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27832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 宗法制B. 郡县制C. 君主专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把“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均与忠孝观念无关,排除BCD项。点睛: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因此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等字眼的,即表明

2、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这类试题大多与宗法制有关。2. 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下表中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周王的妻妾周王的儿子妻(正室)A三哥(20岁)B四哥(14岁)妾一(侧室)C大哥(25岁)妾二(侧室)D二哥(22岁) AA BB CC DD【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西周宗法制规定,能够继承王位的是嫡长子,也就是周王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由此可知,三哥符合史实,故A项正确;B项是正妻生的第二个儿子,故错误;C项是侧室生的儿子,虽然岁数最大,但是无权继承,故错误;D项也是侧室生的,故错误。3. 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

3、、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A. 农业发展迅猛B. 分封制度崩溃C. 郡县制度形成D. 官吏待遇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官吏报酬以土地形式是古代分封制下的产物,而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实行地方行政改革,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反映的是分封制的崩溃,故B项符合;A项中的“迅猛”不符合实际情况,只能说“有一定的发展”,且材料中反映的是政治上的变革,故排除;C项是干扰项,材料只是谈到官吏待遇的变化,没有谈郡县制的形成,且郡县制真正形成于秦朝时期,故排除;以粮食为标准不等于官吏待遇下降,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名

4、师点睛】俸禄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钱币等。中国古代俸禄制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商周时期因官职同爵位相一致,并且世代相袭,俸禄实际上是封地内的经济收入(不包括上缴给政府的部分) 。即俸禄表现为土地形式,封地的大小是各级官吏的俸禄标准。春秋末期至唐初主要以实物作为官吏的俸禄。4.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A. 周王卿、大夫诸侯士B.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C. 周王士诸侯卿、大夫D. 周王诸侯士卿、大夫【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严格的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诸侯等级位于卿大夫之上,故A项错误;士是最

5、低级的贵族,故CD项错误。5.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 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得知既掌握神权,又掌握行政权,明显表现出神权和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材料中的“卜、巫、史”等都是官民,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因此ABD均错误。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

6、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名师点睛】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有控制内外服的权力,借神权以巩固王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打破了地方的血缘关系,中央权力进一步加强。商周时期都是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的特点。6. 周幽王被杀后,褒姒所生之子伯服逃到晋国,晋欲拥立伯服,但绝大部分诸侯支持申后所生的前太子宜臼,晋侯最后杀死了伯服。这反映出当时A. 天子地位一落千丈B. 宗法血缘关系衰落C. 正统观念仍受重视D. 分封秩序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宗法制知识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讲述了王位继承权的问题,与天子地位无关,A项错误;绝大部分诸侯支

7、持申后所生前太子宜臼,体现以法定血缘关系继承权力得到普遍认可,因而不能说明守法血缘关系衰落,B项错误;材料讲述了王位继承权的问题,与分封秩序无关,D项错误;绝大部分诸侯支持申后所生前太子宜臼,表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正统观念仍旧受到重视,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关于嫡长子继承制的认识与理解,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1)概念: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2)西周的状况: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由嫡长

8、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7. 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如官员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这说明桓帝A. 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B. 已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C. 有意防范地方势力膨胀的危害D. 注重维护察举制度的公平【答案】C【解析】自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即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A项错误;在专制主义制度下,

9、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及中央和地方矛盾的日益激化是造成地方割据的主要根源,材料未体现该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东汉桓帝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的目的是防范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主要信息是关于地方官员任职地域的限制,并未涉及察举制度,故D项错误。8. 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A. 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 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 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 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唐代前期刺史向尚书省(中央)请示汇报,

10、唐代中后期则向地方节度使请示汇报,这实质上反映了的地方割据势力的扩大和中央权力的削弱,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皇权的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中央政府对此有警觉,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中央利用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点睛:反映类选择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唐代前期刺史向尚书省(中央)请示汇报,唐代中后期则向地方节度使请示汇报”,这反映出中央权威的削弱,地方权力的上升。9.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 参与机要政策,但没有决策权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答

11、案】C【解析】试题分析: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但没有决策权;清朝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加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军政要务,但没有决策权,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综合以上分析,ABD三项错误,C项正确。故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清代军机处的比较10. 中国古代崇尚道德治国,孝道是政府和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之子。”

12、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A. 征辟制B. 科举制C. 察举制D. 刺史制【答案】C【解析】察举制以孝廉作为标准,由地方郡国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故答案为C项。征辟制不是通过举荐的方式,排除A项;科举制以才学为标准,通过考试的方式,排除B项;刺史制不是选官制度,排除D项。11. 史学家徐中约曾说:“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该“制度”最有可能是A. 世官制B. 察举制C. 皇帝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13、,这种制度是科举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进一步打破了血缘政治,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任用人才,对后世的文官考试制度有重要影响。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12. 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A.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B. 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C. 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D. 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能够选拔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

14、;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不到宰辅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因此不能说明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故B项错误;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数量众多,反映出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故C项正确;宰相中虽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但却并非职位承袭,而是科举出身,故D项错误。13. 寻找历史地图中的关键词是阅读历史地图重要方法。所谓“关键词”就是能够识别地图的关键信息点。某同学在查阅地图时找出了“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等关键词。他查阅的地图应该是A. 秦汉时期B. 西汉初期C. 北朝初期D. 蒙元帝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等关键词,可知当时管理地方的政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初期实行,故B项正

15、确。A、C、D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匈奴”“北海郡”“胶东国”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14. 中国古代的官职名号颇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A. 地方的封疆大吏B. 中央朝廷的重臣C. 皇帝的内侍人员D. 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说明“刺史”应该是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的官员,故本题选择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的政治制度汉代“刺史”。15. 下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 唐代B. 宋代C. 元代D. 明代【答案】B【解析】图中“通判”这一职位而通判是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可以得出答案。设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权,利用通判与知州之间的相互制约,使一州之权不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