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福建高考语文考前答题指导文档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6807895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68.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福建高考语文考前答题指导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2福建高考语文考前答题指导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2福建高考语文考前答题指导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2福建高考语文考前答题指导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2福建高考语文考前答题指导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福建高考语文考前答题指导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福建高考语文考前答题指导文档(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2 高考语文答题方略目的: 让语文答题技巧成为一种和出卷者及阅卷者之间的斗智斗勇的游戏攻略,巧妙答题,轻松拿分。 大原则:1. 冷静,细心,放松。切记“欲速则不达” 。2. 先阅卷,通盘考虑。切记:先做会做的,再做分值大的,绝对不允许空白。 3. 细心答题,尽可能在试卷上将自己思考的痕迹写下。4. 认真审题,严格按照要求答题,避免非智力因素的失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默写题的注意事项:1、注意几种字:同音字、难字、通假字、形近字2、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书写工整答题结束后要检查一时想不起先跳过,最后再想不要写繁体字、生造的简体字、行草,叠词的后一个字不要写重复符号二、文言文阅读2、实词

2、(重点 120 个)3、筛选文中信息: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等)分析文章内容、写法,作者观点态度分析评价4、翻译: (1)重要实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复词(2)活用2、实词解题(一) 、分析语法特点(1)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应该是名词,如果解释成动词就是错的。例 1.甃以石 ,行旅便之。行旅:行走旅游。(2001 年春季)例 2.自放驴,取樵吹爨。樵:打柴。(2000 年)“樵”作动词“取”的宾语,是名词解释成动词“打柴” 错误。(2)名词用在 “之”字前、用在 “所”字后、用在副词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 “而” 后(除并列关系) 要解释为动词。例 3.善才绳之。绳:捆绑。(1997

3、 年)“绳”是名词,用在“之”字前,要活用作动词,解释为“捆绑” 正确。例 4.立谓所亲曰。亲:亲属。 “亲”字用在“ 所”字后,是动词用法,解释为 “亲属”错误。例 5.不意乃在朝列。意:意愿。副词不能修饰名词, “意”应是动词“料想” 。例 6.凡吏于土者。吏:官吏。名词和介宾短语搭配,要活用作动词, “吏” 应是动词“做官”。例 7.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东:向东。方位词“东”用在“而” 后,活用作动词“向东”。(3).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要解释为动词,通常是指第一个字。例 8.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 (2001 年春季)“雨雪”是两个名词连用, “雨” 活用作

4、动词, “雨雪”即“ 下雪”。(二) 、利用构词特点古汉语中不少词语是由并列成分构成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反,利用这种构词特点也可以正确地解答试题。例 9.每读书至治乱得失。治:主管。 “治乱得失” 是由两个相反意思的词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其中“得” 与“失”相对,那么“ 治”与“ 乱”也该相对,由此推2出“ 治” 应该是形容词,解释为动词“ 主管”错误。例 10.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将:搀扶。 “扶”与“将” 是同义复词,都是“搀扶”之意,解释正确。例 1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出去。 “出入”在句中是偏义复词, “出”是衬字,无意义,解释为“出去”错误。 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没有列入高考

5、考试范围,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还是涉及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因此,在高考复习时,要有选择地整理一部分常用的文化常识和重要的文言句式。与文化常识有关的高考例题(1).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2002 年) :指刚成年的时候。 (见孔雀东南飞)(2).铨简秀士(2002 年春季):选拔官吏。(见记王忠肃公翱事 ) (3).而城中鼓噪从之(2001 年) :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见 失街亭) (4).始视事,恂恂若不能(2001 年春季) :官吏到职开始工作。 (见张衡传) 与文言句式有关的高考例题(1).城之不拔者二耳。(2001 年) 拔:被攻取。(被动句) (2).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20

6、00 年) 主谓式判断句,即 “他是都督”。 文言虚词(略,福建高考近几年未单独出题)考试说明要求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测试形式:文言虚词的测试形式只有一种,即判断 4 组 8 句中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解题方法(一) 、对照教材例句区别用法高考文言虚词用法题共 4 组,8 个例句,除原文外,其余 4 个句子一般都选自中学教材,句式和考文基本相同。分析近几年选自教材的例句可以看出,大多出自史记 ,也涉及了一些传统篇目,如出师表 过秦论 促织 游褒禅山记等。因此,只要熟悉教材中传统篇目中的常见虚词用法,再加以比较,就能推断出答案。这是解答虚词用法题的主要方法。例 1.五千

7、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2001 年)后句出自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传统课文。 “因” 字是连词,相当于“于是” ,前句句式与后句相似, “因”字用法相同。(二) 、分析虚词语法特点(位置不同其用法不同,位置着重看其在谓语动词的位置)(1).“以”字前后是动词性(形容词性) 词语或短语, “以” 是连词;“ 以”字后面是名词性词语或短语, “以” 是介词。例 1.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2003 年春季) 前句“以”字后的“身死” 是名词性结构,组成介宾短语做“白”的状语, “以”在句中是介词。后句“ 以”字前后的“险” 和“远”都是形容词, “以”在句

8、中是连词,两句“ 以”字用法不同。例 2.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前句“以” 字前后的“缓攻”和“待其事”都是动词性结构, “以” 是连词;后句“以” 字前后的“穷予生之光阴”和“疗梅” 也都是动词性结构, “以” 是连词,两句“以”字用法相同。(2).“以”或“于”两字常和后面的名词性结构组成介宾短语,搭配对象类别不同, “以” 或“于”字用法也不同。例 3.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2002 年) 两个“以”字都是介词,前句搭配的“ 百骑”是“人”,后句搭配的“ 钟磬”是“ 物”,由不同类推出意义不同。例 4.遣使约降于燕。故

9、内惑于郑袖。(2001 年) 前句“于”字后面的“燕” 是国名,后句“于”字后面的“ 郑袖”是人名,类别不同。 “于”在前句中相当于“到” ,在后句中相当于“ 被” ,意义不同。(三) 、看虚词出现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不同,位置着重看其在谓语动词的位置)(1).“其”字用在感官动词或心理动词后,是能充当主语的人称代词;用在名词前是指示代词或是充当定语的人称代词;用3在主语和谓语表委婉语气;出现在句中和句首用法不同。例 5.一则羡其不孤;秦贪,负其强。(2003 年北京卷) 前句的“ 羡”是羡慕,是感官动词, “其” 是代词“他” ;后句“负”是一般动词, “其” 是代词“他的”,意义不同。例

10、 6.其孰能讥之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前句“其”在句首,表反问语气;后句“其” 在句中,表委婉语气,意义不同。例 7.秦王恐其破璧。则或咎其欲出者。前句的“恐”和后句的“咎” 都是感官动词,前句的“其”能充当主语,是人称代词“他 ”;后句的“其 ”不能充当主语,是指示代词“那个”,意义不同。(2).“之”字前后分别是名词和动词(或形容词) , “之” 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之” 字前后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结构和名词,“之 ”是助词,译为“的” 。例 8.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2003 年北京卷) 前句“之”用在名词“海” 和形容

11、词“深”之间,后句“ 之”用在名词“ 李渤”和形容词“陋” 之间,用法相同。例 9.太子之死也。从容受死之意。前句“之”字用在名词“ 太子” 和动词“死”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句“ 之”字用在动词性结构“从容受死” 和名词“ 意”之间,是助词“的”,两句用法不同。3 筛选文中信息解题步骤:(1) 、审清题干要求,注意某些词,如”直接” 、 ”全部”等;(2) 、先排除其他人做的事;(3) 、其次排除和题干无关的事;(4) 、仍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再排除侧面表现的选项;(5) 、应用排除法做,再用检验法验证。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杨业善于用兵的一组是 (3 分)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 南向背击之,契

12、丹大败 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 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 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A B C D答案:D(是官职升迁,是被迫出战, 是作战勇猛) 4、文言翻译的具体方法1.保留。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照原文抄录。例 1.”燕使乐毅伐破齐” 。(1999 年) 其中的” 燕”“齐”“ 乐毅”是国名和人名。例 2.”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其中的”永元”“孝廉”是年号和科举名。2.解释。即联系上下文组成现代汉语常用的词语,是应用最普遍的方法。例 3.”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2003 年)其中的”恶”“ 过”“忠”“

13、 佞” 就可以分别组成”厌恶”“过错”“忠诚”“ 奸佞” 。例 4.”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2003 年)其中的”能”“ 廷”“面”“从” 分别组成”能够”“朝廷”“当面”“ 顺从” 。3.更换。即结合上下文换成现代汉语惯用的词语,有些特称词语和修辞格还要采用意译。例 5.”食毕,复随旅进道”(2000 年)其中的”食”“ 复”“进道”就可以更换为”吃”“又”“上路” 。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用语,如”下车”“ 乞骸骨”“ 除”“ 拜”“左迁 ”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例 6.”履至尊而制六合。 ”其中的”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 ,但翻译时要更换为”整个天下”

14、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例 7.”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其中的”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 边防”。4例 8.”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其中的”缙绅”是借代修辞,应换译为” 官员”。例 9.”愿未及填沟壑而托之。 ”其中的”填沟壑”是婉曲修辞,应换译为” 死”。4.增补。即补出省略的语句或成分,文言句子中需要补出的成分主要有主语、宾语、谓语和介词。如果是词类活用,也要补译出来。例 10.”(原) 于是遂就书。 ”(2003 年北京卷) 增补主语。例 11.”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 (李广)尽哀。 ”(2002 年)增补宾语。例 12.”径将我入

15、(于) 青云间。 ”(1999 年) 增补介词。例 13.”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 (迎操)也。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 ?” 增补谓语。例 14.”尽降齐城。 ”(2001 年)其中的”降”是使动用法,译为”使齐国的城镇全部投降” 。5.删除。即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虚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词等。例 15”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 ”(2003 年北京卷) 例 16.”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2001 年)例 17”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上述三例中的那些字删去不译?例 18”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例 19.”噫吁嘘,危乎高哉!”上述两句那些字只翻

16、译一个词?6.调整。即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式,倒装句式主要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和主谓倒装。例 20.”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 年)译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宾语前置。例 21”灌脂束苇于尾。 ”(1999 年 )译为”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 ”状语后置。例 2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为”寻找一个能出使秦国回答对方的人,没有找到。 ”定语后置。7.凝缩。即对文言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例 24.”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翻译时可凝缩为” 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 三、古诗鉴赏意象 意境 情感 主旨1、写什么:人、事、景、物2、怎样写:表达技巧3、为什么: (1)为什么写这些 (2) 为什么这样写鉴赏诗词四读:(1)先读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把握本诗重点。(2)再读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