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演义》第一回译文的分析和鉴赏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808521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三国演义》第一回译文的分析和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三国演义》第一回译文的分析和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三国演义》第一回译文的分析和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三国演义》第一回译文的分析和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三国演义》第一回译文的分析和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三国演义》第一回译文的分析和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三国演义》第一回译文的分析和鉴赏(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三国演义第一回译文的分析和鉴赏摘要本文从六个方面分析和鉴赏了三国演义第一回的译文。首先文章进行了原文和译文的结构变化比较;其次阐述了关于译文中的增译和省译现象;再次文章探讨了关于译文中对诗的翻译的鉴赏;第四部分是关于三字格、四字格的翻译;第五部分介绍了有关原文中同一词的不同的翻译表现;最后,文章列举了部分译文中出现的创造性译文佳作。关键词:三国演义第一回;翻译鉴赏一、引言翻译是一种跨越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作为文化中介,其任务就是把两个完全分隔的人原作者和读者连接起来。译者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二是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理想的翻译策略是源语文

2、化和译语文化的妥协和折中,而不偏不倚的态度是不容易做到的。翻译不仅是语际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上的交流。这就需要译者对原始文化及译入语文化有深透了解及对两国语言的娴熟运用。译者在此不仅仅起桥梁的作用, 更有在对原语文化阐释解读之上的再创造作用,使译文得以符合译入语文化的语言规范。要把一部蕴涵丰富文化内涵及体现其精华的语言文字译介给文化渊源及语言符码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族读者,就不得不对其译文加以创造性阐释,使译文从选词、句式、语法等符合译文规范,而更为重要的是使原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以一种译文读者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从而使译语读者能在自己的语言中领会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 达到 “殊途同归”的效果。三国演

3、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书中包含的重视智慧和谋略,宣扬勇武与奋进,提倡求实和秉公执法等精神至今还具有积极意义;书中表现的忠君死节、君臣伦理、血缘宗法政治等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该书具有很高的学和文化价值,是一部中国古代形象的军事百科全书、威武雄壮的历史英雄剧和发人深思的道德悲剧,有“中国史诗”之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译者在翻译手法上的变通十分重要, 由于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文学巨著, 其语言文字与我们现行通用的文字已有较大差异, 其中的文化历史典故内涵丰富, 寓意深刻, 将这些传达给对于不了解这些典故的历史渊源的英美读者来说, 其困难可想而知。所以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拓

4、展创造性思维,才能使译作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认证,最后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好评。二、 三国演义第一回的翻译赏析1关于原文和译文的结构变化比较读完译文之后,首先令读者首先感觉到的是,译文和原文的段落层次明显的不同。译文中,除了很少一部分分段是和原文的吻合之外,剩下的段落都已被译者根据事态发展的情节、时间、逻辑及因果关系而重新安排调整了。下面以原文其中一段为例:帝下诏问群臣以灾异之由,议郎蔡邕上疏,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帝览奏叹息,因起更衣。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于罪,放归田里。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

5、” 。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 。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Such were some of various omens. Emperor Ling, greatly moved by these signs of the displeasure of Heaven, issued an edict asking his ministers for an explanation of the calamities and marvels. Court Counselor Cai Yong replied bluntly: Falling rainbows and changes

6、of fowls sexes are brought about by the interference of empresses and eunuchs in state affairs. The Emperor read this memorial with deep sighs, and Chief Eunuch Cao Jie, from his place behind the throne, anxiously noted these signs of grief. An opportunity offering, Cao Jie informed his fellows, and

7、 a charge was trumped up against Cai Yong, who was driven from the court and forced to retire to his country house. With this victory the eunuchs grew bolder. Ten of them, rivals in wickedness and associates in evil deeds, formed a powerful party known as the Ten Regular Attendants-Zhang Rang, Zhao

8、Zhong, Cheng Kuang, Duan Gui, Feng Xu, Guo Sheng, Hou Lan, Jian Shuo, Cao Jie, and Xia Yun. One of them, Zhang Rang, won such influence that he became the Emperors most honored and trusted adviser. The Emperor even called him Foster Father. So the corrupt state administration went quickly from bad t

9、o worse, till the country was ripe for rebellion and buzzed with brigandage. 从上面例子段落结构比较看,原文只有一段,而译文将之翻译为五段。 然而以我看来,这五段事实上是译者通过思考后刻意精心调整的。例子中,译文第一段的第一句来自原文的上一段句末的一句话:“种种不详,非止一端。 ”之所以把这句话作为译文的第一段开头,是因为它起到了承接下文的关系。因为种种不详的预兆,灵帝才问群臣出现灾难的缘由。译文第二段是将原文中议郎蔡邕的缘由推断作为单独一个段落来处理。译文第三段的核心是蔡邕被贬回老家。译文第四段是讲“十常侍”的成立。

10、译文第五段讲灵帝宠信宦官张让,朝政萎靡,国不安宁。总体来说,译文讲原文的一段分成五部分来写,使故事发展的过程更加清晰明了,逻辑关系缜密,环环相扣,对于英语读者来说是非常好的方法。2. 关于译文中的增译和省译译文中对原文的增译,出现的频率是多之又多。首先读者可以看到,译文的一开篇就三国时期之前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和说明,三国前历朝代的存在时间,在位皇帝及建立和消亡的过程。除此之外,原文中未出现的内容,译文中出现的增译现象屡见不鲜,例: “With this victory the eunuchs grew bolder”;“With the growth of the number of

11、his supporters grew also the ambition of Zhang Jue. The Wise and Worthy Master dreamed of empire.”;“Support was not lacking.”;“However, that branch of the family had remained on in the place, gradually becoming poorer and poorer as the years rolled on.”以上摘选于译文的增译的例子均是原文中所没有用文字直接表述的内容,而是译者根据逻辑关系,事态发展

12、的情节需要而增加的句子,但我们非但不能说译者多此一举,画蛇添足,更要赞扬译者灵活运用语言的技巧,以及对原文内容的深刻理解。译者发挥了创造性的变通手法,使信息量最大限度的保留。省译的例子在译文中也可以经常看到,特别是对原文中的人物名字的翻译以及对人物身高尺寸的翻译,译者都采用了省译的方法。例:原文为“姓刘名备,字玄德。 ”译文为“His name was Liu Bei.”; 原文:某姓张名飞,字翼德。译文:Zhang Fei is my name. 原文: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译文:I am Guan Yu. 原文:姓曹名操字孟德。译文:He was Cao Cao.原文中出现的人物的

13、身高尺寸,译者也采用了省译方法。例如:原文描述刘备的身高:生得身长七尺五寸;译文为:He was tall of stature.原文描述张飞的身高:身长八尺;译文为:A man about his own height.原文描述关羽的身高:身长九尺,髯长二尺;译文为:the man had a huge frame.原文描述曹操的身高:身长七尺。译文为:a man of medium stature另外,原文中出现的“后人有诗赞赏”,“后人有诗赞二人曰” ,译者采取不译的方式,直接将诗作呈现于众。译者灵活运用增译和省译的翻译方法,值得翻译学者学习和借鉴。在以上例子中,他既没有拘泥于原文字面,

14、又努力将原文忠实自然地展现于读者面前。这不得不归功于他深厚的汉语言文化沉淀,以及娴熟的英语语言驾驭能力。3关于译文中对诗的翻译的鉴赏原文: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译文:Two heroes new to wars alarms,Ride boldly forth to try their arms.Their doughty deeds three kingdoms tell,And poets sing how these befell.从诗歌史来看,中国诗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四言诗到五言诗,从五言诗到七言诗,从诗到词, 从词到曲的发展过程。其间我们不

15、难看出中国诗人的开拓精神,以及他们对诗歌之形美的不懈追求。因此,在对外译介中国古诗时,如果忽略了形美,那将是一个莫大的遗憾。那么,在正确理解原诗之后,紧接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传达原诗的形美。译诗应该忠于原诗的形式,尽量传达出原诗的形美。诗歌译者不仅应该做到以诗译诗,而且应该努力做到以词译词,努力在译诗中再现原诗外在的形式美。首先从形式上来看,经比较后读者不难看出,译文基本上再现了原文的外在形式美和对称美。除此之外,原诗具有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节奏之美。因此,在注意传达诗作形美的同时,译者还要能够巧妙地再现原诗的音美。原诗中的韵脚为“朝、刀、标” ,均为较长之元音,音调持久而浑厚,增

16、进了原诗的威武气势。译诗中,每句的音节数与原诗大体相同,押韵方式为:aabb. 所以译诗在形式和音节方面都作出了不少的努力。在传达了原诗的形美和音美之后, 译文应力争做到的另外一点, 就是要传达原诗的精神或神韵, 即原文的意美。实际上, 译诗传达原诗意美所达到的程度, 是衡量一篇真正的译诗之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在译诗中,首先译者将原诗的前三句以灵活的意译方法将之并为译诗的前两行(实则为一句话),且用“Ride boldly forth to try their arms”来生动的展现两英雄一人拿矛一人舞刀的形象画面。在翻译原诗最后一句时,译者却创新的增加了一些内容:“And poets sing how these befell”,虽未完全按照原诗的信息程序和内容和翻译,而是进行了适当的意译和灵活创新,但整体来看,译诗确实是一首优秀的绝妙佳译。原文: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安得快人如翼德,尽诛世上负心人!译文:As it was in olden time so 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