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专题十二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含解析)》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31471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专题十二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专题十二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专题十二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专题十二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专题十二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专题十二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专题十二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二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说明:因时间关系,本资料试题未经校对流程,使用时请注意。一、选择题1【2012南京一模】图片是历史事件的鲜活体现,对右图1921年列宁会见上访农民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农民向列宁汇报前线战况 B农民向列宁倾诉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严重不满 C列宁倾听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建议D列宁听取农民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看法【解析】B 1921年国内战争已结束,排除A项;C、D两项中的农业集体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排除C、D两项;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列宁会见上访农民正是这一时期的真实

2、写照。2【2012大庆铁人中学期末考】英国作家约翰斯特雷奇在其1933年的新书力量的竞争中说道:“从资本主义世界来到社会主义世界好比得到重生。”他的结论的根据是A资本主义即将灭亡B社会主义是天堂C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没有自由D苏联经济未受经济危机影响且发展迅速【解析】D 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萧条,而同一时期的苏联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因而未受经济危机影响且发展迅速,D项符合题意。3【2012安徽名校模拟】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这表明列宁

3、主张 A建立农民阶级革命政权 B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彻底废除沙皇专制制度 D建立各阶级政治协商制度【解析】 B 由题干中的“工人、雇农和农民”即可排除A项。C项错误,沙皇专制已在二月革命中被推翻。D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俄国没有采用过。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联系当时两个政权并存的形势可知列宁主张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项符合题意。4.【2012安徽名校模拟】22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4、这从根本上说明 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 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解析】B 斯大林体制片面强调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长期滞后,生活消费品长期短缺,题干材料正说明了这一点,这从根本上说明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B项符合题意。A、C两项都是表面现象,D项说法错误。5.【2012武汉江岸调考】33.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推动了农业

5、集体化的进程 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C.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解析】A 民国十七年即1928年。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材料中的做法就属于农业集体化,A项符合题意。6.【2012奉贤区期末考】271921年3月俄共(布)通过如下决议:“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这表明苏俄将A征收所有余粮 B废除各种农业税C允许商品买卖 D取消自由贸易【解析】C 1921年3月

6、,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允许商品买卖,所以C项正确。7.【2012济宁质检】29.某同学在书店看到一本赫鲁晓夫下台内幕,如果你是该书的推销员,用一句话概括当年赫鲁晓夫下台的直接原因,应是A专断的作风在党内引起了严重不满B玉米运动的失败引起了农民的广泛不满C批判斯大林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反感D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解析】A 赫鲁晓夫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违背了自然规律。在气候十分寒冷的苏联北部地区种植玉米,其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他的这种专断的作风是其下台的直接原因,A项符合题意。8.【2012金华十校联考】21美国学

7、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 A没有根本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B重点在农业方面 C实施了“加速发展战略” D实行轻重工业均衡发展战略【解析】 A 从材料中的“试图作表面的改革”“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根本改变计划经济体制,A项符合题意。9.【2012黄桥期末考】16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 )A斯大林 B赫鲁

8、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D 从材料中的“一直到剥光为止”,可见这一领导人把苏联领进了死胡同,这与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相吻合。故答案选D。10.【2012潍坊期末考】12列宁提出“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据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固定粮食税 B实行工业国有化 C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D允许自由贸易【解析】C 1921年3月,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政府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这符合题干中列

9、宁的主张,C项正确。11.【2012潍坊期末考】13斯大林曾经说:“能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就是说,建立在最巨大最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上和最分散最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上呢?不,不能。”为此苏联实行了 A新经济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 C农业集体化 D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解析】C 分析材料可知,斯大林反对“最分散最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为此,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故选C。12.【2012郑州质检】11、右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的是20世纪三十年代某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该画讽刺A.苏联国民经济

10、比例严重失调B.美国国民经济遭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C.中国内战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D.大危机之下的世界经济状况【解析】A 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分析可知A为正确答案。13.【2012日照调研】22. 从1953年到1964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3810万吨增加为8500万吨,煤产量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出现上述现象主要

11、是因为当时的改革 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 B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 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解析】D 1953年到1964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进行改革。从材料中列举的重工业发展,同时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注重民生来看,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D项符合题意。A、C两项材料体现不出来;B项没有涉及工人生活得到改善,不全面。14.【2012石家庄质检】171933年,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其中“布尔什维克的智慧”指的是 A新经济政策 B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资本主义

12、D民主集中制【解析】B 苏联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斯大林模式。分析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B。15.【2012吉林期末考】17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兹认为:在苏联时代,通过合法的途径积累物质财富几乎是不可能的。非法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的苏联领导人总是担惊受怕,唯恐有一天被人发现或被起诉。大卫科兹在分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时认为A.无法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 B.人民与政府矛盾激化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统治集团对个人利益的追逐【解析】D A、C两项与材料无关,B项现象在材料中体现片面,D项统治集团追逐个人利益,怕东窗事

13、发而推动苏联解体。D项符合题意。16.【2012宝山区期末考】9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国的记者发回电文说:“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军事会下令,凡政府命令非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现城内各机关尽归革命党掌握,民间尚无骚扰情事。”据此判断当时的情境是A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已经夺取了政权 B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然把持政权C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宣告成立 D北洋军阀政府对俄国革命持中立态度【解析】A 材料中的“广义派”是指布尔什维克党,“政府”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从题干的时间“1918年11月8日”可知反映的事件是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是由布尔什维克党领

14、导的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故选A。17. 【2012黄冈期末考】28莫斯科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动员令写道:“务使每个被动员者明白,一去前线就能改善生活。其原因有三:第一,在临近前线的产粮地带,士兵有较充足的粮食;第二,运到饥荒省份的粮食将在较少的人数中间进行分配;第三,正在进行广泛的组织工作,把粮食从临近前线的地区寄给红军家属。”这一动员令出现的历史背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农业集体化出现失误 C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解析】C 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由材料中的“一线改善生活”“寄给红军家属”这些信息可以判断,这是新生政权面临的困难,鼓励人们积极参军。18. 【2012泰安期末考】121921年后,苏俄实行粮食税,允许自由贸易,推行按劳取酬,这一系列做法和1934年后斯大林推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中实行的政策最大的不同是A政策推行的社会背景不同 B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不同C政策实行后的结果不同 D政策所涉及的经济体制不同【解析】D 四个选项都是新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中实行的政策的不同,但最大的不同仍从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