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定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27380 上传时间:2021-02-0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定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北省定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北省定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北省定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北省定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定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定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定州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第卷(选择题共60分)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A. 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B. 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C. 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权威D. 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内容表明夏启、商汤、盘根、周武王都表明自己行为合“天义”,

2、是代表上天的意志行事,借助上天来宣传自己合法性和权威,因此表明了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C项正确,A项错误;B项中政权控制神权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武力强化统治,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名师点睛】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特点:是指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其特点典型地体现在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周礼上。这些制度与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有很大的区别,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也有差异,在中闰古代政治制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有以卜特点:从内容上看,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融为一体,将“家”和“国”结合起来。血缘关系既是家族内财产

3、分配的依据,也是国家权力分配的标准,“立长不立贤”是其典型的特点,虽然有利于国家和家族的稳定,但是不利于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最基本的原则。这不仅体现在权力的分配上,也体现在社会关系卜。嫡长子都具有较高的地位,体现出了原始社会父权思想的痕迹,也对我国以后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封制、宗法制和周礼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政治体系,体现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成熟。分封制以宗法制为4本原则,宗法制维护了分封制,周礼的内容以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为日的,三者之间互为表里,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有很大的差别,第一,在周王朝初期,巩固了周王室的

4、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有利于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第二,在周王朝后期,由于诸侯力量逐渐增强,血缘关系逐渐疏远,逐渐形成厂诸侯争霸的格局,形成了中国几百年的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第三,周工朝灭亡后,分封制和宗法制虽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宗法观念已经深植中华文化中,甚至影响到现在,重视血缘亲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位于浙江省浦江县的“郑氏义门”,自南宋开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余年,鼎盛时有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 封建国家的倡导B. 宗法制的影响C. 分封制的产物D

5、. 君主专制的需要【答案】B【解析】材料中“郑氏义门”自南宋开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余年,鼎盛时有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血缘关系为纽带,体现的是宗法制的影响,B正确;封建国家的倡导与材料现象有关,但不是根源,排除A;C、D与材料无关,排除。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 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B. 开创皇帝制度C. 建立三公九卿制 D. 统一度量衡、货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虽死犹存”并结合所学知识,秦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政治上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实行郡

6、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了度量衡,文化上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虽死犹存是指秦朝虽然灭亡了但他/她创立的政治制度却保存下来,故A项正确;BCD项是A项的具体表现,排除。【点睛】题目中关键信息是“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4.国学大师钱穆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秦汉“化家为国”,主要得益于A. 颁布挟书律B. 创立科举制C. 海内为郡县D. 汉承秦制【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实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世袭制度取消,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因此“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故答案为C项。

7、A项与官制变化无关,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隋朝创立科举制,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秦朝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郡县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单位。郡县制下对官吏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秦朝通过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血缘色彩浓厚的贵族政治。5.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有刺史都察院御史台参知政事A. B. C. D. 【答案】A【解析】提刑官称提点刑狱公事

8、,是提刑司的长官,提刑司是“路”级的司法机构,主要掌管刑狱之事,也有权对本路的其他官员和下属的州、县官员实施监察。刺史是西汉监察官员。都察院,明清时期官署名,古代中央政府机构之一,功能属监察机关。御史台是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参知政事是北宋时的副丞相,分管行政事务。都有监察职能,故选A。6.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A. 弱化了宰相权力B. 提高了行政效率C. 导致了冗官现象D. 加强了权力制衡【答案】B【解析】据材料“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

9、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和门下省在政事堂决定政务有利于加快决策进程,提高行政效率,故B选项正确;分散宰相权力的是三省制,不是政事堂,故A选项错误;冗官现象属于宋代特点,故C选项错误;“权力制衡”多用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有二:一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二是注意区别政事堂和三省制、权力制衡等概念,不能混淆,据此即可正确判断。7.赵宋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

10、这一建制的主要目的是A. 扩大统治范围B. 加强中央集权C. 密切经济交流D. 改革官吏制度【答案】B【解析】材料中论述宋代如何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划分和管理,体现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故B正确;其他选项并不是主要目的。8.下图(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中榜的601名进士的出身统计情况。该数据可以说明A. 科举制彻底改变了特权阶级的地位B. 科举制消除了九品中正制的门第标准C. 科举制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D. 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平等【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图示中南宋理宗宝祜四年中榜的601名进士的出身统计情况可知,来自平民家庭的进士比官僚家庭的比例高很多,说明科举制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

11、故C项正确;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9.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

12、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

13、,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10.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这一变化表明A. 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B.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 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D. 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故A项不符合史实;内阁本来就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故C项错误;内阁首辅权力虽然大,但仍然后皇权制约,故D项错误;内阁权力来自于皇帝的授权,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内阁专政、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和君主专制强化的关系。内阁、宦官、

14、外戚的权力都是皇帝授权的,不是制度给予的,也就是说他们代表的是皇帝。11.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挑帘军机”的出现A. 说明了军机大臣位高权重B. 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C. 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D. 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答案】D【解析】材料“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反映了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严禁外人进入,这说明了军机处决策的保密性极强,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军机大臣的地位高低,而且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故A项错误。BC两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

15、,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12.1728年雍正帝命贵州按察使张广泗在黔东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张广泗带兵深入黎平府古州、都匀府丹江苗、侗等族村寨,设厅,置同知,理民事。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的土司,也交出世袭领地及土司印信,归政中央,改设村县。对改土归流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A. 废除土司制度是历史的退步B.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C. 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D. 增加了叛乱因素【答案】B【解析】改上归流政策打击了土司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B正确,D错误;改上归流政策稳定当地社会秩序,促进了西南地区封建经济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AC错误。1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材料中的“这场战争”指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依据课本所学,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