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王剑)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822044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王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王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王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王剑)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王剑)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王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王剑)(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实验中学九上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王剑)莫泊桑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德育渗透点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三、课时安排:拟用二课时完成。四、实施步骤:第 一 课 时一、教学目标: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二、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 2、导入新课,亮标莫泊桑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他擅长从平

2、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这样的一篇小说。 3、初步了解全文内容,初步理解主题思想1、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提出听读时的思考题:于勒是怎样一个人?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2、讨论明确上述问题。可先由学生以小组形式(两三个人)议论,然后,全班讨论。于勒是怎样一个人?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

3、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 和福音 。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明确: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 ,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菲

4、利普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变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 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我 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最终使学生明确: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说明 回答这个问题,学生由于是初步接触课文,思考问题或许过于表面化。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结果:1.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2.

5、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于勒是品德很好的人,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3.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4.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们很有钱,就会认下于勒。5.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如果他们不那么好面子,结局不会如此。6.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只认识钱。7.是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金钱关系。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明确:小说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

6、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 的主题思想。3、归纳概括。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请学生将 4 个讨论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回答,用一段话表述清楚。这个环节,是将前面分点、分角度的讨论进行综合整体。学生理解本文,从听读开始,是整体感知;分成 4 个问题讨论,是化整为点,深入理解;综合起 4 个答题内容,将对课文的理解又回到整体上去,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同时,又能起到训练听说能力的作用。4、重点阅读,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主要方法1、读课文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给了我一个 5 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提示学生听读时注意:作者利用人物语言和神态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2、请几

7、个学生说一说各自找出的例子,说明人物的语言或神态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结合课后练习,使学生体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揭示菲利普装阔气好虚荣的心理,菲利普夫人虚伪、爱面子的心理的手法。5、课堂练习1、1这篇小说的中主要事件是什么?菲利普夫妇随于勒生活变化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 主要人物是谁?菲利普夫妇安排故事情节线索是什么?于勒的贫富变化。 主题是什么?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哲尔赛旅行 发展:发现于勒 高潮:证实于勒归来 结局:躲开于勒 2、下面三组句子,各表现了母亲在希望破灭时怎样的心理和感情?母亲也怕起来,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

8、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虽然母亲听到了那个穷水手就是于勤的消息,但发财梦使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吞吞吐吐”的责怪丈夫“胡说八道”。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她亲自看清楚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也惊恐的“ 哆嗦”起来,但仍存一些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 当最终证实那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看到丈夫“ 神色很狼狈”,想起于勒从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 ,现在这种希望竟成了泡影,于是旧怨新仇一齐发作, “突然暴怒起

9、来”,破口大骂。她那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的发展,至此毕露无遗。 3、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什么心理? 这默念的话中“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 ,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 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 字,反映了“ 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饱含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6、课后作业1、继续熟悉、阅读课

10、文三、教后随感:第 二 课 时一、教学目标:研讨本课的主人公是谁主题思想、写作特点。为小说另拟一个结局,作口头练习。二、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 2、导入新课,亮标3、研讨本课的主人公是谁1、讨论: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 ,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2、明确: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 ,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 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

11、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3、小说中的 我 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 我 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 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4、也允许学生将于勒视为主人公。4、做想象性的口头作文1、由教师提供下面一段情境,学生口头续写。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 显然是由于狂喜,

12、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 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2、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为了让更多学生有练习的机会,可采用小组形式先说(四人左右一组) ,再推选说得好的三四位同学,在全班说。时间允许也可以直接在班上说。5、分角色朗读课文。1、请 5 位同学分别读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船长、于勒。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6、课堂练习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就介绍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

13、什么? 这样的叙述是在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人都急切盼望他归来,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有吸引力。2、文章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待的?这部分内容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这才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4、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 这一细节牵动了

14、菲利普的虚荣心,使他也产生了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而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并终于认出了于勒,使故事情节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5、 “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小费的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唯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 7、课后作业1、将口头作文写成书面作文。三、教后随感:四、补充讨论的内容1、本文的构思十分巧妙。 选材巧。在这极为常见的普通人的遭遇里,集中笔墨写出反映当时社会人情冷暖,揭露社会病态的文章,以小见大,以个别见一般。处理安排巧。本文则着重写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随着于勒的暴发与沦落,我们看到的是菲利普夫妇的冷

15、暖炎凉。作者从解剖一个家庭成员的关系入手,着重描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的利害关系,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小说自始至终都有一个“我”存在。这也是小说构思的特点之一。 .“我”是小说事情叙述者,但又不同于竞选州长中的“我”,这“我” 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线的作用。“我”是于勒的侄儿,由“ 我”来叙述“叔叔”的遭遇,父母的态度变化,使人感到更真切,意义更深刻。“我”是家中唯一同情于勒的人,设置这个对立面,可使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显得突出。 双线交织,情节完整而紧凑。本文情节是由于勒与菲利普夫

16、妇这两条线交织发展构成的,围绕着于勒身世的浮沉来展开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前后不同的变化。穷 富穷撵 盼怕 躲。2、本文情节安排的特点?分析:全文情节总体上是大起大落,这急骤变化,不使人感到突然,却让人感到真切、可信,这就是“曲折” 的妙用了。讨论要点:(1)开头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境况之后,并不忙着介绍于勒,却突然用了一句“可是每星期日”,像电影的短镜头似的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人们不禁要问: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这一家都盼望他回来?于勒的情况就是用这种曲折的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出的。 (2)接下去,作者又回过头来,前后对比着介绍于勒。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介绍是介于同样两个镜头之间(“每到星期日” “于是每星期日”) ,是插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