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宪法权利救济权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67945782 上传时间:2021-02-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宪法权利救济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宪法权利救济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宪法权利救济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宪法权利救济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宪法权利救济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宪法权利救济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宪法权利救济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宪法权利救济权摘要:公民宪法权利救济权有最高法律 地位的宪法将其规定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其历史进步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该规定与法 的体系和宪法的法律地位不和谐。完善公民 权利救济方面的立法,确实保障公民权利救 济权在新时期有着特殊的意义。关键词:权利救济权 自力救济 他力救 济宪法诉讼一、我国宪法关于公民权利救济权的规 定存在的问题如果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侵犯而不能 获得救济,就等于没有这项权利,既通常所 说的无救济就无权利”, 但这是在肯定权 利存在的前提下从反面说明如果对权利不 予以有效的保护,则权利就无法实现,但如 果权利不存在,根本没有救济的可能性。权 利救济权属于每项基本权利必然包含

2、的内 容,因而事实上并非独立的基本权利。1宪法是保障每个人权利的“社会契约”,它首先是一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其最高的法律效力要求制定普通法律时,保障公民权利实现的内容和方式是普通法律应 该之规定,这些一般体现在诉讼法律制度及 行政复议等法律规定中。因此,权利救济权 作为公民基本权利是不适当的, 至少不符合 法的逻辑体系。我国宪法列举的公民权利救济权有批 评权、建议权、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和 取得国家赔偿权。批评权可以认为属于政治 自由的范畴;建议和检举权不能包含在权利 救济权内,因为这种权利的行使不能使公民 基本权利受到侵害时得到救济。而控告权和 申诉权包含在诉讼权内。 既然宪法的目

3、的在 于保障公民权利,当权利受到来自国家机关 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侵害时, 公民有权获 得国家赔偿是宪法确定公民权利得到救济 的应有之意,也是法的正义性必然之要求。 宪法是“法律之法律”,其超然地位决定制 定普通法律时,立法者在制定宪法权利时应 同时制定保障权利实现的救济权, 这种保障 的提供是国家的义务,而对于公民来说是权利救济权我国宪法规定的所谓宪法的权利救济 权不排除有积极的因素。 在中国宪法之上的 观念较弱,人们习惯于从宪法的具体规定中 机械的寻找创造法律的依据时, 在中国走向 法治的进程中,宪法规定了权利救济权无疑 能对保障人权的立法起到促进作用。比如, 也许宪法如果没有规定公民的国

4、家赔偿权, 我国的国家赔偿法有可能滞后出台。因 为从表面上看,宪法的规定普通法律如果不 能与之配套的话,人们很容易看到该漏洞从 而引起立法的冲动,以至于完善它。但这种 规定我们并不能因其具有积极因素而排除 其不合理性。宪法规定了公民对来自国家机关及其 工作人员的侵害的救济权, 但却没有规定公 民对来自国家机关之外的侵害的救济权。比如,没有规定公民有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鉴于时代已经改变,社会之结构,已从农 业迈入工业。社会结构之改变,明显地影响 到基本权利之效力。在工业社会下的生存弱 者,民法所谓的契约自由、私法自治,对其都无意义。对个人尊严以及基本权利之侵害, 除了国家以外,实质的社会势力者

5、,亦是主 要来源之一”。由此可以看到规定公民对来 自国家机关之外的侵害的救济权同样具有 重要的意义。这种宪法权利救济权的规定无 疑暴露出中国制宪的不成熟性。 如果作为明 示的规定来突出权利救济权的重要性,在宪法修改时可以概括列一条“公民基本权利 受到侵害时有获得救济的权利”,这样既能 体现宪法的高度概括性和“无处不在”性, 又符合宪法作为法的逻辑性。二、公民宪法权利救济权立法现状及不 足权利救济权作为一种保障权利实现的 请求权,其保障方式有“自力救济”和“他 力救济”两种方式.行政复议、国家赔偿、 诉讼等属于他力救济;正当防卫和自助行为 等属于自力救济。宪法规定的公民对国家机 关和国家机关工作

6、人员的控告权、申诉权在行政法规和行政复议制度中都有规定。依照多数学者的理解,宪法第 42条规定的“控 告”权和“申诉”权被认为包含在诉讼权 内,因而在此与权利救济权相对应的主要是 “控告”权和“申诉”权以及取得国家赔 偿权;公民获得赔偿权有国家赔偿法等 法律来调整;而公民权利被侵害后的他力救 济大多靠诉讼来完成,诉讼成为救济中最有 效、最终极的他力救济方式。我国刑法规定 的正当防卫和民法上的自助行为即属于自 力救济。要保障权利救济的实现就必须完善权 利救济方式。在他力救济中,国家赔偿在受 案范围上有很多限制, 且对公民造成的损害, 国家只赔偿直接损失,不赔偿间接损失;只 赔偿财产损失,不赔偿精

7、神损失。因此这种 救济方式的规定与宪法权利的基本精神不 相符,需要修改完善。既然宪法的作用主要为了限制权力保 障权利,并且其作为最高地位的法所规定的 权利在普通法律没有规定时,这种宪法权利 受到侵害或发生争议时,国家就有义务为此 种情况提供救济,这就涉及到个案中宪法是 否可以适用问题。“齐玉苓诉陈晓琪”案件 中,创造了宪法司法适用的先例。这种救济 虽属民事诉讼救济的方式, 但由于其在个案 中增加了使用宪法来保障公民权利的内容, 因而使公民宪法权利救济范围更加扩大。当宪法规定的权利主体认为普通法律 的规定侵害其宪法权利时, 在个案中这种救 济就涉及到宪法权利诉讼问题。它要求有关 机关依照一定的程

8、序先判定法律的规定是 否违宪,从而认定普通法律是否有效。有人 将这种宪法诉讼界定为:宪法诉讼是解决宪 法争议的一种诉讼形态,既依据宪法的最高 价值,由特定机关依照司法程序审查法律的 违宪与否,确定法律的违宪与否并使违宪的 法律失去效力的一种制度.我国没有建立这 种制度,从法理上看,建立这种制度是非常 重要的。该救济方式可以使公民宪法权利在 受到法律的侵害时得到保障,从而使权利救 济体系逐步完整。在他力救济特别是国家救济中我们应 该考虑的是公正性、及时性。而在自力救济 中首先考虑的是国家法律的授权性规定,比如正当防卫权。这就要求国家制定法律时,充分考虑到公民自力救济的重要性,权衡利弊,为公民自力

9、救济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又 能保障相对方的权利免受不应有的损害。在权利救济体系中自力救济无疑是最及时和 有效的,但自力救济的条件和方式等问题必 须有法律明确予以规定,并使之周密、完善。三、完善公民权利救济权方面的立法, 切实保障公民权利救济权由于公民宪法权利的多样性, 这就要求 宪法权利救济方式的多元化, 即使公民同一 种权利受到侵害,也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救济。 例如,公民的人格受到侮辱时,受害人可以 向公安行政机关控告要求追究加害人的行 政责任,也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追 究其民事责任。国家作为公民权利的保障者, 有义务制定并完善各种权利救济方式的法 律,并使之成为一种严密的体系,切实保障

10、公民宪法权利的实现。公民权利与政治权 利国际公约除规定了立法救济、行政救济 等救济方式外,还规定了许多补救措施。例 如,被判死刑的人应有权要求赦免、大赦或 减刑,要求人身保护及司法审查权等。这些都要求国家在创设权利救济方面的立法时 尽更多的注意义务。我们可以看出权利救济是一种附属于公民 宪法权利的从权利,或者说是一种广义的公 民向国家要求保护的请求权, 离开了具体的 宪法权利没有谈及此权利的必要, 但宪法权 利受到侵害往往依赖国家在多大程度上为 公民权利救济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或者说公 民在宪法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否选择到对自 己有利的救济方式。为公民提供严密、完善 并切实可行而且又不失公正价值的

11、救济法 律制度是国家的一种义务, 对公民来说则是 公民对国家的权利救济权。 我们不能仅仅看 到宪法上是否规定了公民是否享有权利救 济权,而应当关注普通法律是否为公民基本 权利受到侵害时提供了救济,并且在现实生 活中是否得到真正贯彻执行。宪法具体规定 公民的权利救济权不是必须的,而普通法律 依据宪法制定保护公民具体宪法权利时,该相关法律就必须提供公民的宪法权利救济 方式或者权利救济制度,并使这种救济多样 化、系统化,并能够贯彻实施,否则这些有关规定公民权利救济的法律是有瑕疵的参考文献1张千帆 主编宪法学法律出版 社2004年版238页。周伟宪法基本权利案例的法理分析 第329页载于云南法学,2000年。张千帆 主编宪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240页。刘志刚宪法诉讼的民主价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