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必修4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814731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必修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容目标 学 习 要 求 教学建议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1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2理解世界观。哲学是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3理解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4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必须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富有哲理的事例,使学生感悟哲学并不神秘,哲学能给人智慧、使人聪明,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内 容 目 标 学 习 要 求 教 学 建 议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1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2理解世界观。哲学是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

2、观。3理解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4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必须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富有哲理的事例,使学生感悟哲学并不神秘,哲学能给人智慧、使人聪明,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2通过实例说明具体科学是如何推动哲学发展的。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1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2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3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4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1通过介绍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言论,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哲学思想的存在。2通过汇集

3、资料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3要注意分析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分析实例,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了解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3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4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5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列举历史上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尤其要使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列举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典型事例,使学生感受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时代的

4、产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二 、 探 索 世 界 与 追 求 真 理内 容 目 标 学 习 要 求 教 学 建 议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2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3理解哲学上的运动概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4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5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6懂得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1通过事例分析,引导学生从中得出物质世界和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结论。2引导学生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5、。3引导学生懂得,在探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阐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1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2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3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4理解意识的作用。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6能够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1列举事例说明: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以“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为题组

6、织讨论。包括精神状态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精神状态与发挥潜能的关系,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客观规律的关系。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2理解实践的特点。3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理解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5懂得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1列举当前尚未破解的自然之迷和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2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确信,追求真理的信念要与坚持实践标准相统一,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7、3指导学生阅读毛泽东的实践论。三 、 思 想 方 法 与 创 新 意 识 内 容 目 标 学 习 要 求 教 学 建 议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1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2理解联系的含义。3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4解析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5了解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6尝试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1列举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如生物链的存在,病毒的出现与人口密度、生活习惯、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2策划一个项目,如学习中的

8、课程组合、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并说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道理。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了解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2理解发展的普遍性。3理解发展的实质。4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运用这一观点对分析指导现实生活。5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6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导实践。1列举实例说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永恒发展的。2正确把握发展的实质,注意发展和运动变化的区别和联系。3针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阐发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4用事实说明,注重

9、量的积累及抓住机遇促成飞跃的重要性。 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1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2理解矛盾的含义。3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4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指导意义。5理解矛盾的特殊性。6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7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8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9坚持运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10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坚持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1讨论分析生活中

10、的实例,理解两点论、重点论、两点论和重点论向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2概括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3指导学生阅读毛泽东的矛盾论。 列举多方面的创新表现和成果,辩证地说明批判性思维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阐释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1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2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3理解辩证法的革命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4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1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迷信权威的危害和独立思考的价值。2收集以批判性思维获得创新成果的事例。3讨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及其对开拓创新的意义。四 、 认 识 社 会 与 价 值 选 择内 容 目

11、 标 学 习 要 求 教 学 建 议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2理解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问题。4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问题。5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6了解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7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8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9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0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等问题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联系人类发展的历史,理解教

12、材中这些基本观点。2联系实际,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从而认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3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正确性。 识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意义,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13、人生。1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2理解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3理解价值观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4理解价值判断的含义及其影响价值判断的因素。5懂得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6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1在本课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求。尤其要注意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让学生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使学生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2可选择开展以下活动:社会调查:了解不同的人对某项改革措施的不同反映,用哲学观点探讨其原因。讨论:(1)选择解决某项公共问题的不同方案,应遵循的价值准则,可采取的策略和方法。(2)人类由“征服自然”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由“片面追求 GDP 增长”到“追求绿色DGP”说明了什么。演讲:面对人生旅途中挫折与成功、曲折与前进、机遇与挑战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