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化学探讨教学的认知与实践

上传人:风****你 文档编号:167619347 上传时间:2021-02-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化学探讨教学的认知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精编]化学探讨教学的认知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精编]化学探讨教学的认知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精编]化学探讨教学的认知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精编]化学探讨教学的认知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编]化学探讨教学的认知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化学探讨教学的认知与实践(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学探讨教学的认知与实践摘要:化学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应加深对探究性教学的认识,在实践中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且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推理、设计实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方法。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实践策略 化学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改变课堂中老师单纯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落后教学方式,创建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科学教学方式。探究性是科学的重要属性,培养科学探究意识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就意味着老师要在探究性教学中作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更好地遵循“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改理念,围绕“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给学生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本文拟对实践中探究性课堂教学策略问题作初步探讨,现将我的认识与实践活动介绍如下: 一、探究性教学的认识 1、探究性教学的理念认识 探究性教学是将研究性的思想方法融入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其方式是以探究为主,指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2、探究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坚持以学生为

3、主体;讲究实践性、创造性、民主性、广泛性、自由性;教学方式多样,教学环境开放。 3、探究性教学的目标 探究性教学的目标不是单纯地要求学生必须获得某一个已知的结果,而在于使学生通过参加探究的过程获得相关的体验,激发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探究性教学的实践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恰当的情境创设会在“教材-情境-教师-学生”之间形成积极多向联系,使教学活动迅速地进入高效的学习空间,尤其是创设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知识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4、自主地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生活实例创设探究情境 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实例作为探究性教学的切入点,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例如:在“氯气的性质”教学前,播放2005年重庆市消除氯气泄露的记录片,要求学生看后讨论氯气表现出哪些性质;在“铝的性质”教学前,让学生罗列铝制品在生活及生产中的应用来归纳铝的有关性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探究情境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用实验创设情境,借助实验步步探究,发现本质是探究活动的主要方式,是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调整实验步骤

5、,改进实验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我们都很熟悉的“蔗糖变黑面包”的实验,就是将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于一体的好素材,从该实验的每个现象入手,提出疑问:为什么变黑?体积膨胀、疏松多孔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为学习浓硫酸的脱水性及与炭的反应创设了问题情境;又如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提供氯化钠、碳酸钠、硝酸钠、硫酸铵、氯化铵、醋酸钠、蒸馏水、酸碱指示剂,要求学生测盐溶液的酸碱性,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盐溶于水后,有的显中性,有的显酸性,有的显碱性,从而对盐溶液表现出的酸碱性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通过材料阅读创设探究情境 在探究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阅读理解教材现成或教师给出的相关

6、材料,教师利用材料中的内容发掘出问题,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例如:在阅读硫酸的工业制法原理文字内容和主要设备流程图,可发掘出以下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生产过程,如第一阶段:为什么黄铁矿在煅烧前要粉碎?反应物中没有液体为什么叫“沸腾炉”?为什么要净化炉气;第二阶段:为什么要用上下多层催化剂;第三阶段:为什么三氧化硫气体与浓硫酸要逆向流动?等等,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究。 2、引导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是搞好探究性课堂教学关键环节。自主探究过程是学生自由、独立地去分析推理、设计实验的过程,而教师则成了学生探究的服务者,这样不仅体现了“教为主

7、导,学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严密性,培养其探究能力。同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敢于让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活动中。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时,分析推理和开展化学实验是实施问题探究的两个重要途径。 ()分析推理,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学生可以利用已有但未得到深化和运用的知识,积极思考开展讨论,以达到共识。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中(如S+HNO3(浓)H2SO4+NO2+H2O),学生采用的观察法基于质量守恒定律,由于反应式中H、O原子个数无法同时确定,因此造成了思维障碍。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有什么

8、守恒关系可以利用?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很容易发现氧化还原反应存在着得失电子守恒关系,学生将此定律应用于配平上,则较顺利地完成了方程式配平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的原则、步骤及注意事项,从而顺利掌握这一配平方法。又如,在讲解完硝酸的性质后,通过讨论,实验室以铜为原料制备硝酸铜有如下几种实验方案:铜与浓硝酸;铜与稀硝酸;铜与氧气生成氧化铜,再氧化铜与稀硝酸生成硝酸铜;铜与氯气生成氯化铜,再氯化铜与稀硝酸生成硝酸铜。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推理,从环保角度和经济角度(节省硝酸的用量)进行评价,得出为最佳方案。 ()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手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利

9、用化学的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检查知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是化学探究的主要方法。例如,通过“蔗糖变黑面包”这一演示实验探究出炭与浓硫酸的反应产物中存在气体,如何知道存在的是什么气体,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来推测验证。又如:讲硝酸的氧化性时,演示浓、稀硝酸分别与铜反应:稀硝酸与铜反应后的溶液显蓝色,浓硝酸与铜反应后的溶液则显绿色。同样是硝酸铜溶液,为什么会出现绿色呢?难道与生成的红棕色气体NO2有关?学生可相互讨论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讨论,最后我们师生共同选出三种实验方案:1、取适量的FeCl3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混合,观察颜色变化。2、加热浓硝酸与铜反应后的试管,并

10、把产生的气体通入稀硝酸与铜反应后的试管,观察两试管颜色的变化。3、向一支试管中加一块较大的铜屑,用分液漏斗滴加浓硝酸,最后使铜有剩余,再观察反应后溶液颜色。通过实验发现,方案1中的混合液呈绿色;方案2中的加热试管内开始出现大量红棕色的NO2气体,随着不断加热,气体越来越少,最后原来呈绿色的溶液变成蓝色,而原来呈蓝色的硝酸铜溶液随着涌入NO2的量的增加逐渐变成了绿色;方案3中的试管滴入浓硝酸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随着硝酸滴入量的增加,试管内溶液开始也出现绿色,等到试管中不再有气泡产生时(铜有剩余),溶液又变为蓝色(同时有蓝色晶体析出)。同学们看到这些现象一片欢呼,最后,我们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浓

11、硝酸与铜反应后的绿色溶液是黄色和蓝色叠加形成的复色。经过这一系列的实验设计,不仅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开展交流评价,深化探究能力 交流、评价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探究中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归纳,要求用简练的语言或图表加以整理和重组,并进行充分交流,相互评价。这样就为同学间创造相互帮助的机会,在交流和评价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如对前面有关盐类水解的规律,可用“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等短语进行概括。交流、评价是探究性教学持续运作的保证,在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和实验探究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价总结,

12、使学生的探究得到进一步深化。 在探究学习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进行小结使学生遇到类似问题可以很快选择正确的方法去探究,达到“授之以渔,有鱼可食”的境界。 总之,探究性教学是一种重在探究,贵在引导的教学方式,探究性教学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动手、动脑、探索、研究的平台,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完全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一现代教学思想,同时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动机)等紧密地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探究性教学在实践过程中确实比传统的教学方式优越,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一直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张茹建化学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湖北武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谢柄杰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北京,中学教育出版社,2003 4宋闯军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湖南,湖南师范教育出版社,2005 5李伟臣、邹秋菊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初探,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