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三地理二轮专题 2-3 地表形态的变化

上传人:20****03 文档编号:168041573 上传时间:2021-02-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三地理二轮专题 2-3 地表形态的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4高三地理二轮专题 2-3 地表形态的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4高三地理二轮专题 2-3 地表形态的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4高三地理二轮专题 2-3 地表形态的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4高三地理二轮专题 2-3 地表形态的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高三地理二轮专题 2-3 地表形态的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高三地理二轮专题 2-3 地表形态的变化(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选择题(2013江苏)下图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图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读图回答12题。 1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A大湖萎缩而成 B古河道残遗而成 C人工挖掘而成 D风力侵蚀而成 2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答案】1.B2.D【解析】第1题,考查了湖泊的成因。据图分析可知,月牙泉是古河道经过的地方。其成因为古河道残遗而成。故答案为B。第2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2、的变化的原因分析。据材料可知,月牙泉的补给为地下水。千百年来,其蒸发量与补给量一直处于平衡状态。近些年来其补给量不断减少,因而使得泉水日趋干涸。雁荡山位于我国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境内。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雁荡山是一座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的白垩纪流纹岩古火山。左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简图,右下图为雁荡山峡谷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3左上图中可以表示雁荡山山体岩石类型的是()A甲 B乙C丙 D丁4形成右上图示峡谷景观的地质作用是()A BC D【答案】3.B4.D【解析】第3题,雁荡山是一座白垩纪流纹岩古火山,故雁荡山山体岩石类型应为岩浆岩。题目左上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岩

3、浆。第4题,雁荡山峡谷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属于外力作用。题目左上图中分别代表重熔再生、冷却凝固、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第四纪时欧洲分布着大面积冰川。读图回答56题。5欧洲大陆冰川南侧边界走向如上图所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 B海陆位置C洋流 D地形6上图中A半岛多峡湾海岸,形成峡湾海岸的最主要外力作用是()A海浪侵蚀 B冰川侵蚀C流水侵蚀 D冰川堆积 【答案】5.A6.B【解析】第5题,图中大陆冰川南侧边界大致呈东西走向。因为边界处纬度相差不大,热量条件相似,故选A。第6题,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的峡湾海岸是由第四纪时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故选B。下图是中亚地区某咸水湖地质剖面图,湖底的基

4、岩为玄武岩,在玄武岩之上为各类沉积岩。近几年,该湖泊面积逐渐萎缩。据此回答78题。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N地缺少含煤岩层,说明该地古气候不适合森林的生长B从构造上看,该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C岩层的新老顺序是由老到新D该湖泊最可能是咸水湖而不是淡水湖8据图可以推测,M、N两地经历的地质运动过程是()AM地所在的岩层没有经历过上升和下降BM地所在的岩层经历上升和下降的次数多于N地CN地所在的岩层至少经历过升降升降的过程DN地所在的岩层只经历过升降升的过程【答案】7.D8.C【解析】第7题,可利用排除法:煤和森林是紧密联系的,M地有含煤岩层,说明该地古气候适合森林的生长;从构造上看,是断层而不是

5、背斜;岩层的新老顺序是由新到老;选D。第8题,N地缺失地层,可能在该沉积时代,N地处于上升过程。选C。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C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据此回答911题。9图示区域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A BC D10图中各类岩石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排序正确的是()AA、D、G、B、F BB、E、D、A、FCG、B、A、E、D DG、F、B、D、A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F层B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C假设C层为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常年盛行北风D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地向下打井开

6、采【答案】9.C10.C11.C【解析】第9题,图示下部岩层有明显的水平弯曲变形,说明该地地壳发生过水平运动;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说明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岩浆活动;与岩浆岩接触地带有变质岩存在,说明该地发生过变质作用;C为沉积物,说明有外力作用的影响。选C。第10题,根据图示岩层的分布和地质作用的关系分析,C、B、F属于下部沉积岩,越往下,越早沉积,由早到晚顺序为G、B、F;A岩浆岩破坏了G、B、F等沉积岩层,说明A晚于G、B、F岩层形成,在A岩浆岩附近,出现变质岩E,反映E在岩浆作用之后较短的时间里发生变质作用;D岩浆岩侵入了A岩浆岩,反映D在A之后生成。选C。第11题,隧道选址应在背斜

7、处,而F处为向斜;A为岩浆岩,不可能找到化石,处地下为向斜构造,为良好的储水构造,开采石油应对应地下的背斜构造,即从处向下钻井;若C为沙质沉积物,其形态为沙丘,则缓坡一侧为迎风坡,故判断盛行风向为北风。选C。某河谷一块高约二百米的巨大沉积岩崖壁上分布着许多直径小于一米的洞穴,河谷所在流域一直为亚热带湿润气候环境。读崖壁洞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回答1213题。12洞穴形成最有可能受到的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 D海水侵蚀13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A年平均河水位线在持续上升B海拔越高洞穴形成的时间越晚C海拔越高岩石年龄越老D高处洞穴较少,可能是久经外力作用而消失【答案】

8、12.A13.D【解析】第12题,洞穴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随着河床不断下降,洞穴就逐渐露出来。选A。第13题,沉积岩容易被河水侵蚀而使河床不断下降,因而年平均河水位线在持续下降,海拔越高洞穴形成的时间越早,海拔越高岩石年龄越轻,高处洞穴较少,可能是久经外力作用而消失。选D。 流水侵蚀是重要的侵蚀作用,其侵蚀地表强度与地形、降雨、植被、土壤等因素密切相关。读图,回答1415题。14读土壤结构图,图中何种土壤受流水侵蚀作用相对较弱()A BC D15读坡角与侵蚀强度关系图,当坡角超过40时,流水的侵蚀强度反而逐渐变小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坡面植被覆盖程度越来越好 B降雨强度减弱,坡面流量减小C

9、坡面径流流速减小 D受雨面积减小,坡面流量减小【答案】14.A15.D【解析】第14题,土壤粘粒比重最高,说明其最有可能生长有较密的植物,故受流水侵蚀作用相对较弱。选A。第15题,山坡达到一定坡度后,由于其更接近于地面垂直,受雨面积减小,坡面流量也减小,则流水侵蚀强度减小。选D。下面左图为我国某河流某一河段河道的走向,A岛是河中一个江心洲,右图表示此江心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617题。16该河应位于我国()A东北地区 D华南地区C西南地区 D东南地区17下列关于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该河段的流向为自西向东,则乙河道将慢慢变浅B江心洲常发育在河流上游水流较快的地方C若甲河道为该

10、河的主航道,则该河段的流向为东南流向西北D若该河的上游修筑水坝,则江心洲面积增长速度减慢【答案】16.A17.D【解析】第16题,由右图可知,A岛分别在春季(3、4月份)和夏季(7、8月份)面积较小,说明该河一年中有两个汛期,即春汛和夏汛,因此该河最应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第17题,该河的上游修筑水坝,泥沙在上游水库中沉积,在江心洲处沉积的泥沙量减小,江心洲面积增长速度就减慢,故选D。二、综合题18读某区域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_,判断依据是_ _。甲地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2)如果要在A、B两处选一处建水坝形成水库,以解决甲镇的缺水问题,建在何处比较合理?理由是什么

11、?(3)分析影响图示中铁路选址的原则。(4)图示甲、乙、丙三个聚落中,易发展成较大城市的是_,分析其区位优势。【答案】(1)背斜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外力侵蚀(溶蚀)作用(2)A处。水库宜建在口袋形洼地的狭窄出口处,且水可以顺流至甲镇;在B地建水库可能淹没甲镇。(3)在山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丘陵山区,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4)甲地形平坦开阔;河流交汇处,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解析】根据该地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可以判断出该地为背斜;为甲镇供水,显然不能将大坝建在B处,否则会淹没甲镇;图中铁路的选址,主要

12、应考虑地形条件的影响;哪个聚落能发展为大城市,可以从地形、河流、交通等方面考虑。19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根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说明C层所处的海陆环境,并逐层分析从E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变化过程。(2)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据图分析,该区褶皱发生在哪一地层形成以后,哪一地层形成之前?(以字母指代地层)(3)比较断层M左右两侧的地层,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写出字母)(4)根据该

13、地层剖面,归纳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各种表现。【答案】(1)C层表示该区为陆地环境;从E层到F层海平面下降;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2)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3)H、I、J、K地层缺失。(4)内力作用表现为: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外力作用表现为:沉积、P层受侵蚀变薄、部分地层受侵蚀而缺乏。【解析】第(1)题,对照图例可知,C为砂岩,属于陆地河湖沉积特征。E为深海沉积形成的石灰岩,G为浅海沉积的页岩,从E层到F层,由海洋环境变为陆地环境,与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有关;从F层到G层,由陆地环境变为浅海环境,与地壳下沉或海平面上升有关。第(2)题,图中CK地层发生了明显的倾斜和弯曲,褶皱一定是这些地层形成之后产生的,即K地层(最年轻)形成之后;N、O、P地层位于最上层,且呈水平分布,是形成最晚和没有发生倾斜、弯曲的地层,褶皱一定在这三层形成之前,即N地层(三地层中最早)形成之前。第(3)题,在断层左侧找对应的地层,最好用标注字母的方法进行,找不到的地层即缺失层。第(4)题,根据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欢迎共享你的资料到http:/ 好资料将在传播中实现他的价值博学地理网是地理老师教研,资料分享的好网站,欢迎上传地理资源到http:/ 下载2021年2月最新地理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