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学情调研试卷(一)(含解析)》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25774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学情调研试卷(一)(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学情调研试卷(一)(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学情调研试卷(一)(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学情调研试卷(一)(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学情调研试卷(一)(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学情调研试卷(一)(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学情调研试卷(一)(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盐城市伍佑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学情调研测试(一)历史试题(201810)考试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 家族和睦B. 等级秩序C. 贵族世袭D. 宗法观念【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宗法观念。材料“长兄如父冶”“小儿不及长孙冶”体现了血缘与等级关系,反映的是宗法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庭管理问题,没有涉及家庭和睦问题,故排除A选项;材料强调的是“长”字,而不是等级问题,所以排除B选

2、项;C项反映的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故排除。点睛:材料长兄为父,老嫂比母阐明了在子女中当老大的就有承担家庭的责任,就应当关心爱护弟弟妹妹,帮父母拉扯这个家。“为父”隐含了当兄长的不仅要照顾弟妹,还要肩负教育、培育的责任。弟妹与老大感情上不仅是一种兄妹、姐妹亲情,还含一丝类似父母之间的那种养育之情。诸弟对长兄之尊敬仅次于父,故有长兄为父之说。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

3、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C项是秦朝推行全国的;D项是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3.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封建等级秩序森严B. 中央集权尚未形成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 政治与血缘相结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结合

4、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是主从关系,但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没有形成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故B正确;封建等级是封建社会的特点,不符合分封制,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C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政治与血缘相结合,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材料主要肯定秦始皇A. 创立皇帝制度B. 设立三公九卿制度C. 推行郡县制度D. 开创中央集权制度【答案】C【解析】从“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可以看出材料涉及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结合所

5、学知识可知,秦朝管理地方的制度是郡县制,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B选项错误,两者都是中央内部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容;D选项错在“开创”二字上。5.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 秦朝B. 西汉C. 南北朝D. 唐朝【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时有叛国而无叛郡”即可判断是地方分封的诸侯国发动叛乱,威胁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有王国问题,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秦朝没有分封诸侯国,故A项排除。南北朝也没有诸侯国,故C项排除。唐朝后期有藩镇割据,不是诸侯国,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

6、行制【名师点睛】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6.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 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 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 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 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考点:据材料“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

7、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与事稳便,方可奏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他主张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故A项正确。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君权与相权不可能相互制衡,故B项错误;中央权力重心应当在皇帝,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是本质特征,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制7.“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 宣政院B. 中书省C. 理藩院D. 行中书省【答案】A【解析】从题干可知,元朝为加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管理,设“官”管理,从所学知识看,元朝管

8、理地方主要是行省,但对西藏和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了宣政院进行管理,A正确,D错误;中书省是管理大都及周围地区,排除B;理藩院是清朝设置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央机构,排除C。8.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

9、引伸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行省有利于中央有效管理地方,所以排除ACD;由材料“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故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体制的演变元朝的行省制度9.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答案】D【解析】试

10、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明代内阁的地位逐步提高,但职能并未改变依旧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所以答案选D,A B C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明代内阁的史实。考点:明代的内阁制度点评:明代设立内阁是因为宰相制度被废除后,皇帝无法承担所有政务的处理,故设立内阁以作顾问机关,但它不是决策机构,关于明代内阁的考查,高考中多侧重于与西方议会制下内阁的比较。10.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机构是三无机构:“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该机构是A. 秦朝太尉府B. 唐代中书省C. 宋代枢密院

11、D. 清代军机处【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可知,这是清朝的军机处,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点睛:解题时注意对“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的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11.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

12、试题分析: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规定,外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关税,中国须同外国商定,中国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条个口货物税率,中国重新挽回这项主权,故A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12. 近代诗人褚维垲在诗中说:“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骎骎自海达长江,惟所欲为无不可。”对该诗理解不正确的是A. “御园火”是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 “五口通商”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C. 该诗描述了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D. 该诗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进入圆明园

13、,放火焚烧劫掠;B项错误,五口通商是在南京条约中规定的,是在鸦片战争后;C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到了火烧圆明园、南京条约的内容等,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D项正确,从材料“惟所欲为无不可”可以看出。所以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13.“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这一现象与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直接相关A. 赔款2100万银元B. 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C. 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D. 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

14、干材料“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可知是日本获得的权益是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故B项正确。A和C项是南京条约内容。D 属于开放通商口岸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4.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 黄埔条约B. 天津条约C. 北京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丑条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反映辛丑条约中的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在北

15、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条款,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反映辛丑条约而非黄埔条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反映辛丑条约而非天津条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反映辛丑条约而非北京条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15.下图为近代日本发动的黄海大战的形势图。此战的直接影响是A. 日本控制了该海域制海权B. 中国的海军几乎全军覆没C. 日本在北京至山海关驻兵D. 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使日本控制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故A项正确;B项是指威海卫战役的影响,排除;CD项是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排除。16.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时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此处“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