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辉县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试题》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27463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辉县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河南省辉县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河南省辉县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河南省辉县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河南省辉县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辉县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辉县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辉县市一中20182019学年上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高一历史试卷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间 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水平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这表明西周分封制A有助于王室对地方管理 B推动边远地区经济发展C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D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区域2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

2、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3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宋太祖诏薛居正、吕余庆与赵普(宋初宰相)“更知印拥班奏事”,以分其权。到了太宗时,又进一步提高参知政事的地位。由此可知,参知政事地位提高的最主要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皇权专制C帮助宰相处理政事D监视宰相4元朝行省“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

3、队须经皇帝批准。这说明行省A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更激烈 B将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影响中央集权C导致地方长官缺乏实际决策权 D体现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相结合5始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以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但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而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内阁权力来自于皇帝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编纂者对内阁存偏见6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关于世界古代史的一些表述,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选项史实推论A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B十二铜表法颁布使外邦人利益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障C古雅典的民主政治为

4、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D万民法的形成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7在雅典,每年的公民大会都会询问公民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如果大会表决需要,则于翌年的2月或3月实施放逐投票,得票最多的人即为当年被放逐的人选,且被放逐者无权为自己辩护。这说明当时雅典A维护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B民主制度保证公平正义C国家决策缺乏理性规范 D公民大会维护民主制度8“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适应这一变化,英国A通过光荣革命,赶走专制君主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C进行议会改革,调整议员结构 D建立内阁制度,

5、限制国王权力92018年3月,在时任美国内阁成员、国务卿蒂勒森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推特上公布了新任国务卿的人选。不久,蒂勒森被解雇。特朗普此举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B表明总统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C符合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D体现总统的行政权力不受制约1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曾被戏谑为“一票共和”,时人预言它必将步第一、第二共和国的后尘,会很快夭折。这是因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之初面临着A新兴德国势力的威胁B复辟帝制势力的威胁C人民对于旧王朝的留恋D共和国声誉遭到破坏11俾斯麦是19世纪德国最卓越的政治家,他担任普鲁士宰相期间,通过系列铁血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并成为德意志第一任宰相。然而,

6、1890年劳苦功高的俾斯麦还是被辞退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A帝国议会B联邦议会C帝国皇帝D天主教会12顾准认为,西方近代两股潮流催生两种风格各异的政治传统:一是经验主义,“一寸一寸前进”“螺旋上升”,沉着事功;二是理想主义,动辄革命,狂飙突起。政治传统属于“理想主义”的典型欧洲国家应该是A英国B法国 C俄国 D德国13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初访中国,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乾隆闻此,甚为不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以符体制”。乾隆这一做法A固守了传统的朝贡体制B维护了主权与领土完整C有利于实现外交近代化D表明乾隆开始关注世界14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

7、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15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被列强接受后,美国政府十分得意,认为这是“外交上从来没有比此次更辉煌和更大的胜利”。“它保护了现在的利益,保护了未来的利益,使美国立于一个牢不可破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于A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同盟,确立了美国的盟主地位B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自由开放,美国

8、凭借其产品扩展中国市场C防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既获得了利益又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感激D是美国侵华政策进入新阶段的标志16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的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A阶级矛盾激化B中国主权丧失殆尽C民族矛盾缓和 D清政府角色的变化17民国法学家王宠惠针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王宠惠提出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A民主宪政与专制统治的矛盾 B革命派

9、与立宪派的矛盾C人治观念与法治理想的矛盾 D袁世凯与孙中山的矛盾181919年5月26日,某学者撰文称:“英法意日各国使用强权拥护他们的伦敦密约,硬把中国的青岛送给日本人交换他们的利益,另外还有种种不讲公理的举动,令我们心中不平但是经了这番教训,我们应该觉悟公理不是能够自己发挥,是要强力拥护的叫那少数的政府当局和国会议员都低下头来听多数平民的命令,无论内政、外交,政府、国会都不能违背平民团体的多数意见”。该文旨在A告诫国人要认清巴黎和会的实质 B揭露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主权的肆意破坏 C引导国人将民族诉求与民主政治联系起来 D说明外交领域只有强权,并无公理可言191924年7月,北京学生联合会等

10、50余个团体联合组成反帝国主义运动大同盟,提出“扑灭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废除压迫中国弱小民族所定一切不平等条约”;9月3日至9日,上海废约运动大联盟更是掀起全国性的群众反帝国主义运动。这反映了A南京国民政府擅长动员群众 B中华民族已有近代意义的觉醒C北伐战争推动反帝爱国运动 D一战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骤降20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A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B农村包围城

11、市道路宣告失败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21“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A九一八事变爆发B全面抗战开始C太平洋战争爆发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221954年宪法确认的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工农劳动群体,还包括了“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专制的对象也不是整个资产阶级,而只是官僚资产阶级。此项规定体现了A社会主义原则B人民民主原则C民主监督原则D直接民主原则23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让我们最

12、大限度地团结了更多的国家,让新中国摆脱了被孤立的状态,改变了周边国家对新中国政权的敌对立场。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B使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社会制度趋同C淡化了与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分歧 D使周边国家不再对中国敌视和封锁24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俄罗斯有学者也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清醒的认识B“冷战”思维仍然主导者当前国际关系C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D没有厘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特点第卷 非选择题

13、(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25题24分,26题12分,27题16分)25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门下)、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新唐书百官志一材料二: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关系不是中央集权制下地方从属中央的关系。州不是由联邦政府设置的行政区划,而是联邦的成员,是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的政治实体。联邦与州在宪法规定的权限范围内都享有最高的权利。同时宪法规定不设世袭国王,也不颁发贵族爵位。参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总

14、统和众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自白幼缔,张文燕世界近代史内容标准解析材料三: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中华文明史第4卷(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时期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该制度对中央权力的运行有何作用?(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1787年宪法确立了哪些民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制度对近代法国、德国的民主实践产生的主要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政治文明方面“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主要表现。(4 分)综合上述近代中国与西方民主政治建设情况,归纳制约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因素。(4 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詹姆斯登上王位之时起,王权与自由这两种传统就进入到全面冲突的阶段。英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最有趣的现象出现了:要求变革的力量到传统中去寻找依据,而维持现状的力量反而成了反传统的叛逆了,通俗的说就是革新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