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823100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授课者: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 课题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课时 课型目的要求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重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难点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关键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用具板书设计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教 学 内 容 教 法 和 学 法

2、学 习 目 标 时间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抽象: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2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的问题。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丁 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2 导语 。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三、正课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第一部分(l2 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 段):分析问题。 第一

3、层(35 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 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 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 问题研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文章结构.检查,抽测讲授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扫清阅读障碍理清文章脉络)教 学 内 容 教 法 和 学 法 学 习 目 标 时间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提问:“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

4、么? 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提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却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提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目的是诚意、正

5、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提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提出问题讨论并归纳提出问题讨论并归纳理解“格物致知”理解文章主旨讨论并归纳: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提问:第 4 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提问: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3.讨论归纳(学生回答交流) 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是怎样的? 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4.拓展联想:格物致知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