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贵城县第四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808616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7.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贵城县第四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贵城县第四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贵城县第四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贵城县第四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贵城县第四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贵城县第四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贵城县第四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5第 23 课 核舟记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句式。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4.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预 习 案自学指导: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2)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2)通 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3)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字多义现象。、教材助读一、作

2、者简介魏学洢:(约 1596-1625),字子敬,明末散文家。其父魏大中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书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入狱。魏学洢为此微服易姓,进入京都,藏在朋友家多方设法营救父亲。但营救无果,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的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 30 岁。明崇祯初年曾诏旌他为孝子。他一生未官,生前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8 卷) 。该篇选自清代张潮选辑的虞初新志 。 二、 虞初新志虞初新志 是小说集,清朝涨潮编辑,20 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文言短篇,并附有评语。少数作品对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有所反映。虞初,西汉小说家。传作通俗小说周说943

3、 篇,旧称小说之祖,后世常以其名作为笔记小说的代表。、预习自测一、朗读课文,给课文中的生字词注音。器皿 罔不因势象形 贻余 八分有奇 二黍许 篛篷 多髯 石青糁之 不属 诎右臂 椎髻 舟楫 篆 衣褶 两膝 峨冠二.理解课文的重点 词语。(1)通假字为字共三十有四 ( )诎右臂支船 ( )左手倚一衡木 ( )(2)一词多义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16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中轩敞者为舱 (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 )其人视端容寂 (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 )之:径寸之木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其:其两膝相比者 ( )其人视端容寂 ( )(3)同义词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钩划了了( )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 )三、口头翻译课文四、用原文填空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2.找出表现 核舟主题的句子: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突出王叔远是“奇巧人” ,有不同 凡响的雕刻技艺。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5.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信息链接一. 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

5、,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二、全文结构特点:17三、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从对象看, 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从语言看, 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四.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列数字:“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体积有多大,长有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东

6、西,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作比较:“通计一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与“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探 究 案一、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匠师技艺高超的?二、第二段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8三、1.第三段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 是谁?为什么?2.、船头仨人的神态有何不同?哪些描写突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四、第四段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舟尾横卧一楫” ,暗示小舟处于什么状态?五、文章第六段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统

7、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三、拓展延伸1.找出文中的数词并,探究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 差异。(1)长约八分有奇。 (2)左右各四,共八扇。 (3)船头坐三人。 (4)横卧一楫。 (5)为字共三十有四。(6)苏、黄共阅一手卷。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也就是说,数词+名词。而现代汉语中则有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形式。2.解释上面句中 数量词。一( )手卷 一( )人 一( )桌 一( )椅 篆章一( ) 一( )舟为人五( ) 为窗八( )24 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91.以诵读为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背得快。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

8、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4.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 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预 习 案、教材助读一、作品介绍:选自礼记.礼运 。 礼记 ,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朝代)戴圣(姓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 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通过对理想中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

9、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 ,事毕,出游于观(读gun,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 。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 ,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 ,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二.语文常识“四书”:论语 大学 中庸 孟子“五经”:诗 书 礼 易 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三.课文的朗读停顿。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10、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预习自测一.给课文生字词注音。天下为( )公 选贤与( )能 讲信和睦( ) 矜( ) 男有分( ) 货恶( )其弃于地也二.大声读课文,理解课文重点词语。(1)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简要解释。选贤与能(“ ”通“ ” , 。 )矜、寡、孤、独(“ ”通“ ” , 。 )(2)古今异义讲信修睦(古义: 今义 )女有归(古义: 今义: )外户而不闭(古义

11、; 今义: )(3)一词多义为:天下为公( )20不必为己( )亲:故人不独亲其亲( )(4)词类活用选贤与能( )三、口头翻译课文、信息链接“大同”社会和“世外桃源”的相同之“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寄托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反映了广 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发出了人民的心声。 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 “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 。 “土地

12、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可见桃花源环境优美,气氛宁静,在这里,没有兵火征战,没有尔虞我诈。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由此可看出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讲信修睦”和“男有分,女有归” 、整体感知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探 究 案 文本探究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拓展延伸圣哲先 贤话大同(1)孙中山的“天下为公”21孙中山先生是一位十分推崇大同学说的人,他说:“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 。 ”在此基础上,他独创性地提出“三民主义” (即“民族

13、、民生、民权” )就是对“大同学说”的继承和发扬。(2)谭峭提出的“太平” “大和”理想社会谭峭在化书中说:“食均则仁义生,仁义生则礼乐兴,礼乐兴则民不怨,民不怨则神不怒,太平之业也。 ”由太平社会而进至更高级的社会,就是“大和”社会,他说:“是以大人无亲无疏,无恶无爱,是谓大和。 ”(3)康有为对大同社会的解释康有为曾这样给礼记作注:“大 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三代之英,升平世小康之道也。孔子生乱世,而志则常在太平世。必进化至大同,乃孚素志。至不得已,亦为小康。 ”康有为认为,历史进化是从据乱世经升平世(即“小康”社会)到达太平世(即“大同”社会) , “大同”是孔子理想社会的终极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