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汽车生产能力过剩

tang****xu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7.27KB
约11页
文档ID:167944500
汽车生产能力过剩_第1页
1/11

汽车生产能力过剩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历史背景;过剩的 影响;汽车企业当前过剩的主要特征;解决 过剩的措施与建议,对汽车生产能力过剩进 行述其中,主要包括:改革开放以后,中 国的汽车行业全面发展, 这一阶段汽车产品 升级换代,结束三十年一贯制的历史国家 调整汽车产品结构,结束缺重少轻的局面, 通过合作、合资、技术引进、联合开发、吸 引外资等手段开始大力发展轿车生产, 使中国轿车具有了一定基础和规模、汽车工业的 迅速发展,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发挥了巨大的 作用,在中国大地上先后成就了上汽、解放、 东风、北汽、长安等大型企业集团,也成长 起吉利、奇瑞、华晨、哈飞、昌河等民族品 牌和私有汽车企业、利润增幅下降,亏损增 加:从企业层面看,从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汽车的价格呈降价趋势,而由于汽车生产量 越来越大,原材料又呈现涨价走势、产能过 剩的第三个特点是正在膨胀的汽车拟建、 改扩建项目东风汽车公司神龙公司二工厂 15 万辆、悦达起亚30万辆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东风集团未来的产能将达到 200万辆、等具体材料详见:论文关键词:汽车;生产能力;过剩论文摘要:我国汽车生产能力已经超过 市场的需求量,出现过剩。

过剩能促进竞争、 给消费者带来实惠,但也存在资源浪费、制 造企业利润下滑等弊端,因此需要在产业政 策上进行引导,使中国汽车工业实现健康良 性发展一、历史背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我们 拥有了自己的汽车工业, 形成了一个产品种 类比较齐全、基本满足国内需要的工业体系 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内外部环境和发展 战略的基本特征变化分析,可以划分为创建 奠基、全面成长和高速发展的三个阶段从 1956年7月14日第一辆解放牌卡车下线到 20世纪80年代初的20多年间,相继奠基创 立了一汽、二汽、上汽等三大骨干汽车企业, 这一时期是以计划经济为主,表现为卖方市 场,车型中80如上的是中型卡车和越野车, 轿车还不到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汽车 行业全面发展,这一阶段汽车产品升级换代, 结束三十年一贯制的历史国家调整汽车产 品结构,结束缺重少轻的局面,通过合作、 合资、技术引进、联合开发、吸引外资等手 段开始大力发展轿车生产, 使中国轿车具有 了_定基础和规模进入21世纪,我国的汽车工业犹如井 喷式发展,从2001年至今,我国各类汽车 的产量几乎是以每年 100万辆的速度递增: 2001年的汽车产量为 234万辆,2002年的 汽车产量为325万辆,2003年的汽车产量为 444万辆,2004年的汽车产量为 507万辆, 2005年的汽车产量达到了 570万辆,2006 年达728万辆,2007年更是高达888万辆。

二、过剩的影响中国的汽车工业生产能力从“不足”到“过剩”几乎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 这一 方面说明了我国汽车工业的辉煌成就, 另一 方面敲响了发生过剩危机的警钟用马克思 主义辩证观点看待过剩问题, 过剩有积极正 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1.正面的影响良性竞争,促进发展汽车工业的迅速 发展,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中国大地上先后成就了上汽、解放、东风、 北汽、长安等大型企业集团,也成长起吉利、 奇瑞、华晨、哈飞、昌河等民族品牌和私有 汽车企业由于企业众多、产品分布齐全, 各厂家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这促使厂家居安 思危,加大技术整改投入,缩短产品开发周 期,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可选择性加大由于汽车厂家众多,同 价格范围的车型、制造商很多,给客户提供 更多的选择,买到称心如意的汽车大,许多客户徘徊在各专卖店内, 咨询、讨价还价, 商家的销售理念有率和赢利能力,不断提高竞争性;新,大打价格牌、购买的经济性因为品牌众多、选择性 反复比较、“顾客为上帝”已成为各 为了最大可能获得市场占 制造商们努力从内部挖潜、 同时在营销上不断推陈出 服务牌、人情牌、组合牌正是有了上面这些因素,消费者获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实惠。

2.负面的影响能源问题在20世纪中期流行的“石 油即将枯竭,必须尽快开发能代替石油的新 能源”之说现在仍在流行,各国都为研究与 开发新能源投入了巨额资金因为生产能力 过剩,汽车的销售价格可能会更低,汽车的 数量会越来越多,消耗的石油也会与日俱增, 石油危机可能会提前到来另外,石油还是 人类生存所需的除汽车之外的重要资源, 汽车消耗的石油越多,用于其他用途的石油就 越少,最终阻碍人类文明的进步换型成本高汽车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必 须规模才能经济,而规模化的流水线是按一 定车型定制的从过剩的情况具体分析,有 些企业是结构性过剩,也就是说企业可以生 产的车型市场不需要, 而需要的产品公司又 生产不出来,如果要投资新的生产线,老的 线怎么办?给决策制造了困难, 同时企业背 上了沉重的包袱制约自主创新我国大部分汽车生产企 业的自主开发能力不强,不得不被动地、高 成本地引进技术和产品,许多企业仍沿用技 术引进和组装生产模式, 这是造成产能过剩 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模式下,国外企业 牢牢把住产品技术核心,关键的技术、工艺、 设备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另外,合资公司外 方任总经理的居多,他不太可能从合资公司 的财力中拿出资金来发展自主品牌。

影响产品质量和技术进步 生产的过剩, 必然导致竞争加剧、企业大打价格战,其直 接结果是企业利润下降,甚至造成亏损,企 业难以支出庞大的研发费用,更有甚者为维 持企业的生存而采取偷工减料等短期行为, 损害公司的形象和消费者利益三、汽车企业当前过剩的主要特征利润增幅下降,亏损增加:从企业层面 看,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汽车的价格呈降 价趋势,而由于汽车生产量越来越大,原材 料又呈现涨价走势 在两个走势的双重打压 下,汽车企业从过去的高利润回归到合理的 利润水平由于前期投资形成能力,出现“井喷式”投产,各厂家为了占领市场,大 打价格战,纷纷采取降价让利吸引顾客,有的厂家不惜亏本换市场,产品供大于求导致 惨烈的降价战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 2004年汽车行业利润总额下降了 45亿元,同比下降了近6个百分点2005年,国内汽 车市场增速放缓、价格战愈演愈烈、全行业 利润再次大幅下降,全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 降%亏损企业亏损额更是增长了 %在14 家国家重点汽车企业中, 亏损企业占了三成 多,利润同比下降的企业达 9家,利润同比 出现增长的只有1家金杯、南汽、东南和 昌河汽车都出现亏损,一汽、上汽、东风、 长安、重汽的利润皆大幅下降,其中唱主角 的一汽、上汽和东风三大集团利润降幅也分 别达62% 58嘛口 43% 虽然2006年中国汽 车需求增长30%但行业产能也增长了 40% 汽车业产能过剩状况进一步恶化。

2006年中国汽车业设备利用率由 2005年的76%条至 73%汽车售价下跌6%产品利润率下降4%产能过剩的第二个特点是库存压力增 加2006年的库存压力明显高于 2005年 不少厂商在进入 2005年后对2004年市场走 势进行了反思,2005年上半年开始实行以销定产的生产方式,在连续几个月销大于产的 情况下,使汽车库存下降至接近正常量仅 2005年上半年全国共消化库存 24万辆但 下半年许多厂商对于行情过于看好,产量提 高,致使三季度车市又增加了 4万辆库存,部分压力已经转嫁到了经销商环节, 造成经销商压库的现象比较普遍到了 2006年一 开年,汽车市场一路看好,各汽车厂商开足 马力生产,虽然全年实现销售各类汽车 728万辆,但大部分企业的开工率只有 60%同时各厂商的库存合计达到 60万辆2007年 实现产销汽车888万辆,但企业的平均开工 率不到70%库存量也较大产能过剩的第三个特点是正在膨胀的 汽车拟建、改扩建项目东风汽车公司神龙 公司二工厂15万辆、悦达起亚30万辆项目 正在建设之中,东风集团未来的产能将达到 200万辆一汽集团在投资达产后的产能将 达到200万辆特别是经“上南合作”后, 上汽有望率先冲向200万辆产销大关。

北汽 控股几年后的产能有望达到 139万辆在香 港上市的民营吉利汽车大手笔投入,计划2010年产销汽车80万辆,然后冲击100万 辆大关韩国现代起亚汽车集团计划今后几 年在中国投资31亿美元,扩大汽车和发动 机生产能力,以拓展中国汽车市场在投资 计划完成后,现代起亚汽车集团在中国的整 车年生产能力将提高到103万辆四、解决过剩的措施与建议企业重组由于汽车工业对各省区的巨 大经济作用,除了极少数几个边远省份以外, 几乎所有的省辖区都有汽车制造企业或者 与汽车相关的改装厂、零部件配套企业这 么多的汽车企业导致整个行业的不经济 企业重组的目的在于采取关停并转方式把相 关企业重组成企业集团, 在集团内部进行分 工,避免过分竞争与重复;集团间也在产品 上有宏观分工和偏重强化标准首先要在安全性、经济性方 面要有足够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由 于车祸的死亡人数达10万人,对于汽车企 业要用严格的安全技术指标进行约束 现在石油是人们生活的必不可少的资源, 但石油枯竭也是必然的事实,节约能源是我们建立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汽车燃油经济性是每个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企业探索技术方案,政府制定相应的的规定 和激励政策。

汽车排放污染是重要污染源之 一,制定强制性排放法规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但是,治理汽车排放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需 要政府、汽车企业、石油化工等部门的协同 工作,才能达到治本之目的提高入行门槛当前我国汽车行业只不 过是结构性过剩,即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产 能反而不足目前年销量不足1万辆的企业 达70%其中年销量在1000辆以下的将近 50%这些企业不是应该限制其扩产,而是 应该勒令其退出,否则资源浪费将相当严重 但是,对那些蒸蒸日上的本土企业,则没有 必要围追堵截;在新建项目上应提供便利, 否则会削弱自主品牌的力量, 打击其自主研发的积极性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考文献:[1]李素萍.消费者选车更看重什么[J]. 专家论丛,2006,:58-62.[2] 王晶.中国汽车市场分析[J].上海 汽车,2007,:48-51.[3] 邱媛.我国汽车消费趋势分析[J]. 汽车工业研究,2006,:124-126.[4] 张召力,樊胜岳.从汽车消费税制改 革窥探中国汽车工业的产能过剩[J].商场 现代化,2006,:103-106.[5] 胡小军,张希良,何建坤.家庭汽车 消费意向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消费经 济,2007,:35-38.[6] 陈清泰,刘世锦.迎接中国汽车社会 [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2-4.新晨范文网汽车生产能力过剩。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