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记叙文常考点初二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697845 上传时间:2017-11-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清记叙文常考点初二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理清记叙文常考点初二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理清记叙文常考点初二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理清记叙文常考点初二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理清记叙文常考点初二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清记叙文常考点初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清记叙文常考点初二(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理清记叙文常考点一、 本周难题解决(课后作业)二、 文学积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 坠青云之志。 王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三、 知识点总结 一、记叙文基础知识1 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 )、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 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 、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 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

2、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6 划分层次?(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 总分总(掐头去尾)7 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 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8 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 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 填写读书卡片。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1)

3、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11 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12 写作手法及作用?(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

4、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 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

5、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3 修辞方法及作用(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

6、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15 句子含义?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16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1) 承接上文(2) 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 承上启下(过渡) (4) 为后文作铺垫17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18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9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种类:(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

7、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1.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22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23.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24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27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二、针对性阅读

8、(二)阅读下文,完成 21-26 题(26 分)“青花瓷”缘朱晖故事得从 马未都先生的一篇博文说起。2008 年 “春晚”,周杰伦演唱的一首由方文山作词的青花瓷引起轰动。流行的曲调柔和了古典的意蕴,听得观众 们如痴如 zu。马未都原本对流行歌曲不感兴趣,但此歌的主 题令他屏息聆听。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美妙的歌词令马未都赞不绝口。要知道, 马 未都曾经在中央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解过青花瓷,有关青花瓷的歌曲又怎能不触动他的神 经呢?但是,听着听着,他渐渐地从美妙的歌词中觉察出一些什么,感 觉到有些不对劲, 顿时如 鲠在喉,不吐不快。他随即写

9、了一篇博文,对歌中的某些词句提出了 质疑,并指出 谬误最严 重的一句是“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因 为马未都知道,青花瓷自诞生起就迅速成为 中国瓷器的霸主, 700 年来无人撼动,可制作者从来都不曾在青花瓷的瓶底书写过汉隶, 仅在明朝 时偶有写过。马未都的 质疑很快就传入方文山的耳朵里,但他并没有立即做出解释。半年后,在他的新书中国风的发布会上,面 对记者的再次发问,方文山才简单地回应:“ 马未都先生挑的错属于专业范畴,而流行音乐 是通俗文化,通俗文化有 时不必考据太多。 ”事情似乎就此打住,马未都继续说他的收藏,方文山继续写他的歌词,彼此不再有牵扯。可有意思的是,2009 年春节后,

10、两人竟然在同一档电视节目中碰面了。马未都 见到方文山,呵呵一乐, 说:“正好,今儿个我跟你来探讨一个问题。 ”当着电视机前万千观众的面,马未都又提起了 青花瓷中“ 在瓶底书汉隶”这个话题。很多人以为,被称作当今“词坛文豪” 的方文山为了保全声誉,必定会据理力争,与马未都唇枪舌剑一番。不料,他毕恭毕敬地听完马未都的 发言后,不慌不忙地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颇为欣赏,也一直希望今人能够从久远的历史中感受并汲取一些文化底蕴。把中国古代具有标志性的器皿写进歌词也算是一种尝试吧!本来想选择 青铜器,可是青铜器在春秋战国时被浇注成兵器,感觉太沉重。后来想到陶瓷,我个人对青花瓷情有独

11、钟,只要一想到它,总有一种被触动的感觉。 ”马未都正了正身子,似乎要重新审视眼前这位陌生的朋友,他继续面带微笑地听着。方文山又说:“草书比较飘逸,但如果我写 瓶底书草书,发音不好听,字面上也不美。最关键的是,它没有办法标出朝代。要说符合仿前朝的飘逸 里的前朝 ,汉隶相对就比较符合歌词上的这种美感和逻辑。 ”一席话,让马未都对方文山的“谬误”释然了,对方文山恳切真诚的态度更是刮目相看。接下来聊到中国的 传统文化,两人 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电视节 目快直播完了,两人还意犹未尽地相约再见 。临了,方文山送给马未都一本自己的新书,希望马先生批评指正。马未都欣然接受,并且表示一定认真拜读。故事的 结

12、尾必须要说说马未都的另一篇博文。 马未都在博文中坦言,此前对方文山歌词的批评是“率性而为” ,并诚挚地写道:“与方文山一晤,聊得投机,可以看出他是从内心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而不是应 景似地往古典文学上靠。 方文山的歌 词,其声朗朗,其 风习习,其韵悠悠啊!” 马未都还笑言,自己在百家讲坛讲了十来次青花瓷,也不顶周杰伦唱一首青花瓷。周杰伦的演唱除了曲 调琅琅上口之外,歌 词也应 和着曲调丝丝入扣,让人难以忘怀。这里,方文山作为词作者,功不可没。其实 ,马未都也好,方文山也 罢,两人都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卓有成就。然而,两位功成名就的人从心存芥蒂到惺惺相惜,只用了“ 匆匆一晤”。除了他们都对中国的传统

13、文化有着执着的兴趣之外,两人还都有着 、 ,应该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吧!【相关链接】马未都,收藏专家,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 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他对陶瓷、玉器、古家具等颇有研究,著 马未都说收藏五本等。方文山,台湾著名词人,其创作的词中充满强烈的画面感、浓郁的东方风,是华语歌坛“音乐文学”的创作才子,荣获台湾第十九届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他的词与周杰伦的曲相配,被视作“最佳拍档 ”。21、根据拼音写汉字:如痴如 zu (2 分)22、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第段中“一席话”所指代的内容是:(4 分)(1) (2) 23、第段“方文山的歌词,其声朗朗,其风习习,其韵悠悠啊

14、”这句话运用 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4 分)24、第段, “两位功成名就的人从心存芥蒂到惺惺相惜,只用了匆匆一晤” 的原因是:除了他们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执着的兴趣之外,两人还都有着 、 ,应该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吧!(4 分)25、对于题目“青花瓷缘” ,下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4 分)A、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代表性的器皿,青花瓷让马未都和方文山结下了深厚的友情。B、周杰伦演唱的青花瓷让马未都认识了这首歌的词作者方文山,并由此翻开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新篇章。C、作为陶瓷的一种,青花瓷是马未都和方文山的共同爱好;作为一首流行歌曲, 青花瓷又让“匆匆一晤”的两人相识相知。D、所有热爱中国

15、传统文化的人们都会与青花瓷这首歌结缘,也会与青花瓷这种陶瓷结缘。26、请在第段中“”处续写一段文字,描写马未都和方文山交谈的情境。(80 字左右)(8 分)(二) (26 分)21.醉(2 分)22.(1)交代创作“青花瓷”歌词的初衷(2 分) (2)解释“瓶底书汉隶”这个“谬误”产生的原因(2 分)23.排比 强烈地表达出方文山歌词所特别具有的文学魅力,反映出方文山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和真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4 分)24.宽广的胸怀 谦和的态度(4 分)25.C(4 分) (青花瓷一语双关,既指歌词“青花瓷” ,也指青花瓷器)26.略(8 分,符合续写的基本要求 2 分,用描写(语言描写)的手法 2 分,交谈的内容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2 分,语意顺畅(与上下文相关)2 分。 )链接课内阅读语段,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