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27361 上传时间:2021-02-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1 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35题,70分)1按西周宫廷礼制,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而季氏只能四佾,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诸侯违反礼制 B. 诸侯势力强大 C. 季氏越级夺权 D. 分封制趋于崩溃2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A. 三公九卿之间各司

2、其职 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C. 权力分工结构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 D. 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3“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据统计,下罪己诏的皇帝数量,唐朝八位、宋代七位、元朝四位、明朝三位、清朝八位。罪己诏颁布的真实意图是( )A.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 神话皇帝的权威C. 暴露皇帝的过失 D. 挽回不良的影响4某班学生看到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介绍“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

3、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于是就此展开了讨论。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他们下列说法的对错()甲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乙同学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 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丁同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 C甲乙错,丙丁对 D甲乙丙对,丁错5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年)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13 105 1180

4、隋大业五年(609年)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15道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26路 288 1234 元朝 12省 183路 97 1425 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A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C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 D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6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A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 B是皇权不断侵夺

5、相权的产物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7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8 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 门第等级依然森严 B. 士族退出历史舞台C.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D

6、. 人才选拔资格放宽9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A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B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C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10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导致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这一制度是指( )A郡县制 B. 科举制 C察举制 D行省制 11总督始设于明朝,明初常遣尚书、侍郎

7、、都御史至地方解决紧急问题或安抚军民,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明朝中叶,总督近于定制,管辖范围在一省之上,多至五省,其作用主要是协调各省关系,防止各地方之间因互不相属而互相推诿。总督职位的设置()A约束了官员权力滥用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了地方三司分权D有效防止官员的腐败12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朱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这说明()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C军机处、内阁的分权制衡D内阁变为传递文件的机关13明仁宗以后

8、,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B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14秦朝建立了完备的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这从实质上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A. 内容

9、、范围不断扩大 B. 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C. 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 D. 首要任务是加强管理官吏15在评述某史事的历史影响时,有人说“这是天朝体系崩溃的开始”,有人说“这是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开始”。该史事是()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6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封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东王,称九千岁;资政新篇中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 )A. 落后性与先进性并存 B. 革命性与民主性并存C. 空想性与先进性并存 D. 愚昧性与落后性并存17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之后,现代国际体系塑造出中国这一现代概念,她需要以一国的身份参与世界各国

10、事务,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领导无边无际的天下。由此,中国在外来军事挑战下,开始向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下列能够体现晚清逐渐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的是()A承认租界管理本国侨民 B允许西方来华传教游历C互派公使进驻对方国都 D甲午战后放弃宗藩朝鲜1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淸政府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他们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并认为如此可以一劳永逸。这反映出当时淸政府部分官员()A近代主权意识的缺失B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C希望保全中国国家利益D事实上主导了中外谈判19学者陈晓楠曾说:“这部充满时代气息的著作

11、,既没有能够在太平天国内部化作征伐江山的动力,也没能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任何的影响,但依然给这个腐朽的农民起义运动,带来了一抹亮丽的新鲜的时代色彩。”材料所评论的著作是()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C临时约法 D共同纲领201860年,北京条约签字后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说:“我们永久性的利益在于贸易,而贸易的繁荣全赖于秩序和安定”, “中国政府的垮台只会对英国的非领土权益造成严重损失英国的利益依靠一个中央政府的存在”。为此,英国()A放弃了割占领土的要求B要求中国开放全部沿海港口C提出外国公使必须进驻北京D积极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21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

12、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变化,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2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了( )A. 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 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的格局C. 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D. 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231896年,英商在杭州合法设厂的依据有 ()“片面最惠国待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