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2高中历史 7.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第2课时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31706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2高中历史 7.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第2课时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2高中历史 7.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第2课时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2高中历史 7.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第2课时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2高中历史 7.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第2课时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2高中历史 7.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第2课时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2高中历史 7.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第2课时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2高中历史 7.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第2课时新人教版必修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第2课时 学案 (人教版必修2)知识梳理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苏联的建立: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2.方针的提出:1925年12月,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3.具体措施(1)1928年,废止新经济政策。(2)实施五年计划:到1937年,实施了两个完整的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4.主要成就(1)逐步由农业国变为世界工业强国。(2)开创了新兴工业化模式,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二、农业集体化运动1.原因(1)适应工业发展对

2、粮食的需求。(2)斯大林的错误认识:摆脱粮食困难的出路,就是尽快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3)苏联农业政策的变化: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2.概况(1)20世纪30年代初,在中央的压力下,各地出现集体化浪潮。(2)集体化过程中出现了过火行为,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和抵制。(3)1932年被宣布为“完成全盘集体化的一年”。3.结果:1937年全部完成集体化。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2.形成条件(1)外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2)内部: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3)个人因素:斯大

3、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3.历史功绩(1)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2)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3)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扫除文盲的同时培养了大批专家。4.主要弊端(1)政治方面: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使社会缺乏民主和监督;造成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2)经济方面: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无法持续健康发展;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5.认识(1)它开辟了一条新路: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兴工业化道路。(2)它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在初期和战争

4、时期。(3)它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合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很不利。知识导学1.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和农业要服务于重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的做法,直接导致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2.农业的集体化极大地配合了工业化的完成,但是“从农民身上取走太多”,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致使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3.通过分析“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内外原因,进一步认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必然性。4.学会对“斯大林模式”的正确评价,既要看到在体制形成的初期和战争时期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它对苏联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还要看到它对二战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

5、影响,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疑难突破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失误剖析:要注意从农、轻、重之间的关系以及计划体制的弊端等角度去分析失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存在重大失误,主要表现在: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许多产品长期积压,无人问津。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往往受国内外政治形势和领导人意志的影响,非经济的方法对计划的实施起了消极作用。高度指令化和过度集中妨碍了各地区、各企业的积极性。商品货币关系处于受限制、受排斥的状态,工农间、城乡间缺少各种流通渠道。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消费品的供不应

6、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农业集体化的教训剖析:首先要认清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本质是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然后,结合当时苏联的国情和农业集体化的方式、原则、步骤、政策等综合分析。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带来了深刻的教训。第一,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多数党员认识不到集体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多数农民也不愿加入集体农庄,而且国家无法为集体大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第二,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第三,贪大求功,直接进入国有农业的最高形式农业公社。第四,对富农采取了不给生活出路的措施,而且涉及部分中农。所有这些,都使农民无法接受集体化,

7、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而且它加剧了社会矛盾,使工农联盟再次出现危机。典题精讲例1 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本质上是()A.政治权力高度集中B.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C.限制商品货币关系D.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思路解析:首先可排除A项,因为A项是“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表现;B、C、D三项都属于斯大林经济体制弊端的表现,但无论是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还是限制商品货币关系,都是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表现。答案:D黑色陷阱:要注意此类题目是逆向选择题。如果错把“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用指令性计划来排斥市场调节”当成了本质属性,就会导致错选B项。变式

8、训练与新经济政策相比,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有很大的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理论因素是()A.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B.对社会主义工业制度的认识C.对农业与工业关系的认识D.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思路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实质是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故选D项。答案:D例2 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1925年提出工业化方针B.优先发展重工业C.与农业集体化几乎同时展开D.到1936年基本实现思路解析: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伴随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展开了农

9、业集体化;为了适应因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而发生的新变化,颁布了1936年宪法,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在1937年基本实现。答案:D绿色通道:本类题目重点考查对教材最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分析,因此在平时学习中应充分记忆基础知识,并能够加以利用。变式训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A.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损B.片面发展重工业C.轻工业发展品种单调,布局不合理D.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思路解析: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走了一条与西方截然不同的道路,它优先而片面地发展重工业,这是造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农、轻、重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C、D两项仅仅是从工业领域内部分析的危

10、害。故选B项。答案:B例3 (2006全国高考文综,18) 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A.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农产品自由贸易思路解析: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据此就可以排除A、B、D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绿色通道:此类题目的能力考查倾向很强,要求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识记教材中的最基本知识,更要把相关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弄清,并归结到相关的知识体系中去。变式训练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的主要原因是()A.新经济政策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广大农民抵制粮食税的实施C.

11、农业集体化运动遭到农民反对D.工业发展迅速,对粮食需求量日益增长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发展之间的联系。1926年,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增,引起了粮食供应困难的局面。答案:D问题探究问题 每当谈起苏联兴亡的历史,人们常常提到“斯大林模式”。有的人对“斯大林模式”予以全面否定,有的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全盘肯定。请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导思:用时代的眼光、发展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辩证地评价“斯大林模式”。首先要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放在当时苏联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中考查;其次要注意“斯大林模式”在不同阶段

12、所起到的不同作用。探究:“斯大林模式”是社会主义实践的初步尝试。苏联在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通过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斯大林创造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这一模式的形成同苏联当时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它在社会主义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探索和创新,对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这些国家

13、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足以同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但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照搬苏联模式成为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习题详解第一题:你认为“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有哪些功绩与弊端?1.解析思路:经济方面的功绩与弊端。2.答案要点: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实现,使苏联成为工业

14、强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其中的某些做法,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借鉴。但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造成企业生产消耗大、经济效益低下,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第二题:简述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解析思路: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背景、失误和完成。2.答案要点:随着工业的发展,苏联出现粮食供应困难局面,于是斯大林提出尽快地将分散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这样苏联农业政策发生变化。在苏共(布)中央推动的压力下,苏联各地农村出现集体化浪潮,但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如:强行将农民的住房、牲畜等收归农庄所有;原有的富农和在新经济政策中受惠的农民被镇压、关入集中营或驱赶到边远地区。到1937年底,苏联实现了农业集体化。5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