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8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30269 上传时间:2021-02-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8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8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8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8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8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8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8 新人教版必修2》(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衣、食、住、社会风尚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国门洞开的中国开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拢,反证了明末闭关政策必然导致国家落后的现实;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和同学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采用多媒体的手段,适量地展现这一时期图片和影视资料,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学内容上紧紧抓住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实施

2、教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相关图片、音像等资料,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归纳学习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教师或者网络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站在发展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以体验、感悟和反思的方式学习

3、历史,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到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的世界。教学重点从衣、食、住、习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总的特点。教学难点结合以前学过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巨变、西方思想观念和物质文明不断冲击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资料分析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浙江服装博物馆图片清末民初五世同堂场景。学生集体辨认五代人身上不同的服饰,从服

4、饰的变化折射出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的变迁。板书:物质生活与的习俗变迁二、讲授新课板书:一、服饰篇清朝末年男子长袍马褂和旗女的旗服及汉女的上衣下裳制女服;清朝男子西装;民国时的中山装和女士的改良旗袍。教师提问:近代以来服饰有何变化?学生回答:西服传入并流行;长袍马褂和西服革履并行不悖。分组讨论:1.当时哪些人会穿西服?会在哪些地方首先见到那些穿西服的人呢?2.西服在什么时候传入?什么时候开始流传开来?3.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4.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教师总结:1.有留学生、商人、有新思想的人等。首先会在沿海通商口岸见到。2.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期流行。3.3.与辛亥革命向西

5、方学有关,人民思想逐步开放;民国初政府颁布“剪发易服”政策推动;西服本身的魅力等。 4. 4.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中西合璧的男女服装:中山装和旗袍。教师讲述:中山装的来历和特殊涵义,说明中山装为国人喜爱的原因,中山装成为我国的民族服装,至今仍为国人所喜爱。刘德华出任本届残澳会爱心大使时穿中山装的照片。一组旗袍的演变及其特点的照片教师讲述:旗袍和中山装一样成为我国的民族服装。中西合璧是近代服饰的变化的显著特点,同时这种服饰变化带有一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烙印。讨论:为什么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和干部服取代了近代以来的旗袍和西装成为流行时尚?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要在

6、当时历史大背景中去思考问题,要多角度分析问题。教师总结:政治因素:政治运动频繁;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低;思想因素:封闭保守。当时人们以服装的同一性表示对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因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服饰变化具有明显的政治生活的烙印。教师提问:何时打破了这种局限,人们的服饰开始变得绚丽多彩,并与世界接轨?学生回答:改革开放以后。若干现代生活照片。教师讲述:我们走到街上很难看到两个服饰打扮完全相同的人(除工作服、校服),无论男装还是女装都充分展示个性特点。教师提问: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合作回答:政治上实行改革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开放;与世界服饰的交流促进等。教师总

7、结:从近代以来到现在,我国服饰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以来,每一阶段的变化都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

8、的服装层出不穷。板书:二、饮食篇情景设置:以俗语“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引出饮食的重要性,并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展示饮食的变化表现。学生介绍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饮食。教师讲述:我国传统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总结中国菜虽各有特色,但有一共同点,那就是都追求色、香、味俱全。从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传入中国,先是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西餐馆,后来中国人也开始经营西餐馆。西餐馆照片(也可结合书上的彩图: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一起吃西餐)教师讲述:中西餐文化的区别:烹饪方法、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等。与中餐不同的是西餐追求“营养搭配”。学生活动:表演拿“刀”、“叉”的方法,请

9、全体同学判断是否正确。讨论:为何西餐在中国传播的速度比较缓慢?教师总结:一是饮食习惯不同;二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三是受西餐所选用的原料的制约。教师提问:在近代,吃西餐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西餐传入后,对普通百姓的饮食带来什么影响了呢?能在你们家的饭桌上找到一些痕迹吗?学生介绍教师总结:随着近代西餐的传入,西餐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讲述: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同学们,你们家里有没有那个时期的粮票、布票和油票吗?可以向其他同

10、学介绍介绍。粮票、布票和油票。教师讲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关于“菜篮子工程”,教师做适当的介绍,联系最新进展。“三绿工程”是指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以提高食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随着“三绿工程”的实施,全国“菜篮子”卫生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进一步加强,筑起一道道食品安全防线,有效防止有害食品流入市场。板书:三、居住篇学生活动:请学生代表介绍所在地区几处理想的住宅区。教师讲述:四合院是我国北方传统的民居(出示相关图片),鸦片战争以后,在外国的租界里首先出现了洋房(出示相关图片),中国的建筑出现

11、了西化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最后在大城市富贵人家出现完全西化的“花园”、“别墅”等。新中国成立后,城市住房总体上看比较拥挤,农村居住情况更差。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多年来,人民的住房善得到很大改善。城市高楼林立。教师讲述: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民买到合适的住房。安居工程是政府的一项“德政工程”,是政府运用市场机制的基本原理,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的一种手段,兼有调控住房市场,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建设安居解困房,有助于逐步缓解居民住房困难、不断改善住房条件,正确引导消费、实现住房商品化,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提高城

12、镇居民的居住水平,体现了政府对住房困难户的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另外,现在不少人已经不仅仅满足了住房的宽敞,更追求家居内部陈设的舒适、外部环境的优美。教师提问:除了房屋外观变化外,内在家具有何变化呢? 学生列举:如沙发、茶几、穿衣镜、坐钟、写字台等。教师提问:近代这种房屋建筑的变化会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人家发生呢?学生回答:在大城市富贵人家。教师提问:广大农村的居住条件发生巨大变化会在什么时候呢?学生回答:改革开放后。教师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更是日新月异,随着中央对农村问题的重视,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城乡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缩小。板书:四、习俗篇多媒体展示:章太炎的征婚广告他提出了五个

13、条件:第一是要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要识字读书、通文墨的;第三,一夫一妻,不娶妾;第四,如果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教师提问:上述征婚广告反映了民国初期婚姻习俗开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说明民国初期一些思想先进的人反对封建婚姻要求婚姻自主;但征婚内容看依然有封建思想的痕迹。教师提问:那么近代以来我国的婚姻习俗发生了哪几方面变化呢?新、旧婚礼照片。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有两大变化:一是婚姻观念的变化,原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民国以后越来越要求婚姻自主,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崇尚自由恋爱;二是婚礼形式的变化,由旧式婚礼向新式婚礼转变,由繁到简。教师提问:旧

14、婚礼有多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对旧式婚俗你有何感想呢?展示:旧婚礼八个程序(文字资料)学生谈感想。教师总结:我们应该庆幸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不必受那些封建繁文缛节、封建观念的束缚与摧残。展示:众人抬棺木、土葬、遗体告别、公墓一组照片。教师提问:丧葬礼俗又有什么变化呢?学生回答:一是丧礼由繁到简;二是由土葬到火葬。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发生这种变化呢?你从中有何感悟呢?学生可畅所欲言。丧礼太繁琐即劳民又伤财。感悟:对待老人该是生前尽孝,死后礼节从简。土葬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土地资源,又不卫生。感悟:我们应该要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师总结:孝敬老人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保护环境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15、教师提问:社会习俗还有哪些变化呢?学生列举:男子剪辫、女子放足、破神权、反迷信等。还有称谓、见面礼仪也有变化。教师提问:民国以后,许多封建陋习渐被摈弃。见面礼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两位同学向同学们演示一下。学生示范表演。展示:礼节变化的图片。讨论:1.为什么当城市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巨变时,农村的变化却是微弱的呢?2.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有哪些特征呢?3.这种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呢?4.是什么原因共同促成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总结:1.因为农村相对封闭、落后、保守。2.有阶段性、时代性、不平衡性(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3.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从封建传统天下走向近、现代化。4.内因:中国历史的剧变(政治环境、社会形势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由此可见,我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中产生的,即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产生、发展,并促使中国向工业文明转变。课堂总结: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