滩上一座简陋的坟墓。幸福是一种自我感觉,在这种感觉中死去是一件多么美丽的事情啊!” 据说,每一个兵团团场有一个 13 连。这“13

9、连”其实是戈壁滩上一片密密麻麻的墓地。 在 13 连,在那凄凉的原野上,麇集着一群来自东西南北、操着南腔北调的人们。他们永远地坚守在这块中亚细亚荒原上了。他们的游走的灵魂在早晨化作朝雾,在黄昏则化作晚霞。成为这一处地面一道永远的风景。每日每日,太阳和月亮轮番照耀着他们,向他们送去敬意和叩问。 上面引号里的那一段话,是我在酒桌上半醉时,随手记下的。我把这话先写在餐巾纸上,尔后又来到北屯电视台,用浓烈的陕西话将那字念一遍,尔后,再回到自己下榻的房间,将这字抄到本子上。 抄完后,其时已是凌晨两点,四周一片漆黑,北屯城在安静详和中渐渐睡去。远处的阿尔泰山发出宝石般的光芒,近旁的额尔齐斯河,则喧嚣有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